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范姓起源和范氏郡望堂号以及范姓名人范盖、范增等人物事迹

范姓起源和范氏郡望堂号以及范姓名人范盖、范增等人物事迹

范姓起源和范氏郡望堂号以及范姓名人范盖、范增等人物事迹范氏始祖可以追溯到圣君唐尧,大约是在4000年前。唐尧的后代子孙与杜姓同源,在几个朝代中包括舜、夏、商等朝代中存在,并被称为唐杜氏。他们主要居住在今天陕西西安东南一带。在西周时期

范姓起源和范氏郡望堂号以及范姓名人范盖、范增等人物事迹

范姓起源

范氏始祖可以追溯到圣君唐尧,大约是在4000年前。唐尧的后代子孙与杜姓同源,在几个朝代中包括舜、夏、商等朝代中存在,并被称为唐杜氏。他们主要居住在今天陕西西安东南一带。在西周时期,他们被分封于杜不久,但后来被周宣王攻灭。杜伯的儿子愿叔逃亡到晋国,并被任命为士师。为了追随家族的官命氏,他改姓为士。士会的曾孙后来被提升为晋国的上卿,并被封食邑于范。他的子孙以封地的名字为姓,世代传承下来,姓范。范姓起源于今天的山西高平,在世世代代的繁衍中逐渐向南迁徙到中原地区,后来又迁徙到江南地区定居。

郡望堂号

范姓郡望主要有南阳郡、高平郡、钱塘郡等。

范姓主要堂号有“高平”、“后乐”、“芝堂”、“山阳”等。

南阳郡:南阳郡始于战国时期的秦朝,治所位于宛县,即今天的河南南阳市。

高平郡:高平郡始于西汉时期,治所位于今天的宁夏固原县。在北魏时期进行了改制。

钱塘郡:钱塘郡是秦朝初期设立的钱唐县,位于灵隐山麓。隋朝时迁至今天的浙江杭州市。唐朝时,将“塘”加上了“土”偏旁,形成了钱塘。在民国时期,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治所即为今天的浙江杭州市。

范姓名人录

知名的范氏人物:

范蠢(约公元前520年):春秋时期的范蠢是越国重要的谋士,帮助勾践恢复越国之后选择了隐退。

范雎(约公元前280年-前204年):战国时期的范雎是一位纵横家,曾游说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的政策,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范增(公元前227年-前150年):秦国末年至汉初的范增是项羽的谋士,协助项羽平定天下,被尊为“亚父”。

范丹、范式、范滂:他们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各自在文学、哲学和政治方面有一定的成就。

范宁(公元276年-公元333年):范宁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以才情出众和文采斐然闻名。

范晔(公元459年-公元518年):南北朝时期的范晔是《后汉书》的作者,是中国古代史学家中的重要人物。

范缜(公元552年-公元605年):范缜是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著有《神灭论》等重要著作。

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岳阳楼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范成大(公元1126年-公元1193年):南宋时期的范成大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在后世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范棹(公元1253年-公元1322年):元代的范棹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诗文为主,与元代的文学风潮相契合。

范西屏(公元1730年-公元1795年):清代的围棋大师范西屏以其卓越的围棋技艺而著名,对围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文澜(1923年-2016年):范文澜是当代著名的史学家,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并对相关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学术贡献。

功成身退的范盖

《范盖传》中记载了范蠢的故事,他是越国大夫范蠢,是越王勾践成就霸业的重要谋士。

公元前494年,吴国灭越国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极寻求报仇。经过十年的酝酿和培养,勾践采纳了范蠢的计策,最终消灭了吴国。勾践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受到了周元王的封赐。

相传范盖献计将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使夫差沉迷于美色,荒废政务。越国经过苦心经营后,国力恢复并最终灭吴。在勾践完成霸业后,封范蠢为上将军。

范蠢认为在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并且勾践可能不愿与自己共享安乐。因此,他不顾勾践的挽留,带着西施和财宝,乘船离开了越国。范蠢漂流至齐国,在那里隐姓埋名,自称鸡夷子皮,并努力经商积累财富。范蠢最终成为一位传奇人物,拥有百万财富,被后人尊奉为财神。

一代谋臣范增

范增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出生于郸(今安徽桐城)人。

范增一直在家中居住,从未出仕,但在乡里却很有声望。当项梁的军队经过时,他已经七十岁高龄,但对天下大事非常关心,渴望建立自己的功业。他向项梁献计,让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即位为楚怀王,以此号召天下豪杰。这一计策得到了广泛响应,各国纷纷归附。项梁看出了范增的才华,便留他留任谋士。

范姓起源和范氏郡望堂号以及范姓名人范盖、范增等人物事迹

鸿门宴壁画 素

项梁死后,范增全力辅佐项羽,最终成功灭掉了秦朝。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并尊范增为亚父。然而,刘邦成为项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范增多次劝项羽杀掉刘邦,并参与了鸿门宴的筹划。

后来,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荣阳,范增多次进谏,献计,但项羽都不听。范增急于看到楚汉战争胜利,然而局势却逆转,项羽逐渐对他产生猜忌并疏远他。范增病倒,项羽以为他在装病,不再理会他。范增十分气愤与失望,最终离开了。在旅途中他病倒并最终去世。范增的离去使得项羽的实力大大削弱,最终在楚汉战争中失败,并选择在乌江自杀。

心忧天下的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出生于苏州吴县。

范仲淹少年时家境贫寒,但他刻苦学习,后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以正直的性格和敢言的风格而闻名,但他也遭遇了三次贬谪。第一次是刚任秘阁校理不久,因得罪了宦官章献而被贬到河中。同僚给他送行,开玩笑说:“此行极光。”第二次,范仲淹任右司谏时,因废黜郭皇后的事情坚持维护正义,被贬到睦州。同僚送行时说:“此行愈光。”第三次,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因撰写百官图进呈皇上,激怒了皇帝和众臣,被贬到饶州。亲友们再次送行,说:“此行尤光。”范仲淹还说:“我前后共经历了三次贬谪,若以后再有送别,就送我去监狱吧,也许那才是我最终的归宿。”人们听后都笑着散去。

1040年,西夏攻打延州,朝廷派范仲淹和韩琦一起担任陕西经略副使,进行军制改革,巩固边防。范仲淹爱护将士,号令严明,在战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战功,让扰边的夏族和羌族胆寒。因此,羌人称他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并以“小范老子胸中自有百万甲兵”作为警示。他在守边期间,创作了数阙《渔家傲》词,以“塞下秋来”为起句,真实地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辛苦和凄凉,豪放悲凉的词句被广泛传唱。然而,欧阳修看到后却不以为然,称范仲淹为“穷塞主”,意思是偏远边塞的主人。

1043年,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提出了十项建议,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赋役等,但由于保守派的反对,这些建议并未实施,后世称之为“庆历新政”。范仲淹不久后又被贬官,途中赴颖州上任时病逝。

范仲淹的诗词和散文都具有卓越的才华。他的词传世仅有五首,风格明快有力。他的作品富含政治内容,其中最著名的是《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流传千古。他的作品收录在《范文正公集》中。历史文化

上一篇: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看历史小说的来源
下一篇: 历史各朝代范氏名人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