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作者以灌阳、道县、江永、江华、富川等县的地图、地名和族谱为史实论证瑶族千家峒在都庞岭地区。
地图;地名;族谱;千家峒;都庞岭;考证
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先生说:“图象为无言之史,谱牒为无文之书。”说明地图和族谱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从地图、地名、族谱角度考证千家洞在都庞岭地区。
一、灌阳县
(一)清康熙47年《灌阳县志》有一幅“灌阳全图”,在东部与道县、江永交界处有“千家洞”地名。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有千家峒地名的地图,证明至迟在清初时这个地方已被人称为千家洞了。请看书后附录。
(二)民国三年《灌阳县志》仍使用了康熙47年的“灌阳全图”,标有千家峒地名。
(三)“勘测灌阳千家峒、平江二林区材料简结”,这是桂林专署森工科1958年7月1日写的一篇工作报告。报告中的千家峒林区分为五个分区,列表如下:
从这份材料看,1958年千家峒林场的范围不局限于韭菜岭,毛坪峒以外还包括不少地方。例如老棚在毛坪峒以北20多里的地方。
(四)解放前后编制的各种灌阳地图,在韭菜岭下都标有千家洞的地名,例如1982年编制的《灌阳县地名图》、1995年编的县志,地图上都有千家洞地名。
(五)据说水车乡许多地名与元代千家峒事件有关。道州官兵从雷口关杀进水车,在“下马坪”下马,在“大营”扎营,在“开刀岭”开始开刀杀瑶民,在“滚头岭”杀得人头滚滚。在“土溪”才吐气,杀到晚上望见月亮,那个地方叫“望月岭”。
(六)《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介绍:
千家洞水源林保护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灌阳县的东面,地处东经111°14′40″一111°19′20″,北纬25°22′一25°33′20″之间,由千家峒林区、老棚林区、都庞岭林场所组成,处于湘江上游灌江的主要源头,总面积125km²。1982年经广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水源保护区,由国营都庞岭林场代管,主要保护对象为水源涵养林。
二、道县
(一)1941年《湖南省县市分图》
该书《道县图》标有千家洞地名,地点是月岩与欧蔡坳之间的地方。欧蔡坳是道县与江永县大远乡交界之处,这就是说,道县千家峒与江永千家峒是连成一片的。韭菜岭一带没有千家洞地名。在韭菜岭以北的今空树岩东北,标有仙家洞地名。民国道县志总纂何镇秦曾说,千家洞又名仙家洞,原来仙家洞在永安关以南的金坑源一带,这个地方历史上也曾被人称为千家洞。由此可证千家洞是地片名,从金坑源、韭菜岭到欧蔡坳都是千家洞。
(二)1932年国民党军令部测绘总局制作的地形图,千家洞地名标在小坪与欧蔡坳之间。
(三)1948年国民党国防部测量局复制空中摄影的道县地图,千家洞地名标在道县小坪与江永潘家之间。
(四)五十年代的军用地图,1980年的空中摄影地图,千家洞地名标在都庞岭顶峰上,而不在月岩以南的大峒场。
(五)1982年《湖南道县地名录》有许多千家洞的内容。
1.县地图、清塘乡地图,千家洞标在韭菜岭。
2.插页里有千家洞照片,文字说明如下:
千家洞在韭菜岭背后。豁然开朗,有平地百余亩,中有小溪潺潺,传为瑶人祖居之地,昔有千户人家,故名。元朝末年迁走消失。
3.在山岭一类中介绍:
千家洞,在月岩林场,东至猴子坳,西至大湾,南至四十八步,北至九龙山。昔为瑶民祖居之地,居住千家,得名。
4.书后附一篇《道县地名浅谈》的论文。提到:
千家洞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了。它本来是韭菜岭背后的一个瑶家聚居的村庄,元末明初,迁走消失,村庄早就成了历史的陈迹,千百年来,人迹罕至。但这个瑶家自然村的村名却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以山名的形式出现在地图之上。千家洞的歌谣犹在南方流传。
《数字地名歌》是用数字和里程编凑起来的:头堂铺、两文洞、三里井、四马桥、五家岭、六字界、七里岗、八家、九里、十里桥、百丈洞、千家洞、万家庄。妙就妙在以现成地名,不加任何修饰,一气呵成,有如行云流水。
5.许多村名与千家洞有关。
如〔大屋里〕,明洪武元年,从千家洞迁来,大屋一座,聚族而居,得名。〔排家地〕,昔从千家洞迁来,原只一人在此放排,取名排家地。〔大冲源〕,明朝时,从千家洞分居,以山冲中一条较大的水源,取名大冲源。
(六)1993年《湖南古今地名辞典》中“都庞岭”:
辟有江永县大远源口、道县千家洞二处自然保护区。1994年《道县志》第14篇第6章第4节说:
1984年12月,划定月岩林场为湖南省千家峒自然保护区,一面积8万亩,其中核心保护区39000亩。实验区10000亩,中坪、场部、黄土江、空树岩等4个工区海拔1000-1400米山地为核心保护区。
(七)1994年《道县志》副总篡何家壬说:
解放前,道县民间流传一种木刻本《千家洞》,讲瑶族千家洞兴亡的故事。这个本子始于明末清初,上面还绘有千家洞的地图。从地图上看,千家洞以小坪村为界,小坪以西是汉区,小坪以东是瑶区。
(八)道县横岭瑶族乡浪石村瑶民盘继月,写了一篇《千家洞小议》,说:
(韭菜岭千家洞)这地方我亲自去过,其实面积大约300亩,溪流不大,气候恶劣,居住千家,实不可能,但人们的的确确叫它千家峒,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后来我理解到所谓千家峒者应该是地名学上一个地片的总称。它是以千家峒为中心包括岭上岭下零星小村的总称。
(九)《黄氏宗谱》
道县岑江渡乡大车村黄姓群众,解放后多次申请恢复瑶族成分,提交族谱作为根据。县民委的报告引用了族谱:
大德九年千家峒十二兄弟,即唐、黄、李等扶老携幼避难出外。行至道州。又在营水源头被道州人见了,把浮桥放断不许过去。剩下来的走的走灌阳、永明、桂林、富川。过了浮桥的到了广东阳山等处。我先祖黄虎公,由千家峒迁居到广西富川住了数代。后裔黄伯益公由广西富川迁居广西竹子园村居住数代,后裔黄辰生公由广西水流下村迁移湖南江华不知村名。黄自员迁移下追塘村。黄自友公迁移江华神仙洞村居住四代。又到尖山村居住。后裔黄益德公带儿子黄启云迁移江邑五洞村居住。后裔黄时伟迁居下追塘村未动。三子时美公,迁移江邑桥头铺下刘塘村居住。时美公生四子,长子应科。次子在刘家村居住,三子应星迁移界牌鸭头源村居住,四子应树公迁居道县牛桥村居住。在牛桥村成家创业。(摘自《道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恢复大车村黄姓群众瑶族成份的报告》,1987年)
三、江永县
(一)1986年召开全国“瑶族千家峒故地座谈会”以后,大远瑶族乡改名千家峒瑶族乡。1994年湖南地图出版社编制的《湖南省地图》有千家峒瑶族乡地名。
(二)1995年《江永县志》第7篇第3章记载:
大远(千家峒)源口自然保护区建于1979年5月15日,总面积14.84万亩。其中,源口部分7.09万亩,由源口自然保护局管理;大远(千家峒)部分面积7.75万亩,由高泽源林场代管。
(三)1995年《江永县志》第31篇瑶族第1章第3节说:
瑶民遍布全县各乡(镇、场),以沿都庞、萌诸二岭的“一洞”、“四岗九源”最为集中。县西北、东北都庞岭一带,有一峒七源。一峒即千家峒。
(四)县志第31篇第2章第3节说:
《千家峒》、《千家峒源流记》等古籍资料记载千家峒的村名、山名、水名、田名等32处,在大远瑶族乡找到了30处。
(五)《李氏族谱》序
保存在夏层铺乡李家尾村。内容如下:
当云自生民以来,故名百之姓各有出郡处。不同始祖。设立族谱得知根源来脉。今见昔时衍派宗枝,变世不息,而为人之本矣。大古月影朦胧,始立谱。······大德八年三月十九日午时,因李富八葬母盘氏宅妹娘葬在狗顶上,石狗叫声扬道州,差兵来点遇。呜锣岭上扎营。大德九年,千家峒瑶民齐会众,罗平庙里去齐心,圣会庙里点合同。人人思想千家峒,眼泣流双舍不离。
(六)《李氏家谱》
保存在界牌乡大林江村(现属江华县),原标题“千家峒流源记”:
我李姓先祖开始走灌阳,向灌阳地主租投居,一共住了十一年。至十二年的元月一日因为那年干旱,我先祖请不起酒,交不出一批头钱,回此,就被灌阳地主赶到祁阳去了。我先祖的妇女不愿意和汉人地主结婚,于是又被祁阳地主赶到江华蒋姓地界。我先祖到了蒋姓地界住了十多年,这个地方和灌阳一样,每年元月一日要请租酒,要交纳批头钱,于是就跑来富川向杨姓人租地立寨,就是现在所谓的大岭寨村。每年也要请租,交地主钱,直到现前三年才废止。
(七)《唐氏家谱》
保存在千家峒乡财税所唐德富,内容如下:
我先祖唐姓住在千家峒,千家峒这个地方水田相当广,其中尤以马胫水田为最宽广,约三百亩。坝人水口只有一个,吸收马胫大坝全坝的水,出水口二十四个,流出马胫大田中全部水份。
四、江华县
湖南江华县是千家峒传说最流行、千家峒运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原因是这里生活着许多千家峒瑶民的后裔。他们保存的族谱记载着千家峒祖地。
(一)《奉氏宗谱》
保存在上游乡旦久村,民国27年刻版。其序言说:
我奉代原籍系赣省太和县,宋末先入西迁湘桂宁远、祁阳、道县、全县、灌阳等邑,以上先人失考,嗣后相保、发八、商议、尊养、祖养、长养、师养、兵养、兵卫诸公在灌阳避元暴之乱,相率郡人潜人深山千家洞隐居,不服元化。元乃兴兵怒剿,吾祖遂逃江(华)富(川)两县,择居立业终老焉,迄今将近六百年。
(二)《李氏族谱》
保存在苍梧乡上伍堡白沙塘村,刻本。其《李氏之旧录谱序》云:
李万公系居千家洞,十二姓共宅,突遭抚恤,奔命逃生。走至平乐府富川县住居,二十二传,又遭伍大人遏杀,人民各适他邦,兹矣。李公诚孙乃李万之后,⋯⋯诚孙公生于元纪顺帝。明洪武二年说立江华,丛于五堡。
(三)《千家洞木本水源》
保存在涛圩乡,抄件存湖南民研所,发表于《瑶族选编》:
古传略记,云吾太太如祖,溯其源原居桂郡避元乱,潜人灌阳之深山,有一千家郡。人无数逃人,以避元逆奸淫妇女,民无日安,故兹吾祖弃民属瑶。可免元党之屈,投人良瑶耕作,历来扑实。唐虞之敦厚,尚存尧舜之风,不以大业传家,而以大德传天下,敦厚遣流,后进隐居山林,散漫天下,处处有之,富贵不贪,甘心苦作,舜何人也,列何人也。濮曾作瑶、亭千,家总长舜裔也。让德者居之,故瑶人最朴,全无计较,是功名不慕,备尝辛苦自食其力。元末七十余年,土吏识破此关,千家峒非全瑶人也,多郡人变之,不服元代兵怒剿,吾祖逃出四散,楚粤频盈。是吾祖之出处根源,如此之苦也,伦常之变衰之理也。
五、富川县
广西富川县的瑶族大多数是千家峒瑶人的后裔。1960年《富钟县志》(初稿)说:
瑶族其来源各说不一,据旧县志记载,是来自黔中五溪,移居富钟县的。而瑶族则自述是来自灌阳道州千家峒散居于富川的。
1993年《富川瑶族自治县志》第5篇第3章“族源族称”说:
据民间调查访问,县内多数瑶族同胞都说他们的先祖是从“千家峒”逃走出来后,几经迁徙才到富川定居的。大部分瑶族地区都流传着有关“千家峒”出走的经过记述和口碑传说故事。几百年来,富川境内瑶族后裔一直流传向往的“千家峒”故址,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民族政策的指引下,中南民族学院副教授宫哲兵等,从1982年至1985年曾6次在南方各省区调查“千家峒”故址。在各地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支持下,跋山涉水,几经周折,深入都庞岭余脉的湖广山区,按照《千家洞流水记》各种手抄本记述提供的地形、山名、田地名,庙社名等特征进行调查考证,反复写出考查报告,1985年4月在湖南江永县召开“千家峒”专题座谈会。经有关专家、学者初步认定,江永县大远乡(现已更名为“千家峒”瑶族乡)就是“千家峒”所说的故地。
又第四章“姓氏与迁徙”说:
县内瑶族姓氏,据瑶族先祖历代相传,多数是从千家洞逃出来的盘、奉、包、沈、唐、黄、李、廖、任、邓、赵、周等十二姓。
这些姓氏有些编写刻印了族谱,记载了从千家洞迁来的过程。
(一)《邓氏家谱》
保存在柳家乡平寨村,邓赐吉抄录。邓生于1883年,卒于1945年。谱里记载:
立太祖以来,洪武年间,由全州灌阳县千家峒发迹到广西富川县。洪武二年岁次已酉,原籍瑶家壹处,地坊居住平寨。
邓未太公,生下九子九俫,生于元保唐保,此系五位太公乃是千家峒亡故。又生下邓姑孙太公,安葬土名马鹿冲头,其妻盘氏太婆,安葬土名大牛枯马第一托。又盘氏生下亥孙太公,安葬土名砂岐岭大祖。
该地邓玉光保存有千家洞十二节牛角之一节,其家神台上的对联是:
祖籍灌阳千家洞,孙居富邑是吾家。
(二)《廖氏族谱》
保存在龙归乡油沐长塘村,光绪元年撰写。其谱序言说:
太古月影朦胧,始不立谱,至周朝传之三十七王,共八百七十三春。太平后,因世变,鬼王争天下,七祖变作狗儿。仍得捧出平王,于辛未岁在位,五十一年斯之人物。咸宁其盛以科,仍有又多朝未设及。至开元年间世乱,至大德三年之内起,看二龙相斗,有李仙姑看见黄獭走入杉木坝,众人把火来烧,连烧三天三夜。······列开众姓:盘奉李廖邓翟唐黄赵九姓同居千家峒。(摘自《廖氏族谱》光绪元年撰)
(三)《盘氏宗谱》
保存在城北乡神源村,民国27年版本。所有《千家峒》古文献都记载,元代千家峒瑶民逃到道州浮桥后,一半去了九疑山,一半去了永明的源口。源口瑶民又去了富川、恭城等地。富川的一些族谱记载来自源口,其实源口之前在千家峒《盘氏宗谱》序说:
吾祖之来神源,本原所自,唯赖历代父老笔记流传,方知大概。自大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吾始祖蒲增公,与奉姓始祖,由湖南永明县之源口同时迁徙,另有吾族数房有迁往恭城。属者,有吾蒲增公之房第蒲茂公,即迁至富川所属之清光乡上洞村安居者,有迁居石臼新头源者。
唯吾始祖迁来马上乡之神源立宅,奉族则居大源。是时地方,人稀地阔,所有山场地段,盘奉二姓公共管领,绘图注册,请照管业。于是神、大源二村盘、奉二姓,除将村之附近山均分为己有,其余较远之山,二姓公共掌管。后邓族来到,即在大源口之白水源居住,久后与邓族情感相和,盘、奉公共山场许其公共,如是承受田业,完粮纳税,共立五户。(摘自《盘氏宗谱》,民国27年修)
宗谱记载榜下村盘氏始祖是八六公(1348一1411年),迁徙如下:
始祖来自湖南永明源口,迁至广西恭城县松木寨,嗣由八六公于元朝至正年间再迁此地,立宅安居迄今,约有五百余年。
(四)《李氏族谱》
原件保存在富川县长塘村,收载于江永县《瑶族古籍资料选编》如下:
广西长塘村李氏开基,始祖原居千家峒高岩山。大德年间因世乱迁移至青州居住数代,又迁至湖广永州府置知县后,又至道州统里源居住数代后,至幼一公幼二公所见人稠地窄,迁居永明分石岭。居住五六代,又至永明十五都夏层铺,居住六七代后至六一公,又迁至旱田肥地居住数代,又至八四公迁移至广西富川长塘村小畔洞居住,又至端第公移居涧下湾。居住数年又迁移到漳别人水穴。安居十余代,至宗腾公,迁居正润村居住五六代。今将历代祖考试开例于后。
综上所述可知,地图和族谱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康熙47年的一幅灌阳地图已标有千家洞的地名,现今的湖南省地图上在江永县里标有千家峒瑶族乡。解放前后的道县地图上也都标有千家洞地名。地名是很有说服力的,为什么灌、道、江三县都有以千家洞命名的林场,而其他县就没有呢?有千家峒记载的瑶族族谱,已在富川、恭城、江华、江永、道县等处发现。族谱是叙述一族一姓的根源和迁徙的,具有很大的可靠性。这些族谱对千家峒的叙述有一致性,都说千家洞在灌阳、道县、江永一带。以上说明,千家洞在灌阳、道县、江永,是有根据的,是历史的事实,任何人都是难以否认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