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点评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源流部部长雷德正的《雷姓起源》一文

点评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源流部部长雷德正的《雷姓起源》一文

点评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源流部部长雷德正的《雷姓起源》一文点评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源流部部长雷德正的《雷姓起源》一文作者:雷氏溯源学习交流微信群点评说明:黑色宋体字为德

点评说明:黑色字体为德正部长的文章。蓝色字体为点评内容,绿色字体为点评者的引录或参考文献书目。

德正《雷姓起源》曰:“……雷姓主流出自上古神农氏十世、八代炎帝榆罔之子,名雷。因助轩辕氏伐蚩尤于涿鹿有功,让位与轩辕,隐居于西陵,称“西陵氏”。后被黄帝封于方山国候,属黄帝时封国之一,在今河南嵩山一带。以地方山(嵩山)称“方雷氏”。后裔有以祖名易雷姓,也有以地名易方姓。此乃雷姓之主脉源流”。

一评:“榆罔之子,名雷”

“榆罔之子,名雷”这句话,明朝以前,于史无载。明初·宋濂根据方姓人自己的说法,在替其作《方氏族谱序》云:“方雷者,西陵氏女,轩辕之正妃,是为嫘祖。或曰,榆罔之子曰雷,封于方山,后人因以方为氏,未详孰是”。清·张澍在《姓氏寻源》引注宋濂说词。清·陈延炜在《姓氏考略》云:“方雷为黄帝次妃女节。一云。榆罔之子曰雷。封于方山。后人以地为氏。一云。周方叔之后。以字为氏。”

评者查实,此句最早源出晋代《方氏族谱》,其余史志均无此记录和传说。个别姓氏书籍的记录,均抄袭方氏族谱记录。从评者所掌握的资料看,所有清代、民国的雷氏族谱一般表述为“方雷氏后裔”“黄帝元妃、嫘祖、西陵氏”等词条。此文引用方氏族谱的记载来表达雷姓源流,值得商榷。

引录或参考文献:

1.《世本》雷氏记载资料

孙氏注云.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皞.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史记五帝本纪索隐.正义.

淇案董氏所引.与世本文不类.必传注等说也.凡疑者.皆加一圈别之.孙氏注世本.隋唐书志皆不载.尧典正义引世本云.尧为黄帝玄孙.路史后纪九卷注引云.帝喾黄帝之曾孙.此皆约举帝系文也.左传昭公元年疏引云.金天氏帝少昊.又十七年疏引云.青阳即少昊.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号曰金天氏.此皆约举传注文也.名契.路史后纪七卷注引作栔.又作挈.契与挈栔.古字通.皆挚字之讹也.考国语有两青阳.皆黄帝子.一为姬姓.帝妃西陵氏之女蚕祖所生.即玄嚣也.史谓其降居江水.不得在帝位.其后裔是为高辛.一为已姓.方雷氏之甥.逸书谓其名曰质.因继蚩尤而宇于少昊.故又曰小昊清.其裔孙是为少昊帝挚.故三统历引考德云.少昊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是其子孙名挚.又曹子建帝少昊赞曰.礼自轩辕.青阳之裔.然则少昊帝挚.实为青阳之裔.非即质矣.自汉以后.言古系者.多误合两青阳为一.又误谓少昊挚即少昊清.此由世本在汉初.文多残落.帝系篇脱去少昊之世.故史迁采之作帝纪.不及少昊.而后之言少昊者.亦每多纰缪也.宋注云云.实同此误.

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昌意娶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生颛顼.山海经十八卷注.

淇案戴记.黄帝下有居轩辕之邱五字.昌意下有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二句.史记亦有之.泜.作江.郭注所引.或节取之也.否则三语见世本居篇.戴氏误羼于此.韦昭国语注引帝系此文.亦无居轩辕五字.又戴记.累作嫘.浊作蜀.仆作濮.嫘祖昌濮下.皆有氏字.属上为句.故下又曰.吴回氏.付祖氏.女皇氏.女匽氏.氏皆连名字读之.大误.案氏者.后世之称.传世之谓也.传曰.胙之土而命之氏.谓即以所封之国命为某氏.使之世守此土.其支庶则各以其王父之字谥为族.或即以为氏.人臣有世功者.即以其.先世官邑氏其子孙.或亦以字谥.故周礼地官疏云.祖父以来.世为是官.则命之以氏.凡官称氏者皆此类.自古公侯卿士从无以己之名字.及身称氏者.况嫘祖.昌仆.女皇.女匽.又皆妇名.无称氏之礼.氏字当属下为句.古文氏与是通.汉书地理志曰.氏为庄公.汉韩勑后碑云.韩君于氏愤慉之思.是皆作氏.下文是生老童.是生六子.卫是也韩是也等句.戴记是皆作氏.诸书引世本并作是也.国语注引是生青阳.又作实.盖古文寔与实通.是与寔通.诗郑笺云.寔实同.春秋桓公六年经曰.寔来.谷梁传曰.实来者.是来也.

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纍祖.产青阳及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左传昭公十七年疏.山海经注.

澍桉此与大戴帝系世次相合.汉律历志及帝系三统历.皆以鲧为高阳五世孙.此云颛顼生鲧.失其次矣.又桉西陵氏姓方雷.故晋语云.青阳.方雷氏之甥也.累通作雷.大戴礼史记作嫘祖.汉书人表作絫祖.竹书云.昌意降居若水.产帝干荒.干荒即韩流也.生帝颛顼.海内经亦云韩流生颛顼.与世本戾.一引黄帝下有有熊氏三字.

右侯国氏姓西陵氏.春秋时有大夫西陵羔.元和姓纂.路史国名纪六.

淇案西陵氏.雷姓.炎帝神农氏之诸侯也.帝系曰.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累.史记五帝本纪作嫘.汉书古今人表作絫.山海经作雷.盖雷姓祖名也.禹贡.山有雷首.泽有雷夏.穆天子传有雷水.是亦因生赐姓者.又黄帝时有雷伯.见素问.殷之末世有雷开.见楚词.晋献公时有累虎.见左氏内外传.此则以雷为氏者.韦昭国语注引帝系说.谓方雷是西陵之姓.雷累同.此误合黄帝二妃方雷氏与西陵氏为一人也.

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生青阳及昌意.按山海经注引生作产.广韵注引作黄帝娶西陵氏女为妃.名累祖.

帝世.黄炎诸国

黄帝时西陵方雷即雷西王西戎獯鬻

炎帝时有蟜华胥于类

王朝.殷商诸国

附殷商诸臣之有氏可纪者:雷氏雷公后王氏

2.方氏族谱原文参考:

吾方氏受姓,系出神农。建居山东曲阜县帝榆冈之子曰雷,奉轩辕命,擒蚩尤斩永曜有功,封于方山,故以方为姓。居北直棣保安县,传十世,共计二百六十五年。帝尧十八年壬寅,十世保书变公迁回山东济宁府曲阜县,居七世,共计百八十五年。十七世皆俊公由山东迁河南汝南商议南郡,居七十三世,共计二千五百一十五年。到二世圣明公贤良方正,拜博士议郎.太常寺卿.黟县侯,于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已卯由河南南郡迁安徽镇江州阳县。

3.东晋·进呈新定方氏宗谱表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丙申(公元336年)三月十二日,诏天下索诸大家宗谱。詹事舍人方孚上扬州遂安县新定里大宗方氏血脉谱表。

臣方孚谨言:臣等千载有幸,奉诏品量分别氏族者。

臣族承神农之后帝榆罔之子讳雷,为黄帝左相,封方山,故以方为姓。传数世至回,为陶唐隐士;至相封夏傩侯;方琛封河南伯,始居河南,至周官正卿方叔之后名豹,子孙家于平陵;至汉官中郎将名望,其子名纮,拜河南太守,后裔遍布江西诸郡,靡不簪缨。今不以臣愚庸,蒙恩擢用詹事舍人,臣繇来谨治旧谱、婚宦职状诣阙拜表以闻。

敕付尚书省佐著作郎柳伯华、王戡一校,韩金辉二校,都曹令使刘弘三校,孙瑜四校阅复,钦此。

尚书省佐著作郎、知谱事臣柳伯华等谨奏:为奉敕品入,臣读方氏家谱云:方氏承炎帝之裔,榆罔帝之长子雷为左相,封方山之后也。谧命挨姓,按经传子史,实是不虚。方相、方叔、方琼名宦于三代之朝;方伟、方望、方纮、方雄、方侪、方储、方俨,父子、祖孙、兄弟继佐汉朝,显著风烈,品衍方氏,可证纲宗胄族者矣。

御书:名家盛典。汝方孚伊世藏传,子孙永久勿失。

4.《中华方氏全族统谱总序》摘录

方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与风姓、高姓、龚姓、姜姓和姬姓并称为“开辟之基”,距今已有4700年的历史。方氏族谱的确切始修时间,现已无从考证。但在方氏族谱中,记载有七世祖方爵的“究本源,编谱牒,传后世”。十世祖方晓的小传中也有“喜修谱牒”的记载。由此看来,方氏族谱创修至今已有4000多年时间。

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晋武帝诏令全国官员、贵族进呈家族谱牒,评定姓氏贵贱。次年,关内侯、骠骑将军、新安太守(98世祖)方藏奉旨呈上家谱。太康七年,方氏被品量为“天下大姓”。

东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三月十二日,晋成帝诏令天下世家大族进呈宗谱。詹事舍人(98世祖)方孚上扬州遂安县新定里大宗方氏血脉谱表,被御书为:“名家盛典”,并命“方孚伊世藏传,子孙永久勿失。”

…………

《汉歙丹阳统宗谱》成于宋代;《歙淳真应庙会宗统谱》刊于盛清,二十卷现存于世,是此次编纂《中华方氏全族统谱》最基础的宝贵资料。

二评:因助轩辕氏伐蚩尤于涿鹿有功,让位与轩辕。

黄帝封榆罔,榆罔让位于轩辕,史书确有记载。但查阅有关诸籍言雷“因助轩辕氏伐蚩尤于涿鹿有功,让位与轩辕”之说无正史记载,既然德正部长如此肯定,本群成员才疏学浅,还望其明示历史史料,以解宗亲寻根之惑。

引录或参考文献:

1.《路史•疏仡纪•黄帝》载:黄帝“乃立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视四民。”“复岐下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于是申命封胡为丞,鬼容蓲为相,力牧为将,而周昌辅之。”“乃设灵台,立五官以叙五事。命臾区占星,斗苞授规”“命羲和占日”“尚仪占月”“车区占风”“隶首定数”“伶伦造律”“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谨候其时,则可万全。”“命西陵氏劝蚕稼”“命风后方割万里,画土分疆”。

2.《资治通鉴•外纪》载: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风后明乎天道,故为当时;太常察乎地利,故为廪者;奢龙辨乎东方,故为土师;祝融辨乎南方,故为司徒;大封辨乎西方,故为司马;后土辨乎北方,故为李。”《管子•五行》载亦类此。

3.《史记三家注》曰:“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爲营衞。官名皆以云命,爲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4.《集解》郑玄曰:“风后,黄帝三公也。”班固曰:“力牧,黄帝相也。”大鸿,见封禅书。

5.《正义》曰: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

6.《三皇五帝时代》载:黄帝釜山会盟,册命各级朝官后,又在具茨山嘉封功臣名将:“封华盖童子世守具茨山,于主峰(北峰)天心一柱,司天道,通神明;封风后于大隗山峰顶,为风后顶;封力牧于东南峰,为力牧峰;封常先于南山口,为常先口;封鬼臾区大鸿于西南峰,为大鸿砦(同“寨”);封七公天老、太山稽、阉冉、单盈才、果童、后土、应龙于七圣台。”

三评:后被黄帝封于方山国候,属黄帝时封国之一,在今河南嵩山一带。

经评者查实,榆罔失去政权后,被封的地方叫榆次(榆州,榆社,榆国,潞子国)而没有方雷国(方国,雷国)记载。评者通过查阅史料(原文附下)和《方氏族谱》,对比判断发现:榆罔受封的地方在晋(山西),而不在河南。不知德正部长是从哪个资料考证的,请提供原文的作者、书名、内容页码、出版社,以正视听。

附录:榆罔封国有关史料原文参考

1.《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

2.《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立百二十年崩,生帝哀,哀生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

3.《竹书纪年·周书·雪》载:“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为榆州”。光绪《潞城县志》引《路史后纪》:“炎帝参卢,是曰榆罔。居空桑,政束急务,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诸侯携贰。黄帝时为有熊氏,实懋圣德,诸侯利宾之。参卢大惧,谡禅于熊,爰代炎辉,是为黄帝。乃封参卢于路,路,露也。露之后,繁于河之东北。商周间别为赤、白之狄。”

4.宋罗泌《路史》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榆罔)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路史》:“参卢之后,政衰,其国浸削,至春秋时为晋之附庸焉。盖因国小无纲纪礼法,而民俗鄙陋,颇同夷狄,然以火王,犹知尚赤,故谓之赤狄潞。潞子婴儿娶晋景公之姊伯姬为夫人,其臣酆舒专政,虐伯姬而杀之。鲁宣公十五年夏六月,晋荀林父率师灭潞。事载《左传》”,末代炎帝参卢所建的“潞”自黄帝后慢慢衰落,传承至春秋时名为潞子国,是“赤狄”族的主要活动区域。

四评:后裔有以祖名易雷姓,也有以地名易方姓。

此句是托《登封市志》之名,造假而为。读者可百度中华雷氏网查阅《为什么要篡改有关雷姓的描述》一文。若榆罔子为“雷”,何以“以祖名易雷姓”,或为:承祖名为姓。若“封方雷国”为据,何以“也有以地名易方姓”?

五评:“此乃雷姓之主脉源流”“雷姓第二大支脉源,是闽、浙、赣畲族雷姓……占40%是焕公之后改族移居此地”“初步统计五省不足三万人”“户籍人口统计不足两千人”“此两支雷姓至今统计不足两千人”“本支雷姓今有两千余人”“但人口极少”等。

评者认为这些遣词用句中有强调“主脉源流”与非主脉源流之嫌疑。其中“不是主源”“人口极少”的说法多次出现,没有“敦睦宗亲”思想意识,与研究会提倡的“一家亲”相矛盾,感觉作者刻意放大雷姓多源流中的“主脉源流”,与现阶段修谱的热情气氛极不协调。同时这些人口统计数据的依据是什么?部长先生并没有交代清楚。评者认为,一笔写个雷字,没有主次源流。民族大融合、大迁播,基因遗传,血脉世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来主次源流之分?

最后,恳请德正部长公开为评者解释一下迷惑之处,让评者及雷家老百姓增添姓氏源流知识。若是您摘录的内容,能否写清出自何作者、何书、何页、何出版物?若是研究得出的结论,可否写清道明?期盼以后看到您的大作,“摘、引、录、研、考、辨、疑、日期”等要素交代清楚,让读者叹为观止,增长见识。

言语之中,若有冒犯之处,敬请谅解!

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一:评者提供参考文献目录

1.《宋濂全集》(全四册)(罗月霞 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1版 1999年12月第1次印刷

2.《姓氏寻源》(清·张澍 编纂 赵振兴 校点)岳麓书社1992年10月第1版1992年10月第1次印刷

3.《姓氏考略》(清・陈延炜撰》(据百部丛书集成之第二十四,学海类编,一九六七年,台北艺文印书馆景印本)

4.《三皇五帝时代》(王大有 着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000年5月第1次印

5.《路史》(宋·罗泌 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2003年5月第1次印刷

6.《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卷第一百零七(三八七年——三九一年)

7.《史记三家注》(汉・司马迁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广陵书社2014年5月第1版 2014年5月第1次印刷

8.《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中华书局 1994年5月第1版 1994年5月北京第1次印刷

9.《中国姓氏源流史》(籍秀琴着) 文津出版社初版一刷民国87年1月

10.《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窦学田编撰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年10月第1版 1997年10月第1次印刷

11.《炎黄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1992年4月第1次印刷

附二:雷德正《雷姓起源》原文

雷姓,在中国11369姓中,历来排在前90姓以内,雷姓主流出自上古神农氏十世、八代炎帝榆罔之子,名雷。因助轩辕氏伐蚩尤于涿鹿有功,让位与轩辕,隐居于西陵,称“西陵氏”。后被黄帝封于方山国候,属黄帝时封国之一,在今河南嵩山一带。以地方山(嵩山)称“方雷氏”。后裔有以祖名易雷姓,也有以地名易方姓。此乃雷姓之主脉源流。

《世本.杂录一.帝世》云:嫘祖西陵氏乃方雷氏也。

《世本.卷七.姓氏篇下》云:雷氏,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嚣,后有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娶西陵氏女嫘祖为正妃,生子青阳。

《黄帝内经.素问》云: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曰子知医道。

《姓氏书辩证》云:“古诸侯国有方雷氏,以国为氏,后单姓雷”。

《元和姓纂》331页载:“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盖古诸侯国也,后汉有雷义,蜀有将军雷同,吴有陆抗傳宜都太守雷谭,晋有丰城令雷焕”。

《中华姓氏大词典》载:“《姓苑》云:雷姓,黄帝大臣雷公之后。古诸侯国有“方雷氏”,后以国为氏单姓雷。”

方雷氏后裔有雷公者,年幼小精于医理,常与黄帝共研医道,至夏代有雷养庚善识天象星宿,以斗星方位创一年四季。东周有人根据当时雷公与黄帝的对话,著《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巨著。雷姓至夏末因战乱,西迁关中地区,到商末有雷开、雷合,周初有雷昌、雷震。震公助周武王伐商有功,食采冯翊地,后封震公为“豫章”侯,治理豫章。到汉代及魏,朝廷以故地冯翊,设“冯翊郡”,称京畿三辅即‘京兆伊、冯翊郡、扶风郡’。雷姓在此非常活跃,后人以冯翊郡为雷姓的第二个郡望。

据雷氏谱载:豫章雷姓,始于周代初,有震公之始。豫章人杰地灵,雷姓在此名人辈出,汉代有文学家雷被、义士雷义,晋代有雷谭、天文学家雷焕公,南朝有一代帝师雷次宗,唐代雷万硕等。雷姓在豫章发达后,迁往各地繁衍,尊“豫章郡”为雷姓第三个郡望。本支系雷姓源属一脉。是400万雷姓之主源,绝非外行挵论的本支雷姓源出有三之谎言。

雷姓第二大支脉源,是闽、浙、赣畲族雷姓,据《畲族源流史》载:畲族雷氏源流,是古代南方人的血统,与中原地区人的基因不同,因久居岭南地区,形成独有的风俗、习惯、语言等。分布在闽西、浙南、贛东大部畲族雷姓,占40%是焕公之后改族移居此地,据今初步统计,人口有十余万。

除此两支雷姓源流之外,另有者,人口甚少,不是雷姓主源。

另外有部分雷姓源出

其一:据《姓氏考略》载:东汉时南郡有潳山蛮,亦称南夷,有盟长雷迁,居荆襄。后又南迁岭南,分苗族、瑶族、侗族、等族雷姓。本支少数民族雷姓分布在今湖南、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初步统计五省不足三万人。

其二:东晋十六国时期,有南安羌族改为雷姓,前秦丞相雷弱儿即代表人物。其部族游牧于青海、甘肃一带,经天灾、战乱,至今两省本支系雷姓,户籍人口统计不足两千人,后汉化为雷姓。

另有西晋天水人雷重华,为西晋左仆射后授宰相,有子五即王保、候保、公保、伯保、卿保。中有王保者授礼部尚书,为官清廉,体恤民情,逝世后天降甘霖,民立庙祀之有求必应,在今天水有雷黑爷庙,后改为甘南地区雷氏宗祠。当地每年3月初8清明节,有庙会纪之。甘南地区雷姓出与此支,俗称西北雷王保世系,。

其三:蒙古族有元代乐器“大、小忽雷”,称演奏者为忽雷氏,后有子裔改雷姓,居内蒙古东北部一带。清代满洲八旗有刘佳氏之后、及女真阿典氏、乌噜氏等,改为雷姓者,居吉林、黑龙江等地,此两支雷姓至今统计不足两千人。

其四:汉族其他姓氏改为雷姓,

1、明末李闯王杀进京城,代王朱启鲲、朱启鲸兄弟,因母姓雷氏,其子四人及孙皆改雷姓,现居北京、河北、山西一带,本支雷姓今有两千余人。

2、还有四川渠县,因雷姓族人巨族势大,别姓怕受外人欺负,五姓联宗改为雷姓。

3、山东也有李姓改为雷姓,但人口极少。

附录的史书记载摘录关于雷、方两姓

《姓氏书辩证》载:

《姓氏书辩证》是北宋史官邓名世于政和、宣和年间所撰,在卷五 70 、71页 有95字记载雷姓的出处。

“雷姓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姓,后单姓雷。黄帝相雷公,淮南王郞中雷被,后汉南郡潳山蛮雷迁,晋豫章人雷焕为丰城令。后人迁冯翊,南朝处士雷次宗,后燕阳摺公雷君,前秦将雷恶地,姚秦将军雷奇,唐著作郞雷颍,唐左庶子雷咸”。共95个字。

《姓氏书辩证》在卷十三,190页,有方姓出处的记载是:

《风俗通》曰:“方雷氏”之后,唐睦州同卢人方千,以唇缺而不是得第,有诗名号元英先生,至今为圣族,为鸬鶅方氏,鸬鶅地名也。

共计48字。

《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是唐代大文学家林宝宋政和、宣和年间史官邓名世所著。经宋高宗钦定百家姓氏官方鉴书。在卷五 十五灰 331页有雷姓出处的记载:

雷姓,”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嚣,是古诸侯国也。后汉有雷义,蜀有雷同,吴有陆抗传宜都太守雷谭,晋朝有丰城令雷焕。共49字。

《元和姓纂》卷六,十阳篇 592页有方姓出处的记载:

方姓,周大夫方叔之后。《风俗通》云;“方雷氏”之后。蕶核主校(同引上)备用1一一4同。共31个字。

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雷德正

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源流部

往期精彩导读

上一篇: 江苏拟立法保护利用红色资源,首次将历史人物事件的研究阐释传承利用写入地方立法
下一篇: 罕见!柳江河畔这两大“豪宅”鲜有人住,竟藏有这些秘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