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环江湾上的城中区环江村雷村屯因雷姓而得名,可如今为何只剩下村名而没有姓雷的村民?他们都去哪了?还有雷村屯如今为何又以戴氏出名?
九曲十八湾的柳江,隐藏了多少有趣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故事呢?连日来,我们进行了寻访。
环江湾 周宁摄
“湾”“水曲也……”
湾,在北宋陈彭年、丘雍创作的语言学著作《广韵》,清朝康熙年间出版的图书《康熙字典》中,都将“湾”注释为“水曲也……”
关于“湾”的诗句和语句,唐朝钱起在《江行无题一百首》中写道“一湾斜照水,三版顺风船。”明朝冯梦龙《喻世明言》中写道“就桥下湾住船,上岸独步。”
这里的“湾”,都意指“水曲形成湾”,柳江流过柳州河段形成的这十八个湾,也是如此。
近年来,柳州市政协文史顾问刘丽虹,对柳江十八湾做过深入的走访研究。
立冲、洛维、阳和三湾(刘丽虹摄)
她表示,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柳城县凤山三江口到鱼峰区里雍镇新安村与象州运江交界处的柳江柳州河段,在长达200多公里的柳江流域形成了十八个河湾,分别是柳城县社冲乡吉龙湾、易立湾,柳南区冷饭湾,城中区城中湾、油榨湾、环江湾,柳北区夏家湾,鱼峰区阳和湾、洛维湾、立冲湾、铜鼓湾、塘讯湾、龙头湾、白沙湾、龙河洲湾、茶山湾、竹山湾,鹿寨县甫角湾。
阳和湾
油榨湾(刘丽虹摄)
竹山湾(刘丽虹摄)
连日来,我们从柳江十八湾中的第一湾社冲乡吉龙湾开始,沿着柳江,从上至下,分别对环江湾、阳和湾、洛维湾、立冲湾和竹山湾等多个湾进行了走访。
环江湾:没有人姓雷却叫雷村屯
环江村雷村屯,位于环江湾的最“弯”处,背靠莲花山保护区,紧邻柳江。
6月27日,我们来到环江村雷村屯。这个季节的环江村,花果飘香,景色宜人。走进村屯,我们被村里的一棵棵结满果实的龙眼树吸引住了。
由城中区政府于2021年8月,安装在一棵百年古龙眼树下的一块《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牌》显示,全村共有龙眼古树 132 株,当时古树群平均树龄为114年。
环江湾
在雷村屯,戴家比较有名,主要是戴家出了位名人——柳州明代八贤之首戴钦。据雷村戴氏族谱记载,柳州戴氏的始祖是戴龙仲。戴钦是戴氏的第七代传人。
“虽然叫雷村,但现在村里却没有一家姓雷的。”今年已66岁的雷村屯村民戴敬忠告诉我们,雷村屯之所以叫雷村,主要是一开始,就是雷姓祖先在此居住,而后才有了雷村之名。
刘丽虹表示,据相关史料记载,雷村雷姓祖先最早是从广西平南、博白等地迁徙至此,并从老家带来龙眼树苗种植。2018 年编撰的《广西古树群》一书记载,雷村里最老的一株龙眼树树龄有550年。照此说雷村史也不少于550年,大概是南宋嘉定年间 (1208 年-1224年) 就有人迁徙到环江了。
《柳州地名志》记载:“雷村于明洪武三年 (1370年) 建村。当时村人多为雷姓,故名。”
戴敬忠说,据祖辈介绍,戴氏雷村支系在康熙年间落户雷村时,当时有个懂地理风水的先辈,认为雷村风水较好,适于安家发展。
既然如此,可雷氏人为何要离开雷村,至今空留村名雷村。而不见姓雷人。是都搬走了?还是另有原因?
刘丽虹告诉我们,曾有人认为,依据戴氏迁到雷村后发现的残垣断壁,雷氏之所以迁出雷村, 一种可能是战乱,一种可能是水灾。因为只有这两种原因才会造成村居塌毁的情况。
可刘丽虹查阅相关资料却发现,康熙年间(1662年- 1722年)基本上是太平盛世,雷村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村,即使是计算雷村雷氏迁出的时间是康熙初年(1662 年),也有290多年的历史。那是什么原因导致雷氏人离开居住近300年的故土呢?
查阅史料,康熙年间及之前,在环江一带无毁灭性的重大战事,也没有雷村反清被镇压的记载。而《柳州市志》有记载的从明代到康熙年间,冲垮大部分民居的全城大洪水就有13 次。雷村正在柳江边上,近300年都有毁灭性的洪水来袭,为安全另择地迁居也是有可能的。
对此,戴敬忠认为“水灾”之说更有可能。因为他听祖辈说,雷氏搬离雷村,系因为瘟疫,当时面对瘟疫能搬离的都搬离,离不开的也因为瘟疫而死亡了。大家都知道,水灾之后,发生瘟疫的概率比较大。
如今,随着柳州市对莲花山开展保护、环江滨水大道的开通,近年来,柳州市城中区通过整合资源,投入大笔资金在雷村屯开展以村屯风貌改造为主的综合示范村屯建设。
环江湾上沿江建起红色的自行车专用道
灰瓦、白墙、雕花……如今,雷村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成了“美丽柳州宜居乡村”综合示范村屯,成为莲花山保护区内一个生态旅游打卡点,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
洛维湾:地名源自兄弟名字
柳江流到阳和湾对面时,形成了一个犁头状的三角形河湾,因河湾上有洛维上、中、底村,亦被称为“洛维湾”。
说到洛维湾,可能没有多少人懂,但说到洛维园艺场洛维柚子园,估计懂的人就比较多了。柚子园总面积800亩,有3000多株柚子树,2004年被评为我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园区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特别是举办柚子节时,吸引大量游人前来采摘。
洛维湾(刘丽虹摄)
还有洛维湾上的碧芙蓉景区,因洛维山如出水芙蓉般立于环山湖中而得名。碧芙蓉景区原为自然山水,1992年修整成公园。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园区布局精巧别致,园中洛维山上有猴群。此前每年春天,都要举办桃花旅游节,同样是游人如织。
不过,如今洛维湾上的洛维柚子园已不复存在,碧芙蓉景区也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只偶尔会在媒体上,出现景区的猴子偷跑到外面到处“溜达”的新闻报道。
6月28日,我们到洛维村试图对洛维湾进行一番探访。然而,沿着洛维路往里走,发现路边的房子因为拆迁的原因,大部分已无人居住,只剩下凋零败落的景象。
洛维湾因洛维村而得名,可洛维村是怎么来的呢?据刘丽虹介绍,此前他们在走访时,听村里一些80岁以上的老人介绍,洛维村的来历,源于梁姓兄弟的名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乾隆年间,广东客家的梁姓兄弟梁洛、梁维沿珠江逆流而上到柳江一带做生意。船到柳江一个尖角形的河湾,即今天的洛维湾,兄弟俩便上湾察看,发现这个河湾土地肥沃,还有一个水潭不断地有水冒出,且没什么人居住。想起广东一带人口众多,可种植土地逐年减少,便萌生了在这个河湾开垦种植的念头 。
兄弟俩在此住了一段时间,开垦出一片土地,有时还将从广东带来的货物拿到附近出售,换取一些日用品。他们感觉在湾上生活也不错,就想托人带信回广东老家,让家人一起来此生活。由于不知道这个河湾叫什么名字,写信时就以兄弟俩的名字“洛”“维”称此河湾。梁氏兄弟的家人逐步来到洛维并在附近做生意,顾客问他们是哪里的,梁氏家人就说是柳江边“洛维”的。
高速公路从洛维湾上穿过
不久,住在洛维叶山和高望山附近的本地壮人知道有外地人在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洛维扎根了。但他们认为壮人是最早在这一带定居的,后来的梁氏家人占了壮族人的土地,于是这里械斗不断。
原本梁氏一族离乡背井是想找一方净土生活,没想到会与本地壮人产生矛盾,本着“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想法,他们便离开洛维迁到其他地方。
当然,“洛维”的起源只是个传说。虽然梁氏一家离开了,但附近的人已习惯将这个河湾称作洛维,并沿用至今。除了有洛维村、洛维路,还有洛维工业园。
立冲湾:“老宅门”里有乾坤
在走进立冲湾之前,我们就听说位于立冲湾的立冲村是个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其中立冲屯,有座“郑氏古民居”,河表屯则有座“孙家大院”,它们的建筑规模,即便放在现在,都算得上是“豪宅”,可这“大宅门”里都有哪些“乾坤”呢?
立冲湾上的村落
6月20日,我们前往立冲村一探究竟。车刚到立冲屯“郑氏古民居”门前的广场停下没几分钟,天空突然就下起了雨,但仅几分钟,又转晴了。
站在“郑氏古民居”门前,可看到墙壁上悬挂着两块牌子,左边的是2017年由柳江区政府悬挂的“柳江区不可移动文物”牌子,右边的则是,2020年12月,由鱼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鱼峰区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悬挂的“柳州市鱼峰区传统风貌建筑”牌子。
位于立冲湾上的郑氏古民居
这是一座两进两出,有两个天井的“老宅门”。从大门、门槛,再到木梁,青砖、青瓦,处处都展现出“古”的味道,也处处都残留着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不过,镂空雕花的精致窗格,以及屋脊两端高高翘起的鸱尾,依然展现着大家风范。
今年70岁的村民郑连文告诉我们,这栋古民居,已有200多年历史,据传是郑家两兄弟出资修建。在到立冲屯建房子前,郑家兄弟一个在柳州教书、一个经商。当年在柳州铁桥附近,还建有一个郑家码头。
“这边是用来教书的。”郑连文说,进入第二个天井的右侧,有一间房,与左侧的房屋明显不同,靠天井的一面墙,有很多透光的窗口,“以前在这里教书识字。”
立冲村郑氏家族族谱记载:“郑氏始于仕能公,籍本山东莱州胶州,洪武八年调州卫,遂籍于柳。”
刘丽虹告诉我们,根据郑氏家族族谱记载,也就是说,从 600多年前的明初洪武年间开始,立冲郑氏的始祖郑仕能,便是当年戍边官兵中的一员。他带着妻眷,从千里之外的老家——山东胶州随军南下,并于洪武八年 (公元 1375 年) 调守柳州,从此世代繁衍,落地生根。兵屯制度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也使中原地区“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传统得以进一步扎根岭南。成化七年 (公元1471年),立冲郑家的第一位举人诞生,并当上了知县。此后直至明末,这个家族六代连第,代代皆有子弟中举。
代代皆有子弟中举确实是非常了不起。放到现在,就是“学霸”一样的存在。
看完郑氏古民居,我们驱车不久,就来到了位于河表屯的“孙家大院”。
孙家原籍安徽凤阳,明永乐六年 (公元1408 年) 始迁柳州,早期为武职世家,逐渐演变成为书香门第。明代“柳州八贤”之一的孙克恕,便出自这一家族。
整栋大院呈“八”字造型的门楼式大门,看起来很是气派。2018年,孙家大院被市政府列为历史建筑,并在门口的墙上镶嵌碑文进行保护。碑文显示,孙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为明代“柳州八贤”孙克恕后裔的宅院。
记者在立冲湾上的孙家大院采访
孙家大院面积约2000平方米,整体格局完好。大院正门开在建筑群的南面,是“八”字造型的门楼式大门,隐约透出从前宅院主人“非富即贵”的官绅背景有建筑均为一层砖木结构,两坡顶覆小青屋脊残存有祥瑞饰物。整体呈现“青砖白瓦红梁”的风貌,建筑的梁枋、石柱础、石门槛镂空的窗棂等细部雕花精美。
“经常有人来参观。”今年64岁的孙绍亮,就居住在孙家大院附近,他称,以前孙家大院居住很多人,后来陆续搬走,外出建房子,目前只剩下一家人,继续留在老宅子居住。
孙绍亮告诉我们,从孙家大院到江边并不远,但因地势高,至今未被洪水淹过。1996年“7·19”洪水,当时洪水已淹到他家门口半米高,但还是差半米多,才淹到孙家大院。
人类择水而居,一个个江湾,便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所在地。我们一路走下来,听到很多与洪水有关的故事。比如,1996年“7·19”洪水,很多在江湾建设的村屯,都躲不过洪水的侵袭。当时立冲屯就被水淹严重,村民只得跑到村后的山上躲避。
竹山湾上新安村汉墓群所在地
岁月如梭,流水无情。江水洗不尽的是历史的烟云。在竹山湾走访时,我们听到新安村汉代古墓群,曾埋葬了多少不为人所知的过往,只待后人挖掘。我们的寻访,将沿着柳江继续行进……迎接我们的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请关注后续报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