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上。黄帝,姓公孙,因长居姬水而改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有熊部落首领少典氏之子,母名附宝。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县),死后载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黄帝”和“皇帝”不是一回事儿,“皇帝”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始于秦始皇。而“黄帝”是人名,古时候,人们认为“帝”是万物主宰,金、木、水、火、土为万物之本,称作“五德”。有熊氏的人们崇尚土德,土为黄色,故给他起名叫黄帝。他是四五千年前我国原始社会姬姓部落首领。兴起于今陕西北部,东渡黄河,定居河北涿鹿一带,与炎帝立约,在涿鹿联合战败蚩尤。据《史记》等史料记载,黄帝建立的云岩宫殿(在今河南密县东南),是练兵讲武、研创八阵图的地方,所以又称轩辕黄帝宫。清代诗人钱清简诗云:“战败蚩尤犒旅徒,云岩深涧葬兵符。千秋永罢干戈事,蔓草寒烟锁阵图。”黄帝具有很杰出的才智,《易经。系辞下》载:黄帝“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斫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就是说他领导人们改变了单纯的游猎生活,教大家驯养家畜,建筑房屋,种植五谷,裁缝衣裳,制造棺椁、器皿等。他还重用了一批有才华的人;命仓颉造文字,以代结绳记事;命雍父制白杵,以供春米;命大挠作干支(历法),以利农时;命伶伦发明乐器,制定音律;命共鼓、货狄做舟楫,以利河中航行;命挥、牟做弓矢,以提高射猎和攻伐能力。黄帝妻子嫘(16i)祖发明养蚕,织绸制衣,后人尊称她为“先蚕娘娘”。从此,天下大治,人民安乐,开始过上较为文明的生活,社会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的盛期。后人把黄帝当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赞誉他“能成命百物”,尊奉他为我国的“人文初祖”。黄帝有四位夫人,她们是元妃嫘祖、次妃方雷氏、次妃彤鱼氏、次妃嫫母。共生有子孙25人,其中有14人形成12个姓。嫘祖是正妃(相当于后来的皇后),她和黄帝所生的子孙,都是国家的栋梁。《史记。五帝本纪》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商周秦的帝族,都是嫘祖与黄帝一脉相承的嫡世孙;两汉三国,魏晋南北,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帝王和古代少数民族中的鲜卑、匈奴、羌、契丹、党项、蒙古、藏族的首领以及他们所建诸国的帝王,也都是黄帝和嫘祖的苗裔。由于几千年的民族大融合,中华亿万儿女,皆有黄帝和嫘祖的血脉。黄帝和嫘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我们的根。嫘祖是当之无愧的国母(参见《黄帝正妃嫘祖》)。《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总面积8500余亩,生长柏树8万6千余株,多数树龄在千年以上,是我国最大的柏树群。黄帝陵位于桥山之巅,占地1300亩,陵高3.6米,周长48米。陵前有一石碑,为明嘉靖年间唐錡手书“桥山龙驭”四字。再前为一祭亭,内立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陵前南侧有座祈仙台,是汉武帝为祭祀黄帝所筑。山上古柏成林,山下沮水环绕。东南麓有黄帝庙,建于汉代,庙内有正殿、碑廓、诚心亭等建筑物。大殿正中悬挂“人文初祖”的匾额,意为黄帝为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最初祖先。新建的祭祀大院,整体由花岗岩建造,轩辕殿由36根圆形石柱围成方形空间,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整个大殿形象地反映出“天圆地方”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黄帝明堂”的风貌。黄帝陵是中华儿女共同景仰的圣地,每年清明节,人们在轩辕殿前隆重公祭轩辕黄帝活动,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传统道德,激发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
陕西黄帝陵(陕西黄帝陵简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