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洞庭在哪里?
“八百里洞庭安在?叹沧海己非,翻卷成垄稻云黄,烟村树绿;两三间古庙犹存,幸湖山无恙,独不见平山雁落,远浦帆归”。
洞庭湖简介(洞庭湖简介资料)
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美景去哪儿了?
早在光绪21年,上任伊始的首任南洲厅通判陈国仲,站在明山古寺庙前就发出疑惑和感叹。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千张白帆盖湖面”。范仲淹的千古美文《岳阳楼记》与上世纪何纪光歌唱家的《洞庭鱼米香》歌曲,都曾勾起人们对宽广洞庭湖的向往!
但现在常德、汉寿、沅江、南县、华容、湘阴、岳阳及湖北荆沙、石首一带,仅见长江与湘资沅澧四水河道和肉眼可辩的大小不一的湖泊。
稍大面积的湖,也只有于汛期在东洞庭湖(含漉湖,共13.2万公顷)寻找到些许大湖感觉。
古河道依旧在,但大水面的“洞庭湖”己为梦。
二,“洞庭”、“洞庭湖”、“洞庭湖区”,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吗?
1、云梦不是洞庭(早先洞庭湖只是君山一带水面)。“横亘七八百里,日月出没其中”。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战国时乘一叶扁舟过云梦大泽的屈原,尚能见到澧水兰和洞庭麇鹿。
现在的洞庭湖区(含湖北一部分)在春秋时代叫“云梦泽”,湖北江汉平原为“云”,湖南洞庭湖平原叫“梦”,云梦总面积有四万p公里,云泽比梦泽大,真正的“横无际涯”。
到了南北朝,汉江长江的泥沙,将云泽填了不少,有了江汉平原的样子。
南宋,云泽的进出水道封了,形成江汉湖群,而南部云泽和梦泽仍有4000多P公里。
明清时期,湘资沅澧四水大,长江荆江南牢四口相继溃缺,梦泽又扩至6000p公里。至此云梦之称己名不符实,因范文正公文章故,“梦泽”新称“洞庭湖”!
2、清未民国初期,人水相争、堤垸急剧增长,湖面急剧萎缩。
“如洞庭诸谢濒之平旷衍沃。使概委面弃之,则膏腴之壤否为蜃给之乡,良可惜也。圣主移念黔黎,大神套泽,于各包民提外,动支督项更建官堤,每岁伤令有司餐民以时修,伸重久远,盖保障之利溥!”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许多湖泊消失,形成以四大水系串起来的湖泊群。
上世纪七十年代,只有相对狭长的水面,所有的湖泊面积不过2500p公里。
梦里水乡己成垸洲,沧海桑田早有县镇乡村,洞庭春涨已化垄稻云黄,远浦归帆己是历史美篇。
至此,“八百里云梦”是泛称,存于历史书中和诗人笔尖;“洞庭湖”水面概念由岳阳君山一带,延成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湖成葫芦状,分布岳阳、沅江、常德。
有着6000P公里的大概念的“洞庭湖区”面积,规制大,范围广,平原人口多;约1500p公里水域面积的“洞庭湖”以河道和湖泊的形式点缀在湖区中。
三、新时代,大变局,人水相依,湖区安澜!
举头西南望,湘资沅澧四水挟泥带沙,从大湘西大湘南的峦嶂沟垒奔驰而来;回首望西南,长江从远古的青藏高原裹沙含泥呼啸沿长江“入湖四口”而下。
江与水,在云梦这块华南之地,碰撞而汇聚,切割而刷新,留下泥沙书写的绿洲,铺写力量形成的河道。
江湖水得以缓息,随着三峡水坝的建成使用,洞庭水以更随和从容的姿态,再从岳阳城陵矶赴长江后一路奔向大海。
湖区民众傍水而居,依洲发展;湖区平原物产丰富,阡陌纵横,这里生产了全省1/3的粮食和1/2的油料、水产品和几乎全部的棉麻。
“湖广熟,天下足”。天下洞庭,水乡云梦,沧桑与荣光交织,胸怀和辉煌永续。
请关注我,将大湖的故事讲给你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