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文化风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王毅摄)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惠安置县1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魅力独具特色。近年来,该县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建设实践载体,推动文化名片全新塑造、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有效打造特色文化,推动人文强县建设。
塑造文化名片
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在惠安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女性族群,她们的服饰有“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宽筒裤、银腰链”的特点,她们因勤劳勇敢、善良贤惠而蜚声海内外,她们就是惠安女。特有的惠女文化风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日前,惠安城市品牌标识正式出炉。图形的整体造型就由惠安女服饰独有的三角形构成,结合惠安女服饰黄斗笠、蓝上衣、花头巾的颜色搭配,勾勒出惠安女的意象图形。这是惠安根据自身文化特点推进城市品牌形象体系建设的一项新成果。接下来,该县将全面启动城市形象品牌标识、惠安雕艺logo的推广应用,涉及惠安旅游形象推介、雕艺产品、大型会展标识、公益事业、日常办公用品、广告宣传等方面。
城市文化名片塑造重在挖掘提炼,贵在整合提升。为此,惠安县编辑出版《中国惠安雕刻艺术大师作品选》、《中国惠安女》画册,筹拍《惠安女》等重要外宣专题片,承办“首期福建乡土文化能人——工艺大师高级人才研修班”,组织县掌中木偶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多方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全面展示惠安传统特色文化魅力。今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惠安设立国内首个“中国雕艺传承基地”。
繁荣文化事业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工作的主体,惠安县坚持重心下移,把文化事业的基础放在一线。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累计建设农家书屋217家,完成217个村级基层服务网络建设任务,建成167个灯光球场、21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常态化开展广场舞大赛、文化“三下乡”、木偶剧展演、高甲剧团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根据制定的《惠安县2013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该县通过树立群众文化活动典型示范镇、示范村,制作优秀专题片,举办“激情广场”辅导员培训班和广场舞大赛等,加大对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提高基层文化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广场文化活动水平,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
集体荣誉最高奖5万元,个人荣誉最高奖2万元——今年惠安出台《惠安县“薯花文艺奖”评奖办法(试行)》,设立30万元“薯花奖”基金,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的各类文艺创作精品及新闻报道作品给予相应奖励,极大地激发基层文艺界的创作热情。
同时,每年设立500万元文化基金助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改制设立惠安县高甲剧团、掌中木偶剧团非遗传习所,让流传于闽南地区的优秀传统地方剧种得以弘扬和传承;加强对惠雕、惠女、惠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
培育文化人才
推动文创经济发展
“大师是一种文化、一种创造力,唯有大师能够完美阐释雕艺的内涵。”目前,惠安拥有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8位国家级雕艺大师、17名省工艺美术大师和48名省工艺美术名人,雕艺产业的“大师群体”初具规模,大师经济初露端倪,培育大师文化企业、打造大师文化经济大有可为。
打造大师摇篮,培育“文创经济”。惠安县将提升雕艺文化内涵作为推动雕艺产业转变提升的突破口,引导企业走产业与文化、艺术、科技相结合之路,提高雕艺产品的附加值、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惠安雕艺产业转型提升。今年,该县对拥有省级以上(含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建立专业创作团队,初步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展示、交流、传承平台的17家雕艺文化企业,命名为惠安县首批大师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金补助、贷款授信等方面加大对大师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师文化企业集群。
近日,该县命名首批20个雕艺大师工作室,每个大师工作室将获得3万元补助。根据今年4月惠安县出台的《惠安县雕艺大师工作室实施意见》,大师工作室将承担研发创作、展示交流、带徒传承等主要功能和作为惠安雕艺对外展示、工作调研、旅游观光的窗口。
与此同时,该县其他文化产业也乘势而上,总投资约20亿元的闽台文化创意园项目将打造成一个集影视拍摄制作、发行、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工艺美术、娱乐演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产业区,有望成为惠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惠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