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扁鹊(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他医术高超,当时的人们借用上古神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
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3.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赵国柏仁(今河北邢台)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
李牧生平可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
4.
赵佗(前240-前137),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
赵佗原为秦朝将领,前219年作为50万大军的副帅,奉命南下攻打百越。秦末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前204年至前137年在位。共统治岭南81年。
前196年夏,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
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葬于番禺(今广州)。其后代续任了4代南越王至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
5.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人,思想家、政治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6.
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投靠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7.
郦道元(472—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郦道元少时博览奇书,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
郦道元撰《水经注》四十卷。且其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8.
李春,隋代匠师。今河北邢台临城人士。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初(595~605)建造赵州桥(安济桥)。
结构奇特、造型美观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9.
魏徵(580-643),字玄成,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10.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市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世称“郭太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