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广泛。关于端午节的起源,除了我们最熟悉的爱国诗人屈原,其实还有伍子胥和介子推,为什么他们没有和屈原一样成为端午节最广泛的祭祀对象呢?小编今天就跟你聊一聊。
古代著名人物 介子推
首先我们说一下介子推。你可能会问:介子推不是有清明节与寒食节祭祀吗?他怎么又跟端午节挂上钩了?这桩公案要从东汉那位创作了“胡笳十八拍”的才女蔡文姬的父亲——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说起。
蔡金存 蔡邕琴赋
顾生岳 蔡文姬像
蔡邕在他的著作《琴操》这样说:“《龙蛇歌》者,介子绥所作也。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不眄顾。’ 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
李唐 晋文公复国图
李唐 晋文公复国图 局部
但这件事只有蔡邕的《琴操》中有记载,没有其他古籍相对照,因此这种说法是否可信依然有待考证,民间也没有流传开来。
介子推
沈鹏 蔡邕论书
讲完介子推,我们再说说伍子胥。伍子胥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与他相关的成语有“一夜白头”、“鞭尸雪耻”等等。他原本是楚国人,但当时昏庸的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了他的父兄,伍子胥则连夜跑出楚国,当时楚国到处都在拿着他的画像搜捕他,他在焦急之中竟一夜白头,因此躲过盘查逃往吴国。
伍子胥
此后他专心辅佐吴王阖闾,使得吴国兵强马壮,最终在吴国击败楚国、攻入郢都后鞭打楚平王的尸体为父兄报仇。随后吴国在吴越战争中打败越国,但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杀死越王勾践,而是在让勾践受尽屈辱后,将他放回越国。
何如今 《卧薪尝胆》
夫差听信谗言赐剑让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明白吴国大祸将至,愤恨之下留下遗言,要家人将他的眼睛挖出挂在城门下,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不久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于是用布蒙住双眼后用剑自杀。传说他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被吴王刺死,因此在民间传说中他也和端午节的来历有关。
伍子胥绘画
吴王夫差剑
伍子胥在春秋末期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家,“鞭尸雪耻为父报仇”的行为在今天看来也很励志,而且他对于吴国也算忠诚,为什么他没能成为端午的正统代言人呢?
关良 伍子胥
答案也在他的故事中:伍子胥原本是楚人,即使是为父兄报仇而攻打楚国,依然掩盖不了他出卖母国的事实。更何况他后来让家人挖眼的行为让夫差起了芥蒂,在伍子胥死后依然要讲他的尸体沉入大江中。这种人物绝不会被要求臣子竭力尽忠的古代君王所推崇,因此也无法成为端午的代言人。
伍子胥像
最后说说我们最熟悉的屈原。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是战国时期的楚怀王手下的臣子,他既有文才又心怀抱负,一心想推动楚国的政治改革,倡导举贤任能、富国强兵,并与当时同为强国的齐国共同抗击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的秦国,但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一干臣子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的谗言下,楚怀王将屈原赶出都城,并被流放到湖南的沅江一带。
傅抱石 屈原
程十发 屈原《橘颂》
遭到被流放后,屈原依然忧国忧民,并在途中写下著名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歌。流放归来后,他曾力劝楚怀王不要与秦国结盟并前往秦国赴会,却没有被采纳。新任君主楚顷襄王时期他又遭到两次流放,并最终在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时,在极度苦闷与绝望下投汨罗江自尽。据民间传说,屈原投江自尽的那天就是农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也是由此而来。
马国强 屈原泽畔行吟图 1996年作
屈原送子
从屈原的生平经历来看,他或许算不上一位优秀的政治改革家,政治成就更不为后世所推崇,但他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与深厚的文采被人们所推崇。在屈原去世后的数千年中,他在人们的形象就是最早的爱国诗人代表,成为端午节的正统代表,他当之无愧。
王西京 屈原忧心愁
关于端午节正统的内容今天小编就讲到这里,你心中的端午正统代言人是谁呢?欢迎留言和大家讨论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