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菌菌还没有到法国之前,就对法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浪漫!
说来也是奇怪,这个印象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有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明明那个时候菌菌身边根本就没有什么去过法国的盆友,自己也没看过几部法国电影,但浪漫这个词好像是与生俱来就要与法国挂钩一样存在着。
事实上,这种莫名而来的刻板印象,不仅菌菌有,几乎全世界的人都有。
在世人心中,法国人天生就时尚、浪漫且性感、诱人,如果再详细一点来描述,那么就是:
法国女人们美丽但冷漠,有绝佳的衣品,有优雅的举止,无论何时都保持闪耀;
法国男人们迷人却不忠,他们总是在寻找下一个潜在的征服对象,当然,在床上也很出色。
虽然这样的法国人可能真的存在,但凡事皆有因,菌菌想知道的是,这种长久的刻板印象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听听从来自爱丁堡大学历史专业、研究20世纪欧洲政治和知识生活的专家Emile Chabal的解释。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这种刻板印象来自于20世纪,因为人们认为彼时在浪漫主义风格主导思想的涉及下,法国出现了很多精美剪裁的衣服、非常雄辩的人之间优雅的互动以及一个非常自由的社会,所有这些刻板印象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法国是一个特别浪漫的民族以及法国是性爱故乡的形象。
但这些刻板印象在很多方面都是错误的。
实际上,20世纪的法国有一个非常保守的社会,再加上法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因此对男性和女性有严格的监管,他们之间根本没啥互动,更别谈谈什么性爱开放了。
要说到底为什么会有法式风格的刻板印象,那全都是营销公司、艺术家甚至法国政府的故意包装和兜售罢了。
这话不瞎说,咱们可以举几个栗子。
第一个栗子,先来看个广告
这是雷诺Clio汽车在90年代的经典广告。在历史悠久的法国小镇上,Nicole从打瞌睡的爸爸身边溜走,去见她的男朋友;而那个打瞌睡的爸爸也开着车去见了女伴……
正是这个系列的广告,帮助雷诺在七年内售出了300,000辆Clio,绝对功不可没。
但是吧,这广告在宣传车有多好开的同时,似乎也在传播另一种思想:法国人浪漫的性与爱。
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来,这种法式印象一直被用来销售从时装到香水,从度假到家用汽车领域的几乎所有商品,没有例外。
第二个栗子,来看看法国的电影时尚圈。
为了宣传法式印象,法国新浪潮电影功不可没。
他们在电影中营造了让外国人看待法国知识分子生活的方式,穿着时髦的衣服和鞋子,试图将某些法国哲学话题带入对话,算是把法国人定义为浪漫和性解放形象最持久的艺术形式。
但要说“浪漫的法国人”刻板印象是在美国真正流行起来,那还是二战后的事了。
这一波影响要多亏了两个群体。
一是富裕的美国白人女性,她们来法国度假、文化交流或学习。
她们认为法国是浪漫和时尚之乡,特意来寻找一些法国的元素。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富裕、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在法国度过一段时光后会重新回到美国,然后成为家庭主妇,因此她们会将在法国的时光视为“最后一搏”。
所以即使她们实际上并没有在法国遇见浪漫,却仍能感受到法国人的自由和魅力。
虽然这类女性的数量很少,但她们在树立法国人某种浪漫形象方面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其次是非裔美国人,在二战后他们来到法国寻找一个对他们来说更开放的社会。在他们心中,法国是一种自由的天堂。
就连当年,爵士乐界的传奇人物Miles Davies在法国巡回演出都会说出“他们尊重我是谁”这样的话来。
当然了,法国自身营销最成功的领域还得是旅游业。
毕竟,法国一直是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巴黎在2022年依旧被评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无数游客前来体验法式风情。
想证明这一点并不难,咱们看看在15年巴黎恐怖袭击游客骤降后,巴黎市政厅制作的宣传视频
片中的巴黎很美,但也有很多为浪漫的法国人打下的铺垫:
无数个亲吻的特写镜头,还有影片开始时为什么要用一对情侣躺在床上?
虽然“来巴黎上床”这标语没打出来,但也相差不远了。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开始抗拒这样的刻板印象,(复习贴:)
但即便如此,想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成见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啊。
-END -
Ref:
文|闪电
点「赞」「在看」为我们打cal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