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县历史名人选读礼部尚书王弘诲王弘诲(1542—1617),字绍传,号忠铭,晚号天池。今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委会龙梅村人。进士,曾被封为太子宾客,为太子授课。被皇帝赞曰:“学识渊宏,器资醇笃,蜚英翰苑”。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荣立“奏考回琼”的功勋,为海南文化教育做出重大的历史贡献。(一)名臣降生龙梅村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位于雷鸣墟北面约5公里处。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七月初八日,王弘诲生于书香望族岁贡官同安县丞的家庭,据年谱记载:先祖公辅公宋南渡时自浙江来琼为王氏始祖,九传至摘云公迁居定安县龙梅村,为龙梅始祖。曾祖公讳瑞。祖公讳禧,字天锡,号梅崖,乐善好施,每遇荒灾年都开仓济困,时称善人。父允升,字巽甫,号龙泉,岁贡生,同安县丞,母亲莫氏,兄弟共4人,兄弘漠、弘诏、弘浩,其为老四。传说王弘诲出生时文笔峰天空晴霁,万里彩霞,娩房里也闪现异光,是奇才出世之兆。幼年在父亲的栽培下,4岁能读《四书》,过眼不忘。8岁日记千言初学作文。9岁父亲带到县城应试,文章惊人,县令非常赏识,勉励其努力学****但不要过早应试。13岁进入县童子班学****李少群知县读其文章大加赞赏,以国士礼相待。遵县令不要过早应试之教,至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才参加省试,当时恰逢父亲被选送上京,弘诲考中第一名举人(解元)。
于十一月赴京会试,路经南京时,正遇父亲参加廷试后病危,弘诲送汤端药,小心服侍父亲,终因医治无效,在南京病逝,弘诲含悲护棺送柩回乡,在家服孝3年。1564年,娶琼山县员山村岁贡周世和的女儿为妻。1565年考取进士,选任翰林庶吉士。隆庆四年(1570)任翰林院检讨。万历五年(1577)三月任会试同考官总裁,后升任翰林院编修。1589年二月任会试副总裁,七月升任南京礼部尚书,成为一代名臣。(二)“奏考回琼”始末琼州是王弘诲的故乡,它四周环海,离京城较远,足有万里。各级官员常年都不来此地,文化教育不发达,那时海南没有设立提学道,海南儒生要横渡琼州海峡,长途跋涉到雷阳(今海康县城)才能参加院试。交通极不方便,途中又多盗贼,走这么远的路去参加院试,既要花费很多钱,又极为艰险。官吏情况和老百姓疾苦常被掩盖。此种痛苦没人过问,王弘诲当官后,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深知琼州儒生渡海应试的艰辛。隆庆四年(1570)王弘诲在翰林院任实录馆纂修时,便开始向皇帝递交关于解决琼州儒生渡海应试艰辛的奏疏。万历四年,朝廷招考贡士,王弘诲主持会试,于是借机再次递交《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他在奏疏中如实历述海南儒生赴考的艰苦,请求万历皇帝在海南设提学道,依甘肃的作法,在海南设立院试考场,让海南儒生就地参加考试。
奏疏得到皇帝恩准,下旨施行。从此以后琼州儒生都在琼州应试,不需再踏海历险。后人把此称为“奏考回琼”。琼州儒生对王弘诲为儒生所做出的贡献非常感激。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在王弘诲62岁的有生之年,全琼14县员生、童生集资在定城中街为其兴建一座纪念祠,故称生祠。民国17年因扩建街道便将生祠迁到今定城镇东门街,生祠占地300多平方米,祠中有王弘诲木雕像,明状元焦弘(王弘诲门生)书赠之对联等文物。今祠地改建为定安县中医院,仅存后殿,为砖木结构,进深2间,面宽3间,悬山式顶。附: 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万历四年(1576) 王弘诲定安县龙梅村人礼部尚书奏为边海儒生极苦,比例恳乞天威议处,以弘治化事。臣窃惟今天下称边而苦多事者,则广东是已。广东所属最远而苦者,莫如琼州。琼去京师,水陆将万里,上官大吏终岁不至,吏情民隐蔽而不获上闻者常十而九。臣姑不暇具述,独儒生之苦,乃臣生长于斯、少所稔闻而身历者,感激一念,积有岁年。幸今叨蒙国恩,备员史馆,复际圣化雍熙,四海章缝辈举,蒸蒸然仰见德化之成。而臣海邦儒生苦切至情,远望天门,无由自达,故不敢避鈇钺,披沥为皇上陈之:琼州所属地方,州三县十;环海而周者,为里凡二千有奇。
青衿士子集督学就试者,不下数千计。然涉鲸波之险,督学宪臣常不一至,每大比年,惟驻节雷州,行文吊考。自琼抵雷,航海而北,近者如琼山、定安、文昌、澄迈、临高、会同、乐会七县,或二三百里,或四五百里;远者如儋、万、崖三州,陵水、感恩、昌化三县,或七八百里,或千余里。贫寒士子,担簦之苦已不待言,乃其渡海率皆疍航贾舶,帆樯不饰,楼橹不坚,卒遇风波,全舟而没,往往有之。异时地方宁静,所虑者风波耳,近来加以海寇出没,岁无宁时。每大比年,扬帆海上,儒生半渡,尽被其掳。贫者陨首而无还,富者倾家以取赎。其幸而无事者,皆出一生于万死耳!言之可为痛心。至于督学宪臣,不知其苦,只执常格,严程限试。儒生逼于期会,不惮危险,所伤甚多。如嘉靖二十六年,覆没者数百人,临高知县陈址与焉,并失县印,可为往鉴。间有一二提学能体悉者,不过行文该府截考。夤缘***,黜陟不举,考察不行,教化废驰,士****厌怠。如隆庆三年恩选贡例,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