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美文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719期
中国●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蓝田县的文化特质」
文/杨少敏
华夏祖根文化
中华民族的历史起源,蓝田县九间房镇公王岭曾出土距今115万年前的猿人头盖骨;洩湖镇横岭南坡有距今65万年前的猿人下頜骨化石;厚镇涝池河有距今40---50万年前的猿人肱骨化石;九间房镇桐花沟有距今20----30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碎片化石;洩湖镇冯家村有距今2---3万年前的猿人下颌骨化石。8000多年前,华胥氏履大迹在华胥渚孕育了伏羲、女娲,伏羲、女娲按照天意,结为夫妇,繁衍了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的后代有少典氏,少典氏的后代有炎帝、黄帝,后来炎帝、黄帝两个部落融合,构成了华夏民族的主体。从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源头在蓝田,他们从灞河流域到渭河流域,从渭河流域到黄河流域,从黄河流域到全中国,世界各地。华胥氏死后埋葬在她孕育了伏羲、女娲的华胥渚(今华胥镇孟家岩),华胥氏陵彰显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因此华胥陵被称为“华祖陵”“华夏祖根”,中华民族称“华人”“华夏族”,由华胥氏而来。
古县文化
蓝田历史悠久,唐尧时是传说中的“三皇故居”;夏商时是传说中“禹贡九州”的雍州辖地;周封弭氏于此,称“弭”;公元前704年(秦宁公十二年),弭为荡氏所灭,秦宁公灭荡氏,弭改隶秦国,称“蓝”。
周安王二十三年,秦献公六年,公元前379年,秦设蓝田县于蓝,因境内有玉山,次等美玉为蓝故名。两千多年来,县名基本没有变化,只是辖区在短时期内有略微变化,但很快就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设县以来到现在还是原来的县名,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是少见的。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蓝田县并入灞城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复蓝田县,划灞城县、山北县各一部分入蓝田县。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置蓝田郡,辖山北县、灞城县、杜县,旋废郡复县。北周天王元年(557年)设蓝田郡,辖蓝田、白鹿、玉山三县,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废蓝田郡,撤白鹿、玉山二县入蓝田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分蓝田为蓝田、白鹿二县,武德三年(620年),在县东又设玉山县,改白鹿县为宁民县。贞观元年(627年),废玉山、宁民二县,辖地入蓝田县,到清初,再无多大变化。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在秦岭以南,分咸宁县、蓝田县、镇安县三县地,在今药王乡大山岔设孝义厅,把蓝田秦岭以南的红石河沟和蔡玉河流域都划归了孝义厅;1913年孝义厅改为孝义县,1915年改为柞水县。1941年又把蓝田县秦岭以南的红崖寺飞地、北河街飞地、皂河沟飞地划归柞水县。1956年又把蓝田葛玉区的万灯寺、青岗槽、高桥三个乡划归柞水县,把秦岭口、西牛槽两个乡划归商县。
至此,蓝田县东以灞河源头董家沟为界,西以库峪河为界,南以秦岭主脊为界,北以横岭、骊山为界,成为一个纯粹的关中县,在两千多年风云变幻中县名保留了下来,是西安市现存的设县最早的县(长安设县公元前202年、盩厔设县公元前104年、临潼之名始于公元1015年、鄠县置县公元前350年、高陵置县公元前350年)。
美玉文化
古时候,蓝田玉产自县东南20公里的玉山,蓝田县名即来自蓝田玉,蓝田是陕西以矿产品命名的唯一的县。古籍中有大量有关蓝田玉的记载。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石头就是蓝田玉,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就是用蓝田的水苍玉雕刻的。古诗中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陌上桑》中有“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的名句。唐开元十七年(729年)四月,玉山地震,玉苗尽掩。从此蓝田无玉达九百年,清初在西采峪的雷家川又发现了玉矿,把蓝田产玉的历史又连接上了。关于玉文化“前人述之备矣”,我这里要说的是新时期蓝田有关玉文化的概况。
前几年,西安宝石玉文化研究会,出版了了《玉海》一书,这部书收录了以卞寿堂的《秦传国玉玺始末考》为代表的“学术研究”九篇;以王均志的《中国的古老玉种-----蓝田玉》为代表的“玉品简介”十一篇;王均志编写与整理的“玉石产业与玉人风采》”六篇;以肖云儒的《蓝田玉散谈》为代表的“散文与小说”十五篇;以前蓝田县委书记王学民的剧本《种玉缘》为代表的“文学剧本与民间传说”四篇;以李元冲的《玉三性赋》为代表的“咏玉诗词”十六篇。这部书卞寿堂是主编,收录了各种题材、体裁的有关蓝田玉的文学作品共六十一篇,把蓝田玉文化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古道文化
古道指蓝关古道,秦设峣关于峣山东头,出武关以控制咸阳到荆楚的大道。本叫“秦楚道”“武关道”“峣关道”。北周武成元年(559),移峣关于峣山西北坡下的青泥城侧,改叫“青泥关”,以控制七盘坡。公元573年,移蓝田县治于峣柳城(今县城),位于县南青泥城侧的青泥关也关随县名,改叫“蓝田关”。隋大业元年(605),蓝田关迁回秦峣关故址(在蓝桥河村以西的峣岭东头),省称“蓝关”,引起了一系列地名的变化:清水峪改叫“篮峪”,清河改叫“蓝河”,峣关道、武关道、秦楚道改叫“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所经过的峣岭,有“鸡头关”“蟒石湾”“摩崖石刻”“狗头庙”“风门子”“林英嘴”等文化景点,每个景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篮峪中有“杨伯雍种玉”“杨仲毓种玉”“田相公种玉”等“玉种蓝田”的故事;有“裴航捣药”“尾生抱住”等爱情故事;有韩愈赋诗的故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成为千古绝唱。出蓝桥街向东南不远,今属商州区的牧护关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典故:西汉末年,汉高祖九世孙刘秀,由长安逃到此地,王莽的军队跟踪追来,一个牧童和刘秀换了衣服,救了刘秀。东汉建武年间把此地赐名“牧护关”,意为牧童救护了大汉天子。由于把蓝田县城设为蓝关镇,有人就认为蓝关就是蓝田县城,这是错误的,蓝田县城叫“峣柳城”。蓝关在篮峪内,这一点必须明白。
厨乡文化
2003年,蓝田被中国烹饪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的厨师之乡”。蓝田厨师因历史悠久,烹饪艺术高超而享誉全国。中国的烹饪技术起源于伏羲氏,伏羲氏“兴庖厨”,使中华先民开始吃熟食,脱离了蒙昧状态,这是中国饮食业的源头。蓝田庖厨业的发展,有几个重要阶段:唐代王维在辋川隐居,有朝廷的官员到辋川探望王维,带去京城的厨师,他们把宫廷的“八大碗”“九大碗”带到辋川,后来在蓝田民间流传,经过历代厨师的不断改进、完善,现在成为蓝田酒席的主要饭食,“蓝田九大碗”就是一种品牌;宋代,“四吕”在京城或各地做官,随带家乡的“行厨”,使蓝田的厨艺在全国闻名,波及其它官员也聘蓝田厨师,使蓝田厨师誉满全国,流传着:“要找蓝田乡党,大小衙门厨房。凡是冒烟的地方,就有蓝田乡党”;明代汤峪镇聚庆村人宦官王承恩,厨艺高超,是崇祯皇帝的御厨,清末洩湖镇薛家河人李芹溪、普化镇马楼人侯智荣都在西安行宫为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主厨,其厨艺都受到了慈禧太后的褒奖;新中国时,汤峪镇石门村高建忠曾在人民大会堂担任国宴厨师,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等的赞扬,年老后思念家乡调回西安止园饭店工作。这一切,都奠定了蓝田厨师在全国的崇高地位。
解放后,蓝田县非常重视烹饪教育,文革中及文革以后,蓝田县城关中学改为“蓝田县五·七学校”“蓝田县五·七大学”,在校内设立了烹饪班,先由杨生贤负责,后有蒋宝军负责,先后办了十年,为烹饪界培养了五、六百厨师,后来又在县工会办了一期烹饪班,张王买负责,办了三、四期,培养了二百多名学员。蓝田厨师班的毕业证牌子硬,好就业。现在在县南原“峣山中学”校址,又办厨师大专班,使蓝田厨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汤泉文化
汤峪温泉,古名“石门汤泉,”《蓝田县志》载:“唐石门汤泉,在县西南40里的石门谷口”,即今汤峪镇塘子村。《旧图经》曰“唐初有异僧至此,大雪,其地雪融不积,僧曰‘下必有温泉’,掘之果有温泉涌出,凡病者浴多痊。”宋敏求《长安志》载“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并建有五塘:玉女、融雪、涟珠、漱玉、濯缨。其功能是:玉女养颜,融雪行气,涟珠定心、漱玉舒筋,濯缨去疾。唐玄宗与杨贵妃沐浴后,赐名“大兴汤院”,以其在隋都大兴城京畿而名之。清乾陵元年(1736),蓝田知县王师瑗重立“大兴汤院”碑于今汤峪疗养院内东南角的水疗室以西,面南。宋代郑樵《通志》载:“病者浴之彻愈”,尤以皮肤病、关节炎、风湿等病,沐浴后疗效显著。每逢春季,沐浴疗效最佳,有“桃花水”“功德水”之称,并流传着“桃花三月汤泉水,春风醉人不知归”的脍炙人口的诗句。
随着石门汤泉疗病影响的扩大,在群众中就流传着“神女降临”“白鱼呈瑞”的神话:唐初,温泉开掘时,只见一个袅袅娜娜的神女从天而降,隐在朦朦胧胧的雾气中,一会儿,只见神女变成一条白鱼,在汤池中游来游去,给人们疗疾。人们这才醒悟:这神女、这白鱼,是神仙下凡给人们疗疾的,人们就叫这石门汤泉为“神泉”。后人们把洗病与忌洗时辰刻石立碑,使许多患痼疾沉疴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浴疗。明万历年间,人们又把石门汤泉历史、洗病应宜洗忌洗时间,铸于二千多斤重的钟上,这碑毁于五八年大炼钢铁时,视为可惜。后又有《明儒陈作霖先生石门汤泉洗百病宜洗宜忌日石碑》存在。1953年,原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投资兴建了“西北卫生局汤峪温泉高干疗养院”。西北大区撤销后,于1954年移交给陕西省卫生厅,同年10月更名“陕西省汤峪干部疗养院”,后又更名“陕西省第三人民医院”“陕西省矿泉医院”。现名“陕西省汤峪疗养院”,以“陕西省矿泉医院”作为第二名称。
解放后,全国二十九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乃至国外有许多名人都到汤峪疗养院沐浴疗养,贺龙元帅、习仲勋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汪峰、经济学家马寅初、著名画家李琦等,及前苏联、德国的援华专家都曾来汤峪疗养院沐浴疗养,并取得了极佳的疗效。我国矿泉学界权威人士王立民、安可士、刘金生等142位专家学者,及全国115个矿泉医疗单位联合箸撰的我国第一部矿泉学专著《中国矿泉》(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及刘广汉教授所箸《陕西温泉与温泉医疗》(三秦出版社)等矿泉学专著,均称汤峪温泉是“天下第一名池”,意为疗效最好。
关中的三大名汤,著名的“皇家三汤”,骊山汤建于西周,最早;凤泉汤发现于秦穆公时发现凤凰落在此地,掘之有汤泉,隋代在此建“凤泉宫”,温泉取名“凤泉汤”;石门汤泉唐代发掘,但水质最好、疗效最好,所以称“天下第一名汤”。历代诗词歌赋颂汤峪温泉的连篇累牍。解放后汤峪镇政府出版了《汤峪胜景》,塘子村出版了《汤河一春》《蓝田地域·文化概览》刊登了大量颂汤峪温泉的文章。
红色文化
蓝田县是全国所有省会城市中唯一有革命老区的县,蓝田的革命史包括1932年11月25日红四方面军到达汤峪口塘子街,后经汤峪川、库峪川到达长安引驾回。1935年2月,鄂豫陕边区和红二十五军在葛牌镇建立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关中地区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37年9月,经国民党蓝田县县长史伯侨(共产党员)批准,派共产党员穆志贤为西荆公路流峪口护路大队党支部书记(郑志超、赵五权为支委)和大队长,副大队长、文书、联络员和各分队长都是共产党员,组成伪流峪口护路大队,共110多人,驻流峪口外的穆家堰。实质是利用护路的名义,在灞源、九间房、张家坪一带,与红七十四师紧密配合开展革命斗争。1947年6月,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北路军到达陕南建立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在蓝田县灞源镇建立了蓝洛县民主政府,豫鄂陕军区派蓝洛支队配合开展武装斗争,保存并壮大了中原突围部队,安全地护送了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干部过境去延安。
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教育后代,牢记蓝田革命历史,继承和发扬蓝田革命传统,设立革命理想,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
关于作者
杨少敏:蓝田县城关中学退休语文教师。
往期作者精彩文章回顾
▼
艰苦的岁月 / 杨少敏
蓝田现代教育的兴起2 / 杨少敏
汤峪史话 / 杨少敏
杨少敏:
▼
请长按下方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