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言之教·强自信与自豪
今年,四川省正式启动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并评选出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说到历史名人文化的“传承”,自然离不开青少年的参与,而在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纵览四川历史名人出生地、居住地,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校园文化便围绕这些名人展开。对于学校和学生而言,传承历史名人文化有何意义?如何传承效果最优?特邀中小学校长、教育专家展开讨论。
圆桌
主持人本报记者 余如波
嘉宾
成都市教育科学院国学研究室主任 罗晓辉
绵阳市江油实验学校高中部副校长 李淑梅
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副校长李爱刚
成都市草堂小学校长金波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是“抓手”
主持人:很多中小学都将历史名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金波:古语有云:“校者教也。”学校在社会中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养成有极大影响。依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寻找历史名人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生长点,不光能赋予历史名人文化新的生命力,还能以深厚底蕴和良好氛围润泽师生成长,为学校长效化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李爱刚:如今国内出现“国学热”,国际上出现“中华文化热”,很多人都在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时代价值,生动表明其重要现实意义。历史名人所体现的理想、精神、追求、情怀和业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作为以历史名人命名或者有志于传播历史名人文化的学校,更应该总结、提炼、传承名人的精神,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
李淑梅:利用历史名人尤其本土历史名人丰富校园文化,可以在课堂教育、教材学习之外,让学生了解更多地方人文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发其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责任感、使命感。
罗晓辉:“优秀传统文化”是个很抽象、很宏大的概念,在中国广袤的地域中到处都有体现。我们如何去继承、发扬?必须寻找一个可以具体落实的抓手。历史名人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往往也能体现各地地方文化的特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合情合理。例如扬雄之于成都七中,能体现学校自身特色。
结合当前需求,总结历史名人的闪光点
主持人:纵观我省首批十位历史名人,他们的哪些精神遗产值得今天的学生继承发扬?
罗晓辉:李白拥有豪放、浪漫的性格和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苏轼对生活、世界理解透彻,人生态度旷达;扬雄认为自己擅长的辞赋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转而通过哲学研究追求真理,以实现更大的抱负和人生格局……历史名人的个性、特征、成就不同,应该结合我们当前的教育需求,总结历史名人值得学生借鉴的闪光点。
李淑梅:李白的精神品质都写在他的诗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勉励学生勤奋苦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学生志存高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教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教会学生傲岸豪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提醒学生自信乐观……
金波:杜甫值得继承发扬的精神可以概括为三点:爱国主义、民生主义和人文主义。他的一生坎坷流离,却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热忱的爱、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深切关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杜甫“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怀与博大胸襟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应该根植于血脉与灵魂的民族信仰。
李爱刚:东坡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宽阔的胸襟、求实的精神、坦荡的胸怀、飞扬的才气,这些都是学校教育应该秉承与发扬光大的。苏轼坎坷的一生中,体现出仁爱、乐观、勤奋、博学、爱民、创新等精神,也可以成为学校的精神内涵,成为学校培育学生精神的一部分。
“形神兼备”,打造校园历史名人文化
主持人:对于学校而言,利用历史名人元素打造校园文化,可以着重从哪些方面着手?
金波:草堂小学紧邻杜甫草堂,这是学校文化最独特的植根点,因此校园主题文化是诗文化。校门口和“好雨轩”都有杜甫的雕塑;“诗路花语”道路两旁,镌刻着杜甫留寓成都期间的诗歌作品;原创校诗《子美谣》,将杜甫生平以及心系家国的情怀娓娓道来;师生还自创“杜诗操”,将杜甫名言佳句与广播体操相结合,寓教于乐……
李淑梅:江油实验学校高中部正逐步推进“热爱阅读”系列活动,其中就有今年10月的“走近李白诗意人生”,包括“诗意李白”书画比赛、“找寻李白足迹”和李白诗歌朗诵比赛。同学们围绕活动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书画比赛,通过书法、手抄报、国画、水粉画、素描等形式,表达对李白的敬慕和对李白诗词的理解。师生们还徒步前往李白纪念馆参观,并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李白诗歌朗诵比赛,领悟李白的傲岸与豪放。
罗晓辉:校园文化往往“行不言之教”,这种“无声的教育”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打造校园文化动机必须纯正,不能只将历史名人作为门面、装潢,否则校园文化建设将“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具体而言,学校首先要主动研究历史名人的生平、精神、思想,去其糟粕、取其有利于学校教育的精华。另外还应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办学理念、思想和教育、教学具体工作,都应该围绕历史名人元素展开。(记者 余如波)
琅琅书声中 像东坡一样成长
“我要唱支歌,唱给苏东坡,从小立大志,瑞莲吐新荷……”不久前,眉山举办了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开幕式上由当地中小学生合唱的这首《我爱苏东坡》,引来现场观众纷纷点赞。
在眉山,校园文化建设中随处可见苏轼元素,历史名人的精神遗产在此扎根、生长、传承。
东坡进教材,文化传承有了课堂阵地
“像东坡一样,做一个仁爱的人,做一个乐观的人,做一个勤奋的人,做一个博学的人。”2016年,眉山市东坡区东坡小学推出校本教材《像东坡一样》,传承苏轼的精神品质,其首页便印上了这样一段话。
《像东坡一样》分五个单元,以苏轼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为主线,穿插各种相关的案例、语录、漫画等。“我们把东坡文化整体纳入学校的课程系统,每周安排一节东坡文化课。”东坡小学副校长李爱刚介绍,学校还配套编写了校本读物《我爱苏东坡》,同时推出6册《东坡诗词诵写画》,供学生诵读、抄写,并据此进行绘画创作。
类似的校本教材,在眉山中小学随处可见。东坡中学校长何卫东透露,该校校本教材《魅力东坡》今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苏祠中学则编写了校本教材《苏祠邻里》并开设课程,分为苏轼故里、苏轼足迹、苏轼文学、苏轼艺术、苏轼美食、苏轼故事六章,内容多达10余万字。学校还把“东坡故里”“东坡足迹”“东坡文学”“东坡书画”直接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由语文、历史、美术、政治四个学科的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开展教学。“让东坡精神渗透到学生心中,并转化为行动,把苏轼的逆境人生展示给大家,让大家在品味与体认中铸就扎实的心理品质。”苏祠中学校长岳家军说。
开辟“第二课堂”,东坡精神知行合一
东坡精神在眉山中小学的传承,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岳家军透露,每年的文化艺术活动周,苏祠中学举行苏轼诗词诵读、话剧表演、小品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东坡文化的了解。每年九月,学校还开展“仁爱”主题活动,全校师生通过参观三苏古迹、讲苏轼故事、品东坡菜、写游记、书画创作等,学习先贤的高尚品德。
东坡中学则在校内外开辟“第二课堂”,以传承东坡文化,发展素质教育。该校创办“东坡讲堂”,每年邀请知名教师、学者、作家、官员等到校进行专题演讲。该校还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三苏祠等,开展“东坡足迹一日游”活动。“东坡先生熔铸儒释道思想,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们希望广大师生能够像他一样做人、做事。”何卫东说。
李爱刚认为,苏轼的精神品质具有普遍意义,可以为当今社会提供精神滋养。对于学生,应该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引导他们践行仁爱精神,养成关爱他人的习惯。每年元旦前,东坡小学都会开展“像东坡一样做一个仁爱的人——暖冬扶助行动”,师生、家长通过各种形式捐款捐物,帮助身边的小伙伴和其他学校里急需扶助的学生。(记者 余如波)
校园之外寻访名人影踪
江油实验学校高中部李白主题活动。受访者供图
对于学生而言,除了校园中日复一日的浸润,还有没有别的途径感知、传承、发扬历史名人文化?记者盘点相关信息发现,即使走出中小学校园,学生依然拥有广阔的“第二课堂”,同样能够获得历史名人的精神滋养。
小小讲解员人气旺
2009年以来,“小小讲解员”在成都各大博物馆生根发芽。在杜甫草堂博物馆,每年有千余人报名参加“我是草堂小小讲解员”活动,最终60至80名小朋友脱颖而出,通过培训、考核后上岗。武侯祠博物馆面向8到11岁的青少年公开招募,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课程中,开展三国文化知识、武侯祠历史沿革、讲解礼仪和讲解技巧等培训。
类似活动还很多。今年暑期,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举办“小小讲解员”夏令营,近60名青少年每天来到三苏祠学习讲解。通过开设讲解示范、普通话基础、三苏成语故事、东坡诗词、讲解基础、讲解实践等课程,“小小讲解员”们了解了三苏祠各处遗迹及匾联、拓片、书画等文物文献,为游客带来精彩讲解。
“小小讲解员”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分享知识、开阔视野,用快乐感染观众,用热情传播历史名人文化,成为各大博物馆、纪念馆独特的风景线。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入选、参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东方卫视《诗书中华》《极限挑战》、湖南卫视《龙的传人》等电视节目,通过更为广阔的平台向公众展示、介绍四川历史名人文化。
游学寻访历史名人足迹
如今,趁着周末、节假日的大好时光,“游学”逐渐成为一项热门活动乃至产业。苏轼、杜甫、李白等历史名人遗址遗迹、纪念地等,也成了不少家长、学生热衷或计划的游学目的地。
不久前举办的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上,国内18个东坡遗迹遗址地代表齐聚眉山开展交流,其中就包括规划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目前,眉山正推进“七个一”工程传承东坡文化,“打造一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把三苏祠、苏坟山、连鳌山、蟆颐观、三苏湖等遗迹遗址有效串联起来,也为历史名人主题游学提供了条件。
而在今年4月,绵阳先期举行“非绵阳 不青春”四川高校旅游达人游学绵阳活动。两天时间里,来自成都十余所高校的30名师生体验绵阳、江油、北川、梓潼等地山水人文,其中便有江油青莲李白故里的行程。雨后初霁阳光明媚,红墙翠盖的古典楼阁掩映在绿意盎然的树木中,一派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明景象。顺着台阶拾级而上,师生们走过诗歌广场、邀月台、太白楼等景观,感悟《静夜思》《将进酒》《蜀道难》等一首首融化在中华儿女血液里的不朽诗篇。(记者 余如波 整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