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跟我学】五招教你写好人物通讯稿,后附4篇获奖例文(6)

【跟我学】五招教你写好人物通讯稿,后附4篇获奖例文(6)

【跟我学】五招教你写好人物通讯稿,后附4篇获奖例文(6)编者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如何讲故事、讲好故事

编者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如何讲故事、讲好故事,是每位初学者的难题。怎么学、从哪里学,是每位爱好者的困惑。从本期起,小编将从国家级媒体摘录文章,以短平快的方式,与大家一起以例文、模板,学习怎么精彩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导读:

1.五招教你写好人物通讯稿

2.建好农村路 便民更惠民 四川开江积极推动交通建设

3.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大唐宁夏分公司帮扶弘德村、同原村助力乡村振兴通讯稿

4.人民日报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老郭脱贫记》

5.郑州分公司通讯稿《货车司机突发晕厥 收费站工作人员及时救助》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

------------------------------------------------------------------------------

1.五招教你写好人物通讯稿

对于写作者来说,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人物通讯?动笔前,这些要点需注意!

一、你让我心头怦然一动,我才肯写你

什么叫通讯?通讯的书面定义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通讯分人物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事件性通讯和问题性通讯等。以报道人物事迹和人物思想为主的通讯叫人物通讯。

我喜欢写人物通讯,但我从来不随便写人物通讯。我所写的都是我觉得值得写的。值不值得写,实际上要看有没有写的新闻价值

我曾经写过《大山里藏了个微型小学》,开头有这么一段直白:“大山深处,一个18岁的女子,教5个年级6个学生。这是一种诱惑,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它让我不顾一切地去跋山涉水寻找她。”这就是我为什么写这个女老师的理由,准确地说是感觉。我把这类感觉叫最初的冲动,就是说,我第一次接触你,不管是面对面的接触,还是道听途说的接触,你有让我冲动的东西——故事或者成果或者影响,反正你要让我平静的感情之弦怦然而动,或者平静的感情之湖荡起涟漪。

还有一件事,令我记忆深刻。有个手掌残废的考生叫李桢荣,那年高考成绩全县(监利县)第一,比清华大学录取线还高出20多分。可是,因为他残疾,没有一家大学肯录取他。湖北省《监利报》发现后为他开了一个专栏:《关注李桢荣》。这一关注就有了效果,湖北大学愿意录取他。可他家太穷了,拿不出一分钱来让他上学。我们的报纸就继续开专栏,面向社会募捐。(监利县)县委书记知道此事后,组织单位募捐,一下子给他捐了6万元,不光上大学的钱解决了,连读研究生的钱也有了。

在半个多月的活动中,我始终没有写作的冲动,只觉得这只是一般的扶贫助学。后来,县委书记把捐来的巨款递给这个学生,他也并不是很激动,更不是电视记者所期待的那样感激涕零,我有点惊讶。

我用车把他送到湖北大学,一路上闲聊,令我更加惊讶。你猜他怎么说?他说:“余总编,我确实感谢你们,也很感谢社会。但我为什么要感谢你们呢?我凭成绩能上清华北大,却无人录取,还要你们上下呼吁,我才录个湖大。都在说关心残疾人,我不需要关心,我只需要享受正常考生的待遇。”“马路上尚有一条盲道,高考怎么无人修一条残道?”就这几句活,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这个年轻人。从武汉回来,我按捺不住,连夜赶写了一篇通讯《无掌状元李桢荣》。想写的对象令你真正感动了,你才有可能写出令读者感动的好通讯。

二、让事实的细节作主体发言

写人必写事,这是写人物通讯的常识。人物通讯要用事实说话,而我的观点是:人物通讯必须以事实的细节为支撑。我写《无掌状元李桢荣》时,李桢荣的一个女同学跟我介绍了这样一个细节:李桢荣因穷没钱买菜吃,只能天天吃白饭,他生怕同学们笑话他,每次打饭出来,他总是急急地离开食堂,蹲到墙角下,用那只无掌的手臂托着饭盒,狼吞虎咽地几口就把饭扒下去,脖子一伸一伸地往下硬咽。眼泪咽出来了,他就用袖子一擦,吃完了,便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进食堂,和同学们一边逗着乐,一边洗碗洗筷。

我说的细节就是这样的细节——真实的、感人的细节;烘托文章主题、突出人物个性的细节;典型的细节:成组的细节。这些典型的细节,是在较多的细节中筛选出来最能说明问题的细节。而成组的细节,是指在一篇通讯中要有一组典型的细节,而不只是一个。一般来说,2千字以上的通讯应有3个以上的细节描写。

三、语言动作应该个性化

我写人大代表杨凤玲的通讯,一开篇有这么一段文字:“我先说。”主持人话音刚落,杨凤玲边举手边站了起来。(当时)出席会议的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小声问主持人:“她是谁?”杨凤玲马上响亮地回答:“湖北省监利县农民杨凤玲。”主持人请她上台讲,杨凤玲伸出两手拢了拢齐耳的短发,放下手整了整前后衣襟——这是江汉平原农村妇女在人前露脸时的习惯动作。然后,微笑着走上主席台,对着话筒“呼”了一下,开始了她的发言。

文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杨凤玲为本村农民讨说法到广州找到那个骗子,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人大代表,我代表本村农民找你讨回被骗走的3000块钱”。那骗子很不客气地说:“你人大代表,只在湖北做代表,还管起我广东来了”。杨凤玲“嗖”的一声从怀里掏出一个红本本来,“啪”的一下往桌子上一拍:“我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的事我都管!”,那人听了一怔,通红着脸,不做声了。

这样的动作和语言,完全是杨凤玲独有的,熟悉杨凤玲的读者说:这篇文章真把杨凤玲写活了。人物通讯中,一定要学会写出该人物独有的语言和动作,只有这样写,你的人物才能真正有了鲜明的“个性”。

四、议论抒情须见思想与文采

我之所以偏爱通讯,多少因为通讯可以实现两点写作需求:议论与抒情。而我又是一个喜欢“爬”出文章说话的人,比较直白,不会含蓄。我知道这是一个缺点,也知道通讯以叙事为主,议论与抒情只能属于“插花”,只能当“调料”,而绝不能当“菜”吃。但我总是忍不住要从长长的叙事中挣扎出来抒一下情,议几句论,我时常为我的一些议论、抒情而自鸣得意,有时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我写杨凤玲,有这么一段:

是的,杨凤玲怎么会是原来那个种田、养猪的杨凤玲呢……她的那双脚,虽然还在同周围的农民们一起下水田,下鱼塘,下粪坑,但它经常要上轮船,上火车,上飞机,走在金色的地毯上;她的那双手,虽然也还在不停地拌饲料,切猪菜,扯田草,但它经常要翻文件,写材料,帮助主人在庄严的大厅里作报告搞演讲;即使是在同一块稻田劳作,她的姐妹们可能为一块两块稻谷的丰收而喜上眉梢,而杨凤玲却会把无数块稻田的收成和无数姐妹的喜悦装进眼底记在心头,她的眼里,常有四海的风云舒卷,她的心头,总有民生的忧乐翻腾。

类似这样的议论、抒情加上描写“三合一”的句子与段落,在我的每一篇人物通讯中都有。在人物通讯中,议论、抒情、描写其实都是为主题而服务的,只要把握住这个总原则,用好“三合一”式的句子,那么你的人物通讯就能写好。

五、好标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

好标题是文章成功的一半。无论写文章还是编文章,我都特别讲究做标题。我认为通讯标题曲尽其妙最好。我说的“曲”是“题似看山不喜平”的“曲”,是美女婀娜之“曲”,是文采三叠之“曲”,而绝不是故意绕弯子,有意卖关子,让你费解甚至不懂。

我写人物通讯不少,自己特别满意的标题不多,有几个印象较深。

我自认为写杨凤玲的那个标题上了档次:《人民大会堂:静听农妇说国是》。一看题目,文章的主题就出来了:老百姓当家做主,新中国民主文明。一看题目,场景就出来了:一个“说”字好,一个“静”字妙,三组对比出新:“说”对“静听”,“农妇”对“国是”,“农妇说”对“人民大会堂听”。这个场景既是一种政治境界、文明境界,同时又是一种美的境界。

再比方说《大山里藏了个微型小学》《盲人夫妻:爱是拐杖情是路》《一个千万富翁的女设计师》等标题,我觉得还可以。有的标题别人有异议但我认为也还可以,如《儿打天下老子坐》,说的是儿子获得亚洲散打冠军,老子拿儿子的金杯压阵办起一个武术馆,自任馆长。看着这个标题,某报编辑同志有异议,建议改。我说:“太恰当了,改不得。”最后,该报还是照原题发出来的。

新闻稿往往就是通过标题来吸引读者来读的。人物通讯稿,因为字数篇幅长,读起来比较费时间,这就更需要我们给一篇人物通讯稿起个好标题,一个比较好用的起题方法就是:加强对比、对仗与押韵!这样,新闻标题读起来会令人有一种美的语感,同时对比与对仗的功能让标题的语意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本文作者:余爱民)

【获奖案例】

2.9月30日,人民日报7版并列头条刊发《建好农村路 便民更惠民 四川开江积极推动交通建设》通讯稿,深入报道我县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成效举措,文章原文同时在人民日报民生周刊、人民网及新媒体等人民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全面推广。同日,达州日报头版头条以图文并貌形式长篇幅进行宣传,重庆日报手机APP及其他省级媒体进行了转发。

建好农村路 便民更惠民 四川开江积极推动交通建设

“开江农村客车通,随叫随到马上拢,便捷优质笑呵呵,安全出行乐融融……”连日来,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任市镇新庙村老人李生斌,带领着金钱板表演团队穿梭乡间道路,向村民们述说着农村交通的变化。

近年来,开江县把建好农村路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强基础、补短板、增活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跑出了开江“加速度”。

“前些年下山的路只有一条,空手单程也得两三个小时。”讲治镇高峰村种植大户李阳番说,村里30年前就自发修建了毛坯路,只能勉强通行拖拉机,后来又铺设了一段水泥路,道路弯曲狭窄,一筐水果的运输成本得50元左右。

如今,李阳番若是把水果运到最近的高速路口,也就20分钟左右,运输成本大大减少。

开江地处四川省东北部,毗邻重庆万州、开州、梁平,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开江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的10件民生实事中,实现区域通道“组成网”,产业干道“形成环”,物流线路“建成格”。

“为确保形成从村到乡镇、从乡镇到高速公路‘半小时交通圈’,我们提出了‘十纵十横’路网新构想。”开江县副县长余学海介绍。

近年来,开江实施贯穿万亩莲花世界、黄金花海等15个现代农业园区的立体示范道路工程,建成国道542线、省道201线等“银杏长廊”“橄榄走廊”,形成旅游公路的几大环线。

在开江,农村班线客运和预约响应式客运,极大缓解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赶场、走亲戚,打个电话就可以预约客车上门接送,太方便了。”

用永兴镇柳家坪村村民李德俱的话来说,如今他们出行越来越便捷了。

一批批7座预约响应式客运车的投入和连通全县各村的客运线路,解决了群众安全、经济、便捷的出行需求。开江先后完成4大环线、49条线路的农村客运车辆升级,开辟贫困村扶贫客运专线6条,建成农村公交中心15个、农村招呼站点196个,预约响应式农村客运专线33条。

一条路,构建农村新格局。一条路,实现群众新梦想。近年来,开江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道路总里程达到了2266公里,实现乡镇、建制村道路硬化率和客运通车率两个100%。

主动融入双城圈,全力建成核心区。

据了解,重庆梁平垫江与四川广安达州等地“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近期将于开江县举行,届时川渝两地谋划已久的多个合作项目将全面启动。另外,开(开江)—梁(梁平)高速也将于10月中旬正式开工。

开江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熊涛介绍,力争到2025年,开江县建成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综合交通联结点,实现高铁、高速、大容量快速通道群等复合通道畅连成渝两地。(来源:人民日报 )

3.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大唐宁夏分公司帮扶弘德村、同原村助力乡村振兴通讯稿

大唐宁夏分公司帮扶弘德村、同原村助力乡村振兴

滔滔黄河水一路向北,造就了富饶的河套平原,也留下了宁夏中部干旱带“望黄兴叹”的千年枯水遗憾。90年代,国家在此实施扬黄工程,将黄河水提升三百多米,流淌进这片土地,自此,这个与黄河擦肩而过的荒原迎来新生,23万人从西海固地区陆续移民至此,便有了如今全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区红寺堡。弘德村、同原村便是红寺堡区64个行政村中的典型代表。中国大唐宁夏分公司2021年选派两支工作队,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驻两个村子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通过“抓党建、聚人心、兴文化、促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昔日的“干沙滩”如今已然变成了美丽宜居的“金沙滩”。

党建领航聚合力 村民有了“主心骨”

这里是易地生态移民村,也是典型的回汉杂居村。弘德村、同原村共有户籍人口2487户,虽是两个村子,但两村村委相隔仅500米,驻村干部们吃住在村,每天到两个村子共有的食堂吃饭便成了最佳的交流现场。如何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让袁宝文、庞彤两名驻村干部感觉到了压力,对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土地流转、养殖和劳务输出的两个移民村,如何做好融入,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找到一条共同的致富路是个难题。经过反复的入户调研,两名驻村书记不谋而合,很快达成了“抓党建、兴文化、聚人心、促发展”的共识。

他们紧盯村支部建设,完善支部运作机制,健全“两委”班子,帮村民厘清发展思路。通过吸纳村中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留村工作,培养了12名懂党务、知政策、有技能的优秀人才,充实了村两委后备干部队伍。同时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村里召开党员大会,让老党员们为村发展出谋划策。“老党员们生活在这里,他们比我们更清楚这儿的情况,要让他们有主人翁意识,更好地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这样的做法让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如今,在弘德村、同原村党建运作机制规范,村里的发展方向也更加明确,这让当地的老百姓觉得他们有了“主心骨”。

特色产业兴起来 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扶贫阶段种几亩地、养几头牛的传统产业模式难以支撑新阶段增收致富的新目标,必须走质量增收、产业增收的新路子。新路子就要有新理念带,位于罗山脚下的红寺堡是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黄金产区,这里的葡萄酒屡获国际大奖,销量却迟迟找不到突破口,走不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弘德村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村集体经济所有的葡萄酒庄,经过一番观念与市场的“头脑风暴”,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迅速在这里落地,电商平台也成为拓展产品销路的有利法宝,驻村干部们摇身一变成为“带货主播”。“驻村工作队一直努力帮我们拓宽产品销路,前段时间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搞的第一书记直播带货和消费帮扶,就创造了8万多元的收入。”村集体经济所属实业公司海小荣高兴地说。

驻村干部们还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出发点,紧盯政策,抓住利好机遇,整合弘德村、同原村劳动资源,成立了劳务公司,招募了5名劳务经纪人,开展信息搜集、整理、分类、交流及咨询各项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功能完善的劳务信息机构。积极协调推动宁夏汇川服装厂、宁夏商投集团投资2000万建立枸杞原浆加工厂在此落户,从扩大产业入手,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产业更旺、家底更实,带领大家走上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美丽乡村结硕果 扮靓乡村新容颜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驻村干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鼓励帮助村民种植果蔬等农作物,开展“庭院经济”建设,但是有的老百姓爱干净,有的不讲究,要让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关键要想办法激励大家,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机制。“每个月都打分,得分高的上红榜有奖励,得分低的拿黄牌被警告,我每天起床后都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今年我家被评上了美丽庭院”村民秦玉萍高兴地说道。这样的举措美化村容村貌,创造经济效益、增补村民的“钱袋子”的同时,美化了环境。现在,这里家家户户院子里都种满了应季的瓜果蔬菜,各家各户比学赶超,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驻村干部们认为,对于弘德村、同原村这样的移民搬迁村,文化无疑是增加交流互助的法宝。经过一番谋划,两个村子现在有了完善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下一步我们还打算运用电教平台,让乡亲们感受音乐之美、舞蹈之乐,让乡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起来”。袁宝文兴奋的说道。“村子一天比一天好,我自己也在一步一步地成长,收获颇多,从黄沙扬尘到环境优美;从没有产业、收入偏低到产业增收,不止村民看到了希望,我们也对这里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庞彤一脸认真的说道。在驻村干部的主动担当开拓创新下,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支持帮助下,昔日的搬迁移民村如今成为了产业发展迅速、村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模范带头村。环境好了、产业兴了、乡亲富了,老百姓的幸福感日益提升,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弘德村、同原村徐徐展开。

4.人民日报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老郭脱贫记》

老郭脱贫记——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

(人民日报记者 2016年12月25日01版马跃峰)

贫困户吃低保,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老郭却总想让出去:“脱贫靠劳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

老郭叫郭祖彬,今年56岁,是河南封丘县王村乡小城村农民。年轻时的老郭并不穷,开四轮,拉红砖,日子过得去。没成想,儿子3岁患病,摘除脾脏,手术费花了1万元。老郭把积蓄拿出来,勉强渡过难关。10年后,儿子再次病发,做心脏搭桥手术花了6万多元。这回,老郭借遍“村里一条街”,才凑够医药费。为了还钱,他到天津打工六七年,窟窿没补上,还落下脑梗病。乡邻们忧心地说:“老郭脱贫——猴年马月的事!”

封丘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6万户,5.8万人。该县对因病、因残等7种致贫原因分门别类,采取“1+2+N”帮扶模式,即每户1名帮扶责任人,2项以上扶持政策,家庭成员每人1条帮扶措施。拿老郭来说,安排公益岗位,每月挣400元;孙子享受教育补助,每年1000元;儿媳转移就业卖手机,每月工资1500元。全家享受人身意外险、医疗补充险,阻断“因病致贫”。

政府“兜了底”,致富靠自己。封丘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1个,户均可享产业扶贫资金8000元。村支书郭祖良选定种植中药材,请来中医药大学教授,测土、配方。老郭一听,第一个报名。

4月,是种地黄的最佳季节。可这时麦子已长到腿窝,首批报名的50户农民看不到效益,谁也舍不得铲麦子。

老郭的老伴儿着急了:“万一出不来苗,地黄收不着,麦子也毁了。”

“村支书一心为咱,能把你带到沟里?”老郭坚持己见,并辞去公益岗,专心种药。

第一批10户,种了50亩,老郭种4.5亩。半月后,地黄没出芽。村民议论,老伴数落。老郭一天到地头转几遍,悉心照料。40天,地黄出齐,一地绿色。老郭长出一口气:“心里石头落了地,我瘦了18斤。”

村支书郭祖良压力更大:“万一种不成,咋有脸见乡亲?”他请专家“把脉”指导,成立种植合作社,与安徽企业达成协议,以优惠价回收药材,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12月,地黄叶枯,眼看就到收获的季节。为解销路之忧,村党支部组织贫困户到安徽找市场。见中药材需求旺盛,更多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种3种药材,共计400多亩,明年将扩至1000亩。依托中药材产业,村里将建中药材展馆,开设中医疗养一条街,发展“养生小城”特色游。

挖出一根弯弯的地黄,老郭算了笔账:4.5亩药材,纯收入1.8万元。自己在合作社干工,月工资1500元;老伴在合作社除草、浇地,可挣500元;儿子开车耕地,也能收入3600元。加上养猪,全家年收入5.6万多元,家里6口人年人均纯收入9300多元。

5.郑州分公司通讯稿《货车司机突发晕厥 收费站工作人员及时救助》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

2021年8月18日21时,连霍高速荥阳收费站绿通验货区,一位货车司机在停车勘验绿通时突发晕厥,摔倒在地,面色苍白,情况十分危急。河南交投高发郑州分公司荥阳收费站值班站长杨东平迅速带领值班工作人员,立即对司机进行急救并拨打了急救电话,待恢复意识后提供牛奶等食物为其补充体力,15分钟后,荥阳市中医院的救护车赶到收费站,将司机送往医院救治。

据悉,由于收费站工作人员的及时救助,司机并无大碍,目前,已经在医院接受治疗。

人物通讯范文_人物通讯范文1500字_人物通讯范文2000字

人物通讯范文1500字_人物通讯范文2000字_人物通讯范文

上一篇: 浅谈如何写好人物通讯稿
下一篇: 女人性感男人不忠,政府还要呼吁来巴黎上床,法国这宣传好迷…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