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浅谈如何写好人物通讯稿

浅谈如何写好人物通讯稿

浅谈如何写好人物通讯稿2013年,我有幸加入了《今日唐车》团队。还记得我的第一篇稿件,是作为实习生,写我的所见所感。今天,我还是写写自己,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写我的所学所得。六年来

2013年,我有幸加入了《今日唐车》团队。还记得我的第一篇稿件,是作为实习生,写我的所见所感。今天,我还是写写自己,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写我的所学所得。六年来,我写的人物通讯稿比较多,所以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人物通讯稿的写作经验。

采访很重要

写人物通讯稿,采访很重要。采访,即采集、寻访,能使我们在最短时间内捕捉到最大的信息量。看到他,我们才能对这个人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光是交流的内容,甚至是对方的衣着打扮,说话时的神态,口头语和不经意的肢体动作都可能成为“点”。

采访前,我们最好先对人物事迹作一个了解,如果对方发来了材料,先打印出来仔细阅读,准备好你想要问的问题,问题要具体,要有特点。有深度的问题往往能得到令人惊喜的答案。采访时注意挖掘,层层深入,找亮点,抓重点。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可以看一些电视上经典的访谈节目,学习一下如何“提问”。

有些主人公,尤其是一线生产工人,他们不善表达,也“习惯”了奉献,我们认为是典型事迹,在他们看来可能只是日常工作。约他们时,他们总是推辞,说“你看着写吧”或者“我真的不会说”,“我也没啥特别的地方”。这种情况,我们要尤为注意采访时的语言艺术,先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和对方随便聊聊天,缓解他的紧张,然后逐步引入正题,帮助他回忆、思考,总之三个字,慢慢来。

另外,侧面采访获得的信息也很有助于我们写作,通常我会侧面采访2-3个与主人公比较熟悉的同事。我曾负责写服务事业部的郭从民,由于他长期在外出差,所有的信息都是从跟他打电话,和侧面采访他的同事中得来的。

笔落在“实”处

写人物,必须写“实”。人物真实,事迹真实,思想、语言也要真实。这既是新闻客观性的最根本要求,也是我们作为通讯员的最基本职业素养。假大空的编故事方式和华丽辞藻的堆砌,只会给读者带来千人一面的疲倦感。接地气的真实经历,才能激起更广泛的共鸣和认同,把有情怀有温度的人物真实还原出来,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另外,成稿后一定要先发送至主人公审阅,有不当之处及时修改。

让人眼前一亮的标题

最近,我在公众号上阅读了许多“抗疫”主题的文章。站在读者的视角上,我更明白了好标题的重要性。文章太多,总不能逐一看过来,选哪篇呢,当然是题目亮眼的。我分享几个自己看到的标题,和大家一起欣赏。《武汉东西湖区让鱼儿“游”上餐桌》,简简单单一个“游”,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鲜活的鱼儿上了桌,武汉的春天,终于到来了。《夫妻间的“6个字电话”》,设置了一个悬念,是哪6个字呢?对不起,我爱你?翻开文章一看,人还在,你放心!顿时让人泪目。

我们写人物通讯稿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个好标题就赢了一半。至于文中的小标题,有助于文章条理清楚,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即可。

注重细节描写

在编写《旗帜》一书时,我采访过科技管理部杨翠芝。走进她的办公室,我看到,文件很多,但井然有序,一小盆多肉增加了生机,桌子下,一双劳保鞋和一双高跟鞋挨在一起。这个画面,让我觉得杨翠芝是一个既懂工作,又懂生活的女人,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触动,我就把它描述了出来。一小段细节描写可以增加人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性,把一个遥远的人拉近到读者眼前。

另外,有人抱怨,企业的先模人物,不就是加班加点,敬业奉献,吃苦耐劳,写了一个,再写别人也像他。其实,每片叶子都不尽相同,何况是人呢?写细节,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当读者合上书的时候,能回忆起来,啊,她就是“那个人”!

坐得住板凳

当基层通讯员是个苦差事。我们不是专职通讯员,上班八小时,绝大部分要用来做本职工作。写通讯稿的时间常常需要“挤海绵”,接到写作任务后,当然,尤其是截稿日期前一个礼拜,我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来构思,很多题目、开头、结尾,都是我在从铝合金厂到二道门的自行车座上想到的,而午休、下班后的时间,更是得好好用起来。作息规律的我,偶尔熬夜,不是看孩子,就是写稿子。通讯员这个职业,如果你热爱它,那冷板凳可以坐热,如果你尊重它,你会明白这些辛苦都很有价值。

为他人喝彩,给自己加油

这些年,我采访过来自公司很多单位的先模人物,包括研发、研究、工艺、物资、服务事业部、质量管理部、科技管理部、客检、转向架、钢结构、调试和我所在的铝合金厂。当我走到先模人物的身边,听到他们的故事,我没有一次不感动。有时候,跟他们交谈后,几天内心情也不能平静。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担当作为,艰苦奋斗,他们就是百年唐车的筋骨和脊梁。刚进厂时,我曾遗憾于自己未能亲身经历2007年前后那段英雄辈出的黄金时代,但现在,我更多的是感恩,感恩前辈们从泥泞中开出路,让我们得以追随他们的脚步,继续踏实前行。

最后,我想回头写写2013年那个下午。下班了,元哥说:“走,我带你去见见蔡老师!”秋天里的太阳仍有些烈,办公室的大楼外墙,绿绿的爬山虎枝叶茂盛。我们敲开门,蔡老师也站起身来,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觉得他既亲切又认真,他同我们说了很多,句句是前辈对后生的期待,令我受用至今。有一句话我要转述给大家,“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谦虚,要踏实,在这个百年老厂,不管是写作,还是技术,都有很多值得你学习的东西。”

上一篇: 古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可以复读么?
下一篇: 【跟我学】五招教你写好人物通讯稿,后附4篇获奖例文(6)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