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汶畔拾遗—宁阳县葛石镇石碣集和周家大院

汶畔拾遗—宁阳县葛石镇石碣集和周家大院

汶畔拾遗—宁阳县葛石镇石碣集和周家大院“石碣集的宅子,葛石店的门楼”在老辈宁阳人的口中,聊及建筑时,多有这么句话挂到嘴边。可见石集的周家大院在宁阳民居中的建筑魅力。

周姓历史人物名人_周姓历史名人_名人历史周姓排名

石碣集游周家大院

文:黄京京

石集 石碣 石幢

wen pan shi yi

石集村位于宁阳城东葛石镇境内。对于“石集”这一名称的由来,曾经有过猜想,莫非是因谋朝某代石姓建村,后成集市而得名,就像本地的栗家楼、宁家庄在或王院等村落,一姓建村,因姓名村,如此而已。若非因周家大院查阅资料,还不知此村得名另有原因。

在清代光绪十三年《宁阳县续志》孝友卷中,有言:

孟知进,龚丘人(宁阳旧称龚丘),父母殁,知进同妻李氏哀慕不忘,乃于乾佑三年(950年)立石碣,刻佛藏“父母恩重经”,以资冥福。后,遂名其里为石碣村。

该村原名孟家花园,因为孟知进所立石碣,便名为石碣村,这倒是和邑内东部的南驿很是相似,因鲁义姑得名南义,后又因驿站更名南驿。因事物得名倒是增强了其纪念意义,尤其是孟知进的孝、鲁义姑的义,值得留名纪念。至于后来又因何改名石碣集,网查资料有言,北宋曾设立集市,石碣村又称石碣集,那么在后来,石碣集又更名石集的原因那倒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猜测为文化水平低者的简写和百姓慢慢的以讹传讹罢了。

这石碣为何物?宁阳清代嘉庆年间进士周百顺曾做过一番考证,他翻阅旧志,查到这么一段材料:

石碣集,先有土人掘地得汉石碣,其文曰:大汉乾佑二年,龚丘县万岁乡堽城社人孟知进,同妻李氏,发愿报父母十恩,下缀五言诗,其词质古凄恻,碣在集西首土地祠中,村以是得名云云......

周百顺查阅资料后,对其该石很是好奇,便亲自去到石前观看。他来到跟前,他发现此石造型并非常见的碑刻类样貌,据他记录,该石有四棱,每棱均镌刻文字,石首四面刻有佛像,相背而坐,高不过三尺。后来他得到一份拓片,经过研究拓片中文字后发现,石上所刻,为佛教《父母恩重经》,至于旧志中记载的所谓五言诗,实为该佛经中的颂词,并非孟知进本人自著。

凡石刻,多称作碑,那么何为“石碣”呢?笔者查阅资料,石碣解释为圆顶的石碑,《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我们再看周百顺所见该石的样子,该石有四棱,四面均刻有文字,这似乎并不是资料中所描述的石碣的样貌,而更像石幢,据周百顺考证,唐朝时期佛寺设幢,外形或四棱、或八棱,每棱连刻经文,供于佛殿前,称为经幢,也叫石幢,其非碑非碣。这么看来,当时百姓称此石为碣是错误的。当然,错误并非此一处,石上的“大汉乾祐二年”为五代时期汉隐帝的年号,该时期距唐朝年代不远,因为该经幢立于庙中年久,寺庙荒废坍塌,该石埋于土中,待多年后由本地百姓发现并出土,见刻有大汉字样,误认成汉代之物了。虽然该石幢非汉代所立,但也足以证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后汉时期,这里便已经有村落了,石集村,也可算千年古村。

周姓历史人物名人_周姓历史名人_名人历史周姓排名

REAL

ESTATE

XIUMI

REAL ESTATE

图:石碣集周家大院,笔者摄于2023年5月

石碣集周姓

wen pan shi yi

据《宁阳县地名志》记载,石集村居民有六百余户,计两千七百余人,有周、刘、戚、张、王、李等十几个姓氏,当然,此为一九九三年资料,时过二十余年,繁荣昌盛下的今天,想必石集村的姓氏、人口定会有所增加。笔者曾有过打听,在该村人口中,以周姓居多,能够占到该村人口的一半以上。

石集村的周姓同本地的诸多姓氏一样,为洪洞移民,明朝洪武二年,有周姓叔侄二人从山西迁往济宁嘉祥定居,后又迁往宁阳城东北十八里处落脚,至此,周氏在这片依山傍水的地方扎根,开始了数百年的家族传承。

周姓迁居该地之后,人丁兴旺,进士、举人辈出,从侧面也能看出,背后支撑这一切的,和周家雄厚的财力不无关系。在这些读书出仕的名人当中,较为有名的有:周远沛、周远昌、周百顺、周鎔锦等,这些周姓名人是否为一支之后,因周氏老谱难寻,那便是以后再考了,估计也正是这些名人的积淀,才有了以后名扬县内外的周家大院。

周姓历史人物名人_周姓历史名人_名人历史周姓排名

周姓历史名人_周姓历史人物名人_名人历史周姓排名

清汶

wenpanshiyi

名人历史周姓排名_周姓历史名人_周姓历史人物名人

图:石碣集周家大院,笔者摄于2023年5月

周家大院

wen pan shi yi

“石碣集的宅子,葛石店的门楼”在老辈宁阳人的口中,聊及建筑时,多有这么句话挂到嘴边。可见石集的周家大院在宁阳民居中的建筑魅力。正因为这句话,笔者曾数次打听,得知周家大院尚有残迹存世,且稍比蒋集黄恩彤故居保存稍好,遂生参观意。于是,我们驱车去到葛石,参观这老人口中的“石碣集的宅子”

对于这个大院,想必也仅仅存在于年长人们的记忆里了,走在石集村内,问及周家大院位置时,年轻人多摇头不知,若是问到“粮所”在哪,便会将方向指明大概。看来这周家大院的命运和蒋集的黄恩彤故居有着相同的地方,在那个年代,因为房屋宽敞,墙壁厚实,均被征作粮库使用,使用时间一长,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名字,以至于后来的年轻一代将这些封建残余都彻底的忘记了,或者在他们的脑海中,本村就不曾有过这么一处古宅大院,眼前的这些,不过是当年公家存公粮用剩下的老屋罢了。在地理位置上,这处大院和黄恩彤旧居还有一处相同的地方,便是都位于村子的东边,在古今国人眼中,东为上,宁阳方言称“上首”,不仅建筑,在座次上更是凸显,正厅上位东座多留给长辈德高者去坐。在石集村,周氏一门进士、举人辈出且家产丰厚,在择地居住方面选择村东居住,也可能暗合此意。

来到门前,心里祈祷着见到的建筑完整,希望不虚此行,但走访多处农村古建的经验告诉我,现实多不尽人意。类似于地主大院、庙宇等建筑在当年多会沦为公房,当然,公房就得公用,一旦古建公用,那破坏程度便可想而知了。至于这处粮所,估计在当年也难免落个只用不修的命运吧。

名人历史周姓排名_周姓历史人物名人_周姓历史名人

走进大院,眼前的三间大厅甚是显眼,该大厅坐北面南,青砖灰瓦硬山顶,虽然在风雨的洗礼下稍显破败,顶瓦也有更换,显得不伦不类,可在檐头、正脊、墙身等细节上发现,它们雕花生动,构造精巧,大不同于一般民居,仔细看来,仿佛还能窥见当年的辉煌一瞥。经打听,此建筑名“闻吉堂”,闻吉,听祥见瑞,寓意美好。相信当年的屋主取此名字的用意也并非如此单纯,我们细品该名,闻吉,除取吉祥之意外,其声也暗合“闻鸡”,是否当年的房主人想通过这堂号告诫后人切勿慵懒,要勤耕力读,闻鸡起舞呢?该建筑是统称闻吉堂还是仅仅这一座大厅称为闻吉堂,这便不得而知了,就现有留存来看,该大厅原貌类似于四合院状,在大厅东西两侧依然还各存配房三间,虽然北侧已经倒塌,但墙基尚存,其规模和南侧未塌配房无二。

大厅向南,还有房屋数间,均是里生外熟的墙体。见房门未关,便进去到屋内,初夏已觉微热,当步入该房,顿觉凉爽,具体原因,见那墙体便可知晓,其宽大厚重,能够做到严寒不透,酷暑难侵。抬眼上观,见房梁上尚有残存的木制装饰构建,雕工精巧,华丽尽显,从这,也不难窥见鼎盛时期的周家宅院的富丽堂皇。

周姓历史人物名人_周姓历史名人_名人历史周姓排名

除这两处大厅之外,围绕周边,还存有基几处老房,或是正厅,或是配房,错落于这个粮所大院的西半边。

绕大院一周后,对其现貌有了大体的了解,确实正如先前打听的一样,周家大院的保存完整度要比黄恩彤故居要完整的多,当然这只是二者相比较,若比于先前的鼎盛时期,恐怕现有的这些残迹,远不及当初的三分之一。

顾名思义,该院为周姓老宅,那么它具体建于何时呢?据查,该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9年),由邑人周远沛经手,劳工上百人,历经三年而成,其规模浩大,占地两万两千余平,各种房舍三百余间。笔者有幸曾见此大院复原平面图,不妨根据此图,一窥该院盛状。

名人历史周姓排名_周姓历史名人_周姓历史人物名人

家道有兴衰,建筑亦是如此,如今的周家大院成此现状也是天作人为下的自然变化,不过,在百年的风雨中,也有这么一段故事,在这片建筑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一笔。清末时期,国力式微下民生甚苦必然是劫匪四起,其中有名赵文善者,为邑内耿庄人,在清末民初鲁西南一带为有名侠士,他劫富济贫,在民间有好汉之称。当时的宁阳周家为远近闻名的富户,为劫取钱财,赵文善便动起了周家的主意。

1895年冬,赵文善以欠账为由去周家勒索要钱财,随行不甚将灯打翻,众人久扑不灭,直至该楼焚毁,周家老太太也因此葬身火海。而“火烧周家楼”,也被本地百姓传说至今。

周姓历史名人_周姓历史人物名人_名人历史周姓排名

名人历史周姓排名_周姓历史名人_周姓历史人物名人

清汶

汶畔拾遗

周姓历史人物名人_周姓历史名人_名人历史周姓排名

图:石集周家大院,笔者摄于2023年5月

周姓历史名人_周姓历史人物名人_名人历史周姓排名

微信号扫一扫

上一篇: 丘逢甲简介
下一篇: 惠安打造地域文化魅力特色 建设人文强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