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成书经过和作者
《水浒传》又叫《忠义水浒传》、《忠义传》,是作者对宋江起义历史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的一曲忠义悲歌。它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英雄传奇,也是后世长篇武侠小说的源头。在文学史是占有极高的地位,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部不朽的名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美国作家赛珍珠曾翻译成英语,书名更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一、故事来源和发展。
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史有其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徽宗年间,《宋史》中多有记载。见于《徽宗本纪》、《侯蒙传》和《张叔夜传》中。其事大略是宋江等三十六人于徽宗年间在河朔起事,横行十余郡,官军不敢阻挡,后被海州知州张叔夜招降,事在宣和三年(1121)。而梁山泊农民起义事也确有其事。洪迈《夷坚乙志》称,宣和七年,户部侍郎蔡居厚罢知青州,不赴,归金陵,疽发于北而卒。其所亲王生死后复苏,谓己见蔡受冥谴,嘱其归告妻子,称现在阴间正揪住郓州一事不放。他的妻子恸哭道:“侍郎去年帅郓时,有梁山泺(同“泊”)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此书在四十三年之后是四十三年之后成书的,所说梁山好汉结局应不错,当然冥谴是靠不住的。但现存史料看不出两次起义之间有什么关系。看来后来的民间艺人将宋江等人之事和梁山泊事揉合起来了。最初是民间口头传说,在南宋时已经成为广泛流传的故事。成为说唱艺人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宋末元初人龚开的《三十六人画赞》完整地记载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并在《序》中于:“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罗烨《醉翁谈录》在“话本小说”中的朴刀杆棒类中,著录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和《石头孙立》等,但这时还是独立的英雄故事。而到了宋末元初的时候,出现了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写到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和宋江杀惜三事。末尾还提到了张叔夜招安、征方腊和宋江封节度使。这表明水浒故事已经从短篇人物故事演变成讲史故事。元代产生了一大批水浒戏,存目有三十三种,其中六种保留下来。在《李逵负荆》和《双献功》等作品中,水浒英雄发展到七十二人和一百零八人,对梁山水泊的描写也接近了《水浒传》。
《水浒传》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于元末明初产生的。
二、关于作者。
作者说者纷纭,但大抵不出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施氏生平材料极少,明人大都认为他是钱塘人。此书最早见于记载,是明嘉靖时人高儒《百川书志》:“《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同时人郎瑛《七修类稿》:“《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余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稍后的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说是罗贯中作。万历时的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说是武林施耐庵作。大约是先由罗贯中将说话、戏剧中的水浒故事综合、加工而成,所以称“编次”;而后再由施耐庵加工提高。故称其本子为“的本”。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始,有人说他是苏北人。也发现了一批与此有关的文物和文献。故有人对其生平作了描绘,元末明初人,名子安,又名肇端,字彦端,耐庵为其又字或别号。祖籍扬之兴化,后流寓钱塘。曾入张士诚幕,张败后隐居海陵白驹,又为避朱元璋征召而居淮安。死后其孙迁其骨归葬白驹施家桥。但许多专家对上述材料的可靠性表示怀疑,因为施彦端是否施耐庵证据不足,只要这一点不能考定,其余的都是无稽之谈。
三、关于《水浒》的版本。
水浒的故事从民间开始流传到各种版本最后定型,经历了四百年,有数不清的艺人文人参与了创作,使得其版本情况异常复杂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版本情况最为复杂的一部。王利器以为书在流传过程中有两个系统,一是关东系统,二是关西系统,后由人撮合而成。所谓七十一回本只不过是金圣叹不满于招安的结局,将七十回以后的部分全部删除,另加上了卢俊义梦嵇叔夜将好汉们斩尽杀绝的一回。这就是文学史上为人所乐道的腰斩《水浒》说法的由来。
简述《水浒传》的版本
1.《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繁本(文繁事简本)和简本(文简事繁本)两大系统。
2.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种。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70回本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
3.简本系统分为100回本、110回本,比较重要的有《忠义水浒传》和《水浒志传评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