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湛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官网公布了第三批“2018-2022年重点电视剧规划选题”。立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重大电视剧规划又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名单中历史剧有6部之多,创下“重点电视剧规划选题”3年来的新纪录。这与总局之前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扶持与鼓励不无关系。虽然历史正剧收视曾一度遇冷,但那些题材严肃厚重、“以史为镜”的正剧仍有市场需求。重大历史题材剧的正确打开方式到底是什么呢?
献礼、军旅、都市等题材仍占主力
历史剧成创作新风向
此次发布的第三批“重点电视剧选题”,献礼、军旅、都市等题材仍是主力。主旋律题材下,《功勋》《大国担当》《闽宁镇》《光荣与梦想》《在一起》是今年重点选题的重中之重,有热度重立意;也有献礼“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如《江山如此多娇》《看万山红遍》《数风流人物》《东方欲晓》《星火燎原》;也有抗战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战役的再还原,《我们的队伍向太阳》《香山叶正红》《青年周恩来》《饮马长江》《跨过鸭绿江》《走向胜利》等。
这次片单中的剧目虽然有很多都是第一次公布,但也收纳了一些热度作品。《大江大河2》延续了《大江大河》的关注度,擅长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拍摄的李路导演带来了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人世间》,高希希导演的《公民》、刘家成新作《向阳而生》等也令人十分期待。
其中,历史剧的剧目虽然和其他题材比不算多,但是数量已经刷新了“重点题材”3年以来的纪录。由此也可以看出,总局对一些历史正剧的扶持与倾斜。
片单中一共有六部历史剧,目前大多在筹备,也有的已经进入了后期制作中。《浣溪沙》的总策划是欧阳常林,编剧邹静之,是从西施的视角讲述的吴越争霸的故事;《天下长河》由张挺编剧,讲述的是康熙年间的名臣陈潢治理河道的故事;《纳土归宋》说的是吴越国王钱镠之孙钱弘俶纳土归宋,维护国家统一的故事;《灵州盛会》则讲述了唐太宗经略西域,在灵州与铁勒诸部会盟的故事;《丁宝桢》讲述的爱国将领的传奇故事;《盛唐南诏》则是讲述唐王朝在西南地区维护民族团结的故事。
除此之外,电视剧《圆明园》入选了广电2018-2022百部重点电视剧选题片单,选取四个最具代表性的家族的命运和传奇故事来构建戏剧——乾隆皇帝家族、皇家贵戚富察氏傅恒家族、军机首席重臣和珅家族、御用工匠鲁润声家族,紧紧围绕圆明园,再现乾隆王朝扩建圆明园成为万园之园的家国历程。
“正剧”就不能改编?
历史剧的改编边界在哪?
说起历史正剧,不久前的《大明风华》中的诸多情节如“朱元璋长相”“太后跪儿子”等被认为不符合史实,历史粉甚至建起超话“大明疯话”,其豆瓣评分也受到影响降至6.2分。还有现在有的剧,在宣传的时候,明明不是正剧,却往正剧的路子上说;还有的明明是正剧,被收视率逼到挖挖仅有的感情戏,炒cp。“正剧”这个标签一度让人觉得有一些尴尬。
改编历史的边界在哪里?真实历史人物能做多大程度的改动?在戏剧性与历史真实之间如何做取舍?这种取舍,一方面取决于剧集的类型定位是“正剧”还是“戏说”,另一方面也脱离不开剧集诞生的市场环境。
如果完全符合史实,那就不叫剧了,叫纪录片。
历史剧边界首先取决于其类型定位。在古装剧备案项目的选择上,会分为两个大方向——一个是重大历史题材,另一个则是与“戏说”成分居多的题材,包括古代传奇、古代宫廷、古代武打、古代传记等分类。不同定位,不同创作难度,自然也具有不同的边界。
重大历史题材具有的创作难度大,且需要通过较多的审查关口,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剧情走向,在创作阶段都会有历史专家和审查部门深度参与。
但无论是哪种,剧集中历史人物的定位,不能脱离教科书的定位或者主流历史学家给予的定位,不能改变对历史人物的基本评价。历史正剧需要在忠实于真实历史和合理虚构之间保持一定张力。一是在历史记载较少的角色身上做文章,在虚构情节时,尽量不突破正史的记载。在细节上可以进行适当虚构,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平衡,使历史再现兼具现实感,具有故事性和审美价值。 历史正剧只有依靠丰满的人物形象、合理紧凑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逻辑推进剧情才具有张力。
比如《于成龙》中,除了于成龙作为清朝的一代廉吏属于真实历史人物外,编剧还虚构了周瑞和、柳晋阳这样的角色作为于成龙的身边人,形成一个人物关系群。这样虚实结合,用次要人物的细腻来烘托主角人物政治沉浮的一生,凸显整个历史叙事下的国家事和民生事,增添了整个剧作的故事性和情感性。
其次,历史作品要回归现实的社会心理,使虚构合理化,还能借古喻今,折射一些当下的现实。比如《大秦帝国之崛起》里,秦王秦人的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精神也对当下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历史镜鉴及文化价值。
历史正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尴尬到良方药引
历史正剧正是站在现实的视角去反观历史,“向过去的时代取材”,优质的历史正剧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叙述的历史主题也具有较强的时代超越性和现实关照性。
虽然历史正剧收视曾一度遇冷,但那些题材严肃厚重、“以史为镜”的正剧仍有市场需求。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27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喜欢看古装剧,59.1%的受访者反感篡改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古装剧,75.5%的受访者期待拍出更多精品古装剧。
历史剧正充当一个至关重要的引子。吸引大家去关注你感兴趣的朝代、人物,由剧引入门,再去看看相关纪录片、书籍、关注些历史博主等,开启学习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影视剧这种强势艺术形式的独到力量。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部优秀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能够起到警世的作用,能够唤起我们的民族自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些年,大批作家艺术家积极投身创作实践,创作了不少佳作力作。这些作品,与此前的《东周列国》《汉武大帝》《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贞观之治》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
这些作品中,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诸多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得以艺术表现和形象塑造。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普及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历史正剧用“民族自信”“ 清正廉洁”“家国”“天下兴亡”等历史主题隐喻时代热点话题,顺应当下群众的心理诉求,这正是历史正剧的魅力所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