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品
简
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人文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本书作者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他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故事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个人认为这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最成功的是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最艺术化地凸显了最宏大的历史主题“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推
荐
理
由
读经典 品人生
1.绝对经典: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且家喻户晓。
2.指定阅读:教育部审定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涉及的作品。
3.文学价值:艺术化再现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以文学家方式勾勒出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其艺术真实性高于历史真实性。研究者甚多。
阅
读
要
求
阅读对象:五年级学生
阅读时间:2024.1.20-2.20
阅读方式:自主选择版本进行个性化阅读
阅读思考:历史小说的来源是什么?
与上一届孩子我带着读《三国演义》不同,本届孩子我更以“问题思考”做小论文方式让孩子自主读作品,期待他们能够不仅关注情节、人物,更关注创作。因此以“历史小说的来源是什么”这个问题来串,也可以有自己的视点,让其了解这部作品中的“三分真实,七分想象”的艺术价值。
孩子们都有所收获吗?接下来分享孩子们的读后小论文若干篇。各位看官看看十岁左右的孩子的思考力、整合力、研究力和表达力,欢迎留言。
01
《三国演义》读后感
郭芷君
这次假期,我在休息时间时,重读了《三国演义》。读完后,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这本书整体是以刘备的角度去写三国之间所发生的事,在刘备的角度,有善战,但到后面变得骄傲的关羽,也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有刘备认为阴险狡诈的曹操。但当我看完整本书,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曹操真的像刘备认为的那样阴险狡诈吗?
在很多人眼中,一提到曹操,则是乱世奸雄,这也充分说明了曹操奸诈的一面在读者心中已然定形。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罗贯中通过细致地描写,将曹操奸诈一面淋漓尽致体现出来。同时在进行曹操人物形象解读时,奸险残暴也是这个人物最突出、最典型的特征,曹操的奸险残暴体现在曹操本人性格奸险、残忍、狡诈、多疑。比如在《三国演义》的其中一回中,曹操刺杀董卓,但最终没有刺杀成功,为此曹操不得不潜逃。曹操的阴险狡诈的名声在他杀吕伯奢全家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刺杀董卓失败,仓皇逃命,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明明吕伯奢盛情款待他,他却怀疑人家不安好心,把人家全家八口人都杀了,才逃走。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曹操的奸诈和小人嘴脸。宁肯自己负了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负了自己。而通过这句话,也更能凸显出曹操本人多疑以及凶残的本性。在不了解情况下杀了人,是误杀行为,这并非是人本性使然。但是曹操在明知道自己杀错的情况下,却依然没有悔改,这就充分体现出曹操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甚至以牺牲他人作为垫脚石的阴险和奸诈。
大家都知道曹操阴险狡诈,孔子也说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突然有一个问题让我很好奇:曹操那么阴险狡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厉害的大将肯心甘情愿地跟随他呢?
我还记得这样一个有关曹操的故事:曹操有一次下令,士兵们不可践踏农民种的庄稼,否则直接斩头。士兵们都下马,小心翼翼扶着马过了田地,看到这个场景,没有一个老百姓不称赞他们。然而意外发生了,一只鸟从曹操的马旁飞过,惊动了马。马儿受了惊,跳进田中乱跑乱跳,践踏了不少庄稼。待马儿出了田地,曹操跳下马背,拔出剑,准备给自己砍头,若不是因为有重任在肩,曹操早已人头落地了。士兵们劝她不要这么做,但他说过:“我已经说了,如果践踏田地,我就必须斩头,我只不过是因为重任在肩才没斩头,但如果是因为这个理由,让我自己无法遵守自己的诺言,那以后还有哪个士兵愿意听从将军的话呢?”于是他便割下自己的头发,割发代首。
很多人因为曹操做了太多坏事,而且阴险狡诈,认为他在这个事件仍然通过阴险狡诈逃避刑罚。
但事实上或许不应该这么认为。虽然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割头发,就是不孝的行为,但是曹操这么做能遵守自己的诺言,震慑到士兵,起到严肃军纪的效果。
我觉得吧,曹操其实很像老虎,老虎虽然凶猛,但他不会有勇无谋,他是有勇有谋、敢做的。或许他真的阴险狡诈,但他仍然是一个有谋略,善于管理,善于笼络人心的领袖,只不过被后人以阴险狡诈而笼统概括了。
读完《三国演义》,我心潮澎湃。读完这部小说,我明白了忠诚与背叛的区别,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同时也明白了智慧真正的力量。这些感悟将会伴随我一生,并且帮助我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02
历史小说的来源
李熙月
寒假里我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经典著作,这本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描述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再进行的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我国历史小说的来源和发展。
先秦两汉是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也露出小说雏形时期的端倪。
魏晋南北朝是古代小说的雏形时期,这一时期,小说初具规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录,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
唐代是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
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和美学发生了变化。
明清——章回体小说蓬勃发展
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长篇小说为主。
《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正是在此时期问世。
03
历史小说的来源
欧阳霆耀
历史小说一般来源于神话故事,是经过历代人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比如宋朝就有讲故事高手“说话人”来讲述许多故事。《三国演义》是由民间长期流传的故事桃园三结义编成的。原著罗贯中不仅结合了史籍,如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注》,还结合了历代民间口口相传的许多精彩的三国故事,编成了完整、完美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时分别由曹操、刘备以及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与矛盾,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老百姓流离失所的黑暗环境。这本书写出了庞大的人物和环境。
诸葛亮以智谋过人著名。有一次,周瑜为了考验他,要求他十天内必须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明知不可能做到,却答应三天内造完十万支箭,请东吴大臣鲁肃来帮忙。诸葛亮把船开到曹营附近,曹兵看不清是什么东西,只好到处射箭。箭都射到了稻草人上,就这样,诸葛亮毫不费力地得到了十万支箭。
我最感兴趣的是张飞计擒严颜那一回。张飞想抓住老将严颜,但苦于叫严颜出战叫不动,于是张飞用一个办法抓住了严颜。他故意散播虚假行军路线。当天蜀军经过行军路线时,严颜擒住了走在最前面的张飞,却发现那个张飞是假的。最后,反而是严颜被真的张飞活捉了。张飞劝降,但严颜死也不降。张飞被他的意志给感动了,很佩服他,于是亲自为他松绑。张飞的这个行为深受我感动。
《三国演义》这本书有启示,有魅力。现在有很多故事,它们其实都是来源于《三国演义》的。
04
历史小说的来源
雷旭哲
历史小说,顾名思义就是有关历史的小说。不管是哪一类历史小说,都应该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史实,也即历史现场的真实还原。既然号称历史小说,那首先要有基于对史实的尊重,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在基本的史实问题上闹出笑话来。第二,是史识,或者也可以被表述为历史观。比如《三国演义》的历史观,就是家国叙事和道德叙事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作者的艺术想象,历史小说能够借助于小说的艺术方式对历史作一种审美与人性的打量。
利用史书提供的史料和讲史的成果,《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灌注入鲜明的时代精神,进行再创造,写成了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性作品。《三国演义》早期的版本都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说明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主要的依据是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为《三国演义》的制作提供了基本史料。
历史小说因为有了作者的艺术想象,所以不一定是真实的,如《三国演义》中袁绍讨伐董卓时,刘备一行人加入其中才有了“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但在正史中并未提到过刘备一行人加入,所以“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很可能是虚构的。还有四大美女中的貂蝉,也有可能是虚构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三国演义》就像在一个涂满白色奶油的蛋糕上,把奶油抹掉,再涂满黄色奶油。就是在正史上把部分细节变了,主干不变。而这个主干正是正史。历史小说正是把它某处细节修改,并把它改得更生动,就可以成就了。对比僵硬的正史,小说读起来更生动,更吸引人。
05
历史小说真实吗
梁宛初
历史小说就是由以久远的史实改编出来的书本,历史小说中的故事不一定都是真的,也许是现代作家觉得历史原本的情节不够精彩,不够吸引人,如果看到一半感到无趣了怎么办?于是,作者们就对原有的历史进行改编加工,这也就让历史小说更受欢迎了,更多人去观看了。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有两部分:一些描写是真的,但还有一部分是改编的。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本书,它的内容中也是陈寿所著历史《三国志》加入了作者编改的内容。《三国演义》就跟史实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例如:三英战吕布,吕布是被孙坚击退。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再如:过五关斩六将,此五关相距甚远,也无联系,虚构剧情。而且有几个关在三国时代根本不存在;至于名称,则是唐宋以后才有的。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还有长板坡七进七出,赵云护送家小撤退,十分平谈赵云护送家实则战功平平。历史小说会突出历史人物的特点,将人特的特点,精神描写的更传神,从而给人物加上一些与历史不同的描写,或者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到其他人物的头上。但是经过了作者的改编,人物特点更丰满了,情节也更好看了。
可见,历史小说来源主要是历史文献,它从历史文献中汲取灵感,这些文献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包括有战争,政治斗争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很多信息。历史小说,是选材于历史,但与历史不相同。.所以,历史小说或许更精彩,但是历史记录的才是真实的。
06
历史小说的来源
马起云
看完《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历史小说的来源主要有两点。
一、与作者经历有关。
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时代,那个时候战火不断,烽火连天,群雄崛起。社会充满了动荡与变革,到处是农民军起义,作者罗贯中也加入了其中张士诚的起义中,在军队里做谋士,开始了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活。据传张士诚没有听他的忠言相劝,错失了宝贵的战机,因而最终败北,罗贯中无奈之下退隐民间,开始撰写《三国演义》。
也正因为他有过南征北战的经历,见过许多真实的战争场面,因此他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上百场宏大的战争场场不同、独具特色、栩栩如生,而且没有一场战事重复的,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让人身临其境,惊险的时候为小说中的人物提心吊胆,获胜的时候也为之激动。再加上作者罗贯中之前是张士诚的军中谋士,因此《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成了他的化身,常有出其不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战术,让人看完拍手叫绝。
二、历史文献以及民间传说。
《三国演义》的故事并非完全虚构的,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斐松之的注,和民间关于三国时期的传说,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悟,改编而成。
在《三国演义》中真实的事件有,官渡之战、徐州之战、赤壁之战、合肥之战、入洛之战和荆州之战,这些战争都是真实存在,但是作者是进行改动过的,让这个故事更生动,更符合小说内容一些。也有纯虚构的,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和单刀赴会等。
07
由《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
许嘉桐
三国演义的故事起源于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其成书过程十分特殊。它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题材:一是史籍,一是民间传说、讲史话本和戏曲,而后者是最主要的。
关于三国人物的一些奇闻轶事,早在晋代和南北朝时期就有了。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他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杰纷纷起义,到三分天下,直到最后的天下归晋。罗贯中先生把三国这段短小精悍的历史写的栩栩如生精彩绝伦。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且非凡的战争场面。他将兵法36计融入字里行间。《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作者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将小说中的人物美化和丑化以及夸张。比如说,他把曹操化成了奸诈的坏人,而把刘备化成了宽广的好人,把诸葛亮比作神人。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他非常的忠义而且足智多谋。
读完了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三国时期精彩的历史,也感受到了罗贯中先生细腻的笔触。三国演义中既有豪强的壮举,也有悲哀的情节。最打动我的还是桃源三结义的情节。三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彼此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在桃园中,他们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三人焚香再拜,郑重地发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他们誓言要忠诚于国家,保护百姓,无论生死都要坚守兄弟情谊。
《三国演义》同时也为创作历史小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类小说作品自明以来大量涌现。不过大多数历史小说都不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成就。
02
杂谈《三国演义》
邹欣璇
历史小说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在魏晋时代,一些文人或佛教徒会利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为创作的素材,对这些故事进行加工,从而诞生了一些神仙鬼怪的小说。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在唐朝,小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时期的传奇小说不仅在篇幅上有所增加,而且在结构安排不再局限于志怪述异,而是扩展到了更加广阔的人情社会生活领域。自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小说主要是由文言文写作的。到了宋朝,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出现了以白话为主要语言形式的“话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白话文体的小说形式。这种文体与民间文学中白话的萌芽有关,并在随后的元代明代时期继续发展,使得白话小说在中国变得更加普遍。
总结来说,历史小说的起源可以归功于古代神话传说的加工和使用,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小说形式。
写到这我还是要佩服一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读了《三国演义》,我不经感叹历史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除了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还教会我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
我还从刘备那里,学到了尊敬别人的好处和对朋友的义气;我从曹操那里,懂得了不顾别人感受而极其逞能的可怕,还有贪得无厌的坏处。
在书中,还有一个我喜欢的人一诸葛亮,他聪明过人,总能想到万全之策,并能善用天时地利人和。他巧借东风草船借箭,用空城计吓跑十五万魏军,还造出了木牛流马。他三气周瑜,七擒孟获让我在为周瑜孟获叹息的同时也开始羡慕起诸葛亮的智慧了。
09
读《三国演义》有感
叶子承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人物,有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周瑜和诸葛亮。他们是全书描写的重点人物。读了之后,我感慨万千。
曹操,字孟德,生性奸诈,后人都称为“奸雄”。在一次逃亡中,他冤杀了一些人,最后为了不走漏消息,他把他老朋友杀了,还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负我。”后来,他又为了报仇,弄得民不聊生,老百姓叫苦连天。读罢三国,能不怨曹孟德吗?
周公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周瑜,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是为东吴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惜他嫉妒心太强,总想加害比他强的诸葛亮。最后因箭伤发作,而抱憾终生。临死前他不大声感叹:“既生瑜,何生亮?”他死时年仅三十六岁。这样有才华的青年,却因为心胸不够开阔而被妒忌“杀”死,实在是太可惜了。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要以为自己天下第一而不能看到别人比自己强,这种思想只能让自己没有快乐和幸福。
孔明是一个才智超群的人。他靠自己的智慧令刘备从东吴安全地回来;令司马懿收兵地回来;令孟德输得心服口服;借东风火烧赤壁,令曹孟德损兵折将,狼狈而逃;草船借箭,神机妙算,令多少人佩服不已……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同时,他也是一个爱国的人;在刘备死后,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直到死,他不对国家的事念念不忘,他死后还留下几个锦囊,让国家能一时的安定。真让后人敬仰呐!
三国人物栩栩如生,读着三国就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觉得这真是一部好书。
10
历史小说的来源
吴梓妍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趋势.它依据历史事实,但又不同历史教科书,它可以做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但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应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描述主题小说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是给于读者启示和教育。作者罗贯写的《三国演义》就是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古代历史小说,主要是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去群雄割据混战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有很多的感悟和体会。
这本小说中,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都描写得淋漓尽致刘备的仁慈、曹操的霸气、孙权的聪明才智和关于得忠诚勇敢,都让我印象深刻。这些人物在历史上不仅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他们的故事深深地让我铭记。其次,书中的情节安排也非常奇妙,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和惊险。从桃园结义到三结义到五仗原之战,从赤壁之战到蜀汉灭亡,每一个章节都有让人惊叹和感动的情节.这些情节不仅让人了解了历史,也认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气慨和人性的复杂性.
读完了《三国演义》后,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学的力量。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也让我了解了人性和人生。
荐
读
感
受
本次选读《三国演义》的孩子较多,其阅读展示各有千秋,就连平时懒得习作的孩子,也能有自己的视角——查找资料、组织材料再结合作品谈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过程对孩子思辨力的建立是有好处的。起步时当然显得难一些,但是做着做着就能找到门道的,“万事开头难”而已。
本次对《三国演义》的喜爱程度,男生与女生旗鼓相当,这倒出乎我的意料。我小时候就不太喜欢《三国演义》,只喜欢听评书。这么对比,发现孩子们比我要厉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