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蒲城各地,宫观寺庙曾经广泛分布于县城、村落,山谷,川道之中,殿宇恢弘,建筑精美,其中不乏传统文化之精品,不过现在除了各地散存的石碑以及雕刻外,大多数都只存在于人们的传说之中,现在并没有亲眼看到过多少实物。大多数的建筑毁于历史的变迁,解放前后很多改成了学校,也保留了之前寺庙的部分建筑,劫后仅存的也基本上毁于解放后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在这些广泛分布的宫观寺庙之中,有一种并不是敬奉的是神明,而是历史上的忠臣良将以及有所贡献的历史人物。那这些历史人物与蒲城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很多地方也以这些祠庙而得名,部分历史人物在蒲城有过遗迹,部分只是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崇敬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在蒲城出名的有白起祠(白起寺村),伍子胥庙、 汉王庙(汉帝村),邓艾祠,晋公庙,平虏庙(平路庙),贝阳庙,蔡伦祠,杜公祠,张横渠祠等。
咸阳白起祠
白起祠旧址在县东陈庄的白起寺村(白起祠转音为白起寺),敬奉的秦代大将白起。史载秦简公二年(前413)秦屯兵洛水西岸,堑洛筑长城和要塞,以防晋国侵犯。以大将白起守西河(今黄河之西魏国地),东境遂无兵革之事,蒲城作为秦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继争之地,白起守东境使蒲城民安,据(史记·自起传)载:“白起为战国时秦将。眉人,善用兵,昭王用之,战胜攻取凡七十余城。克楚都郢,长平之战坑杀降卒四十万,封武安君,后与范雎有隙,称病不起,免为士卒,后潜詈被迫自杀。”“后秦民怜白起之无罪,关人伤子胥之冤酷,皆为立祠。”(《三国志·魏》议部段的上高理文表)表现出蒲城人民对为国家建立丰功伟绩,为蒲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的名臣自起的深切怀念,也表现出蒲城人所具有的正义感。
伍子胥塑像
伍子胥庙为蒲城南赛伍子胥为迎送之神。庙会八社近百村,地跨卤泊滩南北,包括今前后宜安、白卤、陈庄、思补、韩家、贾贡、内府、安丰、三水、汉帝、民地、蒋吉等村,(国语·吴语)载:伍子胥,名员,春秋楚人。父奢、楚平王时任太子太傅,费无忌陷害太子建,建恐而逃国。奢力谏,言太子无罪,平王怒杀奢,被馋杀者有伍奢之长子、伍员之兄,时为棠邑大夫的伍尚,子胥夜过韶关而逃吴,吴封以申地。伍员与孙武共佐吴王阖闾伐楚,五战入郢(楚都)。掘平王墓,鞭尸三百。公元前496年,吴越争雄,阖闾为越王句践所伤而死,子夫差嗣位,誓报父报。子胥佐夫差败越,于夫椒大胜。句践请和,子胥谏夫差应趁机灭越。夫差信伯嚭言,谏不从,迫子胥自杀。句践屈膝求和,以人质困于会稽,其后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掉吴国,迫夫差自杀。后“吴人伤子胥之冤酷,皆为立祠”。后秦人效法,立庙祭奠。蒲城昔日大地上诸如伍子胥、白起、邓艾、郭子仪等所谓鬼雄多是历史上为国家民族建立赫显之功,却遭迫害致死的刚烈之臣。
汉王庙旧在党睦镇东南与渭南交界的庙合村。祀奉汉宣帝刘洵,(汉书)载:刘洵(前91一前49),汉武帝曾孙,以祖父戾太子刘据遭巫蛊事自杀,父母皆遇害,幼时养于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后大将军霍光等废昌邑王刘贺,迎立18岁的刘洵为帝,是为宣帝。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重视吏治,轻徭薄赋,国势蓬勃向上,百姓安居乐业。传刘洵幼时,曾遍游三辅,曾至莲勺(音读年卓)地(今蒲城党睦一带)。恰遇恶吏率役催租殴打百姓,刘洵上前以良言相劝,险蒙难遭毒手,幸以快马逃脱。此即《汉书·宣宗纪》所载:“宣帝少时,周遍三辅,尝困于莲勺卤中”之记,蒲城为念其恩德,命其遭险地为“汉帝镇",并於其南十余里之庙合村建庙纪念。
邓艾墓
邓艾祠旧在西头乡邓家堡后阿村,其他有邓艾墓及祠宇,墓前有碑两通,一为前秦符坚建元三年(347)三月所立碑文魏体、书法价值及史料价值极高、属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名碑,1979年已移至西安碑林保存,为金承安四年(1199)十月所建,现仍在原处,两通碑均书《魏邓太尉祠记》,《三国志·魏书)载:邓艾为魏国大将,曾屯田垦荒于渭北,魏景云元年(200)十月攻蜀。邓艾自阳平道入无人地七百里,兵临成都平原门户绵竹,请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蜀后主刘禅之子北地王刘谌杀妻子哭祖庙,复而自刎,邓艾兵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邓艾以平蜀功诏封太尉,位列三公,后因钟会馋言其拥兵谋反,遂罹罪被杀,蒲城为之不平而“悼心痛恨"。五年后晋武帝司马炎为邓艾昭雪,建墓立祠,以纪念这位为国家统一大业建立盖世之功的名将。另外一说邓艾被杀后,后人一支逃亡到了蒲城西头一带,后等邓艾平反,在蒲城当地建立了祠墓,方便祭祀,也是当地邓艾祠的由来。
邓艾祠碑拓片
晋公庙在县南紫荆原南麓的庙坡村,庙约建于唐末。此庙居高临下,背原面川,气吞沃野,庙内奉祀唐良吏魏谟(魏征五世孙)。据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庙碑记载:唐谏史官魏谟“行县吞蝗,民德公立庙。遇灾祈,辄显应。”清乾隆时又加修葺,整庙宇,占地五十余亩大殿、配殿多座。围墙全部以青砖包砌,上覆以筒瓦,这在蒲城众多庙宇中很少见到。民国时期,倡办新式学校,此庙一度为保公所。抗日战争中,日寇飞机轰炸蒲城,县中一度迁入该庙上课,后改为丰原小学,现已废弃。该庙遗存有献殿之高台,前十数级石砌台阶尚存,其它计有较完整的西庙墙和东西角门(门额题字为清隆三十四年),部分清代残碑及其它石刻。此外,为祭祀便利,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宝祥在城内粮食集东侧明察院故址再建晋公庙,民国后期改为女子小学,解放后改为南街小学,而今亦为商场矣!考两唐书《魏谟传》均无在蒲城食蝗的记载,但清代邑旧志记:魏谟至蒲视察蝗灾,因吃蝗虫致毒而死,百姓感其思遂修庙纪念。之后每遇蝗虫为灾,即祈魏谟相助。显然蒲城人民为这位勤政爱民,体贴民情的清正廉吏立庙是出自内心的。
平虏庙(关帝庙)
平虏庙在平路庙街,传该乡之上寨,下寨原系唐代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时的屯兵营寨。安史之乱平定后,当地民众为郭子仪立生祠,以褒其安邦治乱,再造唐室之功,称其庙为“平虏庙",后历千年"虏"渐雅化为“路”,清末改为关帝庙,纵观蒲城的伍子胥庙,白起寺、邓艾祠乃至"平虏庙”,均为一个主题,即为国家和民族建立赫显功绩,性格刚直而冤死之忠臣,不分地区,皆为立庙纪念,拟或如汉王庙,晋公庙也系纪念一些对国家做出贡献的英主良吏。
贝阳庙旧在翔村贝阳庙村,传明代中期,皇甫帆阳为监察御史,刚正不阿,曾冒死谏君以打击豪强,致以犯上罪定为死罪,后得朝中大臣力奏,方免死。隐身故乡蒲城,卒后葬故土,乡人立祠为贝阳庙,以纪念这位贤臣良吏。
兴镇
蔡伦祠曾设在兴镇北宫,创立时间为隋代。兴镇为我省造纸业著名地区,祀奉造纸业祖师蔡伦。《后汉书·蔡伦传)载:蔡伦为东汉桂阳人,字敬仲,和帝刘肇元初元年(89)封为龙亭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造纸,世称“蔡侯纸”。兴镇旧名“旌仕坊”,产纸盛行于明代,环镇百余村皆事纸业,纸坊达四五千家,纸远销陕甘宁青新数省。纸庄纸店达数十家,生意异常红火。兴镇造纸户为蔡伦立祠,以纪念造纸先哲蔡伦,以求纸坊兴旺,蔡伦祠所在地为今兴镇中心小学,前几年尚存明代所立的蔡侯碑一通,惜文字漫灭不能识读,另在校中院花坛中存此碑座,为一纸槽状,更体现出行业特色。
杜公祠旧在县城西南杜家村东南路东,祠座南面北为一小间庙宇,内塑唐诗圣杜甫坐像,祠前为东西大道通向西南方。史载天宝十三,杜甫困守长安已整9年,仕途无望,衣食无着。此秋霖雨连绵达60余日,长安物价暴涨,人多乏食,杜甫户大家虚,只得携家前往奉先(今日蒲城)寄食,投靠夫人杨氏同族奉先县令杨某,将家小数口安在近县城的杜家村。翌年秋,杜甫始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正八品下)之职,十一月即回奉先看望家小,至家正逢幼子饿死,诗人忧国忧民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首千古不朽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腐败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也奠定了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地位,之后村民为之立祠,将其奉为与文昌帝君等同的文曲星,在村东南设祠,以纪念中国历史上的这位伟大诗人。
张载塑像
张横渠祠明正德五年(1510)初设于南城下(今南下池),万历四十一年知县李烨然又于县署西(西大街原尧山小学旧址)创建,祀奉宋代著名唯物论思想家、关中大儒、关学创始人张载。据清代黄宗羲(横渠先生学案)载:张载为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字子厚,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初任云台县令,后为崇文院校书。不久退居终南山下,教授讲学,学者称横渠先生,因系关中人,其学派称为关学。过去与周敦颐之濂学、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全国四大学派、张载的思想与传统的封建理学不同,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提出地圆学说、潮汐与月亮的关系等科学问题,这些思想在当时都是极其进步的。他的代表作有《正蒙),《西铭》,《易说》、《经学理窟》、《语录》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张载弟张戬曾任蒲城县县令,传张载曾来蒲城讲学,蒲仕人学子视张载为陕西文人宗师,特立祠纪念。万历四十年(1612)知县李烨然撰文所立的(新建张横渠祠碑记》已佚,同年蒲城名书家王进德所书之(西铭)现存县博物馆碑林内。
以上在蒲城为了纪念这些历史人物而兴修的庙宇,从建立的历史背景来说,除了伍子胥庙和蔡伦祠外基本上都是在蒲城有过遗迹或者曾经停留过,蒲城人民为了缅怀纪念而修建的。从这些普遍兴建的历史名人庙宇中,我们不难看出普通百姓对于忠臣义士的敬仰,可以说历史人物的功过碑在人们的心中!
参考资料:《蒲城县志》《蒲城寺庙考》及网络等
说明:图片均选自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