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柯鸿海 唐林珍 通讯员 涂永平 黄麟胜 陈晓光
核心提示
“颇足表现我中华民族之精神”、“诗界革命之巨子”,这是文史名家梁启超、黄遵宪、柳亚子、王芸生等对近代著名爱国志士、教育家和诗人丘逢甲的赞誉。一个世纪以来,粤籍客家名人丘逢甲在抗日保台、兴学育才和诗文方面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的推崇和景仰。
甲午战败后,只是书院一介平民教师的丘逢甲挺身而出,勇赴国难,倾家财组建义军,面对强敌,率众奋起抵抗,“明知末着而势不能不拼而出此者”,这种不计成败利钝,不计个人得失荣辱的果敢行动,缩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反抗的民族精神。
据相关史料记载,丘氏祖先为中原人,后因战乱,逐步南迁。南宋末年,民族英雄岳飞的重孙女婿丘文兴(丘创兆)率乡里弟子追随文天祥起兵抗元,兵败后,丘文兴收集残部,举家移居梅州石窟都(明置镇平县,即今梅州市蕉岭县),其父丘梦龙即为蕉岭县丘氏之始迁祖。随后,丘氏后裔由蕉岭迁至河源、惠州、珠三角以及台湾等地区。
千百年来,丘氏后人崇尚忠孝仁义,崇文重教蔚然成风,蕉岭人才辈出,除丘逢甲外,不乏如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著名化学家丘应楠等佼佼者。为一探丘氏文脉传承情况,南方日报记者前往蕉岭,寻访丘逢甲及丘氏后人的文化遗踪。
古村寻迹
继先培后
百年故居寄托爱国情怀
蕉岭县文福镇逢甲村依山傍水,村口一座粉墙黛瓦、恢弘大气的客家古民居格外抢眼,这就是丘逢甲的故居培远堂。
培远堂坐西向东,为两堂四横半围结构,门前一片半圆形池塘,属典型的客家古民居。时值六月,池塘边上的茉莉正花开,芬芳沁人心脾。池塘前面的草坪上竖立了一尊主题为“同心”的雕像,展现的是孙中山、丘逢甲两人握手情景,让观者肃然起敬。
据丘逢甲故居管理人、蕉岭丘氏21世后人丘仕康介绍,这座雕像是2014年丘逢甲诞辰150周年时,由广州美术学院雕塑家曹崇恩教授创作铸造,并得到了孙中山基金会会长、孙中山裔孙孙穗芳女士的支持。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护台失败后,丘逢甲离台内渡,返回祖籍地镇平(今蕉岭)。1896年,在朋友的资助和几经考察下,丘逢甲选定文福探地村建筑了培远堂。
故居正门门匾“培远堂”为清朝翰林温仲和所书,两侧为丘逢甲自拟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寓意精心栽培后辈,继承前贤。步入培远堂正门,一尊丘逢甲铜像醒目置于厅堂正中,中堂内以10多幅叙事图文及遗物、文献、手稿等,展示丘逢甲的生平事迹。
故居内处处印记着百余年前丘逢甲立志报仇雪耻、收复台湾的强烈愿望。他把南厢房命名为“念台精舍”,故居内所有房屋窗户皆以“台”字为记,小门楼名为“听大海潮音之室”。“不仅如此,丘逢甲还把其儿子丘琮的名字改为‘念台’。”丘仕康说。
因为喜爱读书,丘逢甲专门把培元堂北厢房设为书房,号曰“岭云海日楼”,内藏书上万册,丘逢甲在这里写诗著文,写出了“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以及“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等名篇。
2000年,丘逢甲故居成为首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广东省丘逢甲研究会副会长汤国云介绍,逢甲村原名探地村,丘逢甲在此建立新居后,因护台遭遇挫折,心中对统治者充满愤懑,于是索性改“探地村”为“淡定村”,表明自己卧居此处淡泊明志之意。后来,为缅怀先贤,激励后人,当地政府将淡定村改名为逢甲村。
除培远堂外,逢甲村至今还保存着1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这些都是宝贵的人文景观。近年来,蕉岭县依托逢甲村的山水风景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现代观光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一体的田园风情社区。如今,逢甲村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文化旅游的新热点,每年吸引近十万人前来瞻仰、观光旅游。
家风传承
艰苦能耐家族精神延绵海峡两岸
据史料记载,丘逢甲的远祖原居于河南卫辉府的封丘县,以丘穆为始祖,丘穆的部分后裔曾先后在河南、山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辗转迁播达五六十代。宋中叶前再度迁往福建,先定居于邵武府的和坪,后移居汀洲府的宁化县,直到宋高宗南渡后,丘氏始由宁化徙居上杭。南宋末年,丘文兴跟随文天祥起兵失败,由上杭举家迁至蕉岭后隐居山林,改名创兆,世称“创兆公”,建“相公祠”和“宋思亭”,祭祀民族英雄文天祥。
丘氏先祖忠君爱国、抗击异族侵扰压迫的光荣事迹,在丘逢甲思想成长过程中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丘逢甲在青少年时代写有《读〈宋史˙岳忠武传〉作》,对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与蒙冤受害的遭遇,深表敬仰与同情。他一生写有许多讴歌岳飞、文天祥的名篇,多次领头整修潮嘉等地文天祥纪念遗物,以先贤的爱国精神自励;此外,他还亲自主持修订丘氏族谱,为先祖创兆公作家传,把自己创办的族学命名为“创兆学堂”,以启迪和激励后代,效法前辈报效国家民族。
此外,丘创兆的父亲丘梦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再传弟子,对《易经》颇有研究。此后,丘氏后裔直传至丘逢甲等,皆“笃信程朱理学,一以躬行实践为主,故诸子出而任事,艰苦能耐,毅然不避艰险,由其家教然也”。
丘创兆举家迁粤之初,人丁并不多,到了第五世丘均庆那一代之后,蕉岭丘氏家族才逐渐昌盛,他们和许多当地南迁的客家人一起,聚居在粤东这块贫瘠的山区地带,因交通不便,耕地也有限,随着人口的繁衍,不得不谋求向外发展。清乾隆中叶,丘逢甲的曾祖父、丘氏第十八世丘仕俊便偕同蕉岭县的一批客家人,漂洋过海,向台湾迁徙。
据汤国云介绍,如今在台湾的丘氏后裔为数不少,从蕉岭走出去到台湾定居的客家人更多。目前,蕉岭有20多万人口,祖籍蕉岭的台湾同胞有46万多人,是蕉岭现有人口的两倍多。随着两地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日益密切,回乡寻根探亲访友、投资置业的台湾乡亲与年俱增,蕉岭已成为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丘氏在台湾的后人也表示,在台湾的村落地名,至今与蕉岭保持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如彰化县的镇平村、新竹县的新铺乡、桃源县的龙潭乡、台中县的神岗乡等,都与蕉岭原乡地名相同,见证人缘、血缘、地缘一脉相承的历史。同时,蕉岭籍台胞讲蕉岭客家话,乡音浓郁,岁时节日、民间文艺、婚姻喜庆等,仍保留着蕉岭故乡的风俗。
包括丘氏在内的蕉岭人,一直有着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除丘逢甲外,还涌现出许多不惧艰险、抵抗日本侵略的英雄典范,如抗日民族英雄谢晋元将军,辛亥革命时期从事抗日复台活动的爱国志士罗福星等。
后人纪念
修桥建园追思先贤弘扬正能量
在蕉岭,丘逢甲一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行走蕉岭,随处可见人们纪念丘逢甲的建筑,如逢甲大桥、逢甲公园、逢甲纪念亭、逢甲中学等。
蕉岭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罗桂芳表示,在蕉岭县,丘逢甲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崇高精神深受人民的敬仰。为弘扬丘逢甲抗日保台、谋求统一的爱国精神和推行新学、教育强国的积极实践,近年来,蕉岭多次举办纪念丘逢甲的学术研讨活动,并成立了丘逢甲、谢晋元、罗福星“抗日三英杰”研究会,联合海内外有志于研究蕉岭抗日“三英杰”的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组织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挖掘和丰富丘逢甲爱国精神。
此外,近年来,蕉岭县还通过修缮和保护丘逢甲故居,提升故居陈列展览,积极打造“逢甲故里·幸福村居”台湾风情社区,兴建丘逢甲陈列室、纪念亭、逢甲大桥、逢甲大道、逢甲公园等,表达家乡人民对逢甲先生的敬仰之情。
在蕉岭中学,一间古香古色的图书馆“桂岭书院”引人注目。当地人告诉记者,“桂岭书院”是丘逢甲开创粤东师范教育先河的地方。据介绍,桂岭书院初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当时镇平县(今蕉岭县)最高学府。
丘逢甲与黄遵宪、丁日昌、何如璋并称为“岭东四先生”。内渡后,怀着教育救国梦想的丘逢甲,从1896年开始,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和澄海景韩书院执教,创办粤东第一所新式学校——岭东同文学堂,开创了潮汕近代教育史上的新学先声。1904年,丘逢甲在“桂岭书院”创办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以此作为培养闽粤赣边区地方小学教师人才的所在。
1906年丘逢甲办学卓有成效,被聘为两广学务处视学、两广方言学堂监督,他把“师范传习所”改为“镇平县官立中学堂”,1914年更名为蕉岭中学,桂岭书院便成为蕉岭中学图书馆。1985年,桂岭书院被列为蕉岭县文物保护单位。
文脉延续
传承有道人才辈出享誉海内外
沿途良田万顷,远处青山连绵,穿过山间小道,文福白湖村就在群山环绕的一片开阔地上。这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就是蕉岭丘氏第23世后人、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的家乡。
在村口,远远便可见一座恢宏大气的客家民居,粉墙黛瓦,庭院深邃。这是丘成桐的祖屋“福寿堂”。“福寿堂”为三堂三横式围屋,占地数亩,设有房间70多间。
丘成桐兄弟刻苦自励、好学上进的品格与其父母良好而深刻的影响有重要关系。丘成桐的父亲丘镇英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赴笈东瀛早稻田大学修读政治经济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在广州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其母梁若琳,是书香闺秀,为前清秀才、梅州中学资深良师梁伯聪先生的掌上明珠。
家族传承到丘成桐这一代,愈加卓越杰出。丘成桐于1949年生于汕头,后移居香港。1969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师从陈省身。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工作和任教,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丘成桐是当代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他囊括了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三个世界顶级大奖,是继导师陈省身之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两岸三地创建了4个数学中心,1998年创办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
值得一提的是,丘成桐的胞弟丘成栋也是当代著名数学家,目前任教于清华大学。他在数学、应用数学与控制论、计算机科学、金融数学、生物信息等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原始创新成果。
丘成桐虽然并没有在蕉岭留下自己的成长轨迹,但他对蕉岭有着独特的感情,曾经两次回乡祭祖。汤国云回忆起他第一次见到丘成桐的情景:1979年,年仅30岁的丘成桐刚刚获得美国加州年度杰出科学家奖,应华罗庚的邀请,他第一次回国访问,并专程回蕉岭祭祖,“回到家乡,丘教授十分激动,他说‘故乡变化之大是我的希望,中国大有希望’。”
此外,台湾省台中市人丘应楠,也是国际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其祖籍广东省蕉岭县文福镇白泥湖逢甲村,系丘逢甲之孙。
丘应楠在物理化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化学键本质、拉曼散射、反应动力学、激发态结构和多光子效应等方面,取得了国外化学界瞩目的成就,荣获美国化学界最高荣誉之希尔布兰奖,这个奖犹如化学界的诺贝尔奖。
专家访谈
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精神感召后世
——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丘逢甲研究专家黄志平
南方日报:进一步挖掘丘逢甲的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有什么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志平:1894至1895年间,在籍工部主事、全台义勇统领丘逢甲强烈反对“马关议和”,坚持“抗倭守土”的反割台斗争,表达了近代台湾同胞的心声、意志与诉求。自主保台事败内渡后,丘逢甲力谋强国,矢志献身于国家统一富强进步的伟业,先是赞助康、梁变法维新、兴教育才,继而投入时代洪流,追随孙中山民主革命伟业,热盼国家强盛,能收复台湾,特将长子丘琮改名为“念台”,教育儿孙辈要忠于国家民族,牢记甲午战败全民之痛,乙未割台举国之殇。
可以说,丘逢甲毕生都把台湾前途命运同祖国大陆的强弱兴衰联系起来思考:把目光投向整个中华大地。正是这种广阔的视野与胸怀,使他能在故乡沦陷、身世飘零的哀痛忧愁中抬起头来,透过祖国上空的阴霾迷雾,从历史与现实中去寻觅民族精神的闪光。在披露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的同时,去探索和礼赞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其喜怒哀乐同国家的强弱息息相关,内渡初的悲愤、忧愁、苦痛不再干扰他的社会实践,很快他就投入兴教育才,救国强国的事业,晚年为广东和平光复和谋建民主进步的新国家而殚精竭虑。他宽广的视野、品德与历史责任感,值得后人学习纪念。
南方日报:丘逢甲为人所称颂的是他一生坚贞不渝的家国情怀,您觉得丘逢甲的文化思想折射出了怎样的客家文化精神和内涵?
黄志平:丘逢甲出身于乡村塾师之家,虽有“工部主事”“进士”的名衔,但他年轻时返台从教、培育人才、配合和支持首任台抚刘铭传革新兴台的事业。他毕生关注的重点:一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二是苍生万民的福祉、生存状态与心理感受。他青年时代诗作中有“早稻欲花春事晚,饭香先入梦中来”等,其思想心理感受与朴素勤劳的农民非常相似,远非宦游文士寄情山水或描摹旖旎瑰丽风光之作可比,同学富五车的饱学鸿儒“悯农”“恤农”之作也有本质差别。
丘逢甲时时把万民的喜怒哀乐、生存状态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安危牢记心里,这是非常可贵的情怀。“民为本”“民为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先贤古训,他身体力行,牢记心田。内渡两年后,淡定村新居草成,逢甲四兄弟的家小随祖入住,五弟时甫觉得远不如台湾柏庄生活的丰富热闹。丘逢甲当即赋诗《示五弟时甫》:“草草杯盘饯岁筵,莫嫌风味逊从前。满城多少贫儿屋,难过钱荒米贵年。”丘逢甲严于律己,重视家风教育的做法由此可见一斑。
国家民族至上,自强不息,是客家精神的重要内容。一千多年来客家先民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磨练出勤劳朴素的品格,也深知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重要性。牢记祖先祖训,回报祖恩,四处闯荡开基创业有成,历经千百年而不忘,其凝聚力和创业精神值得在今天弘扬。
策划:张东明 姚燕永
执行:陈志 练学华 胡智勇
统筹:李平科 李培
逢星期三出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