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房姓起源oxi房姓起源 一、尧帝世孙,因邑得姓 "房"姓得姓于约公元前2300年前,是尧的后代。 尧(公元前2357,公元前2259年)即帝尧,为黄帝之五世孙,名放勋。公元前2357年,尧20岁时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帮的君主,成为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并被后人尊为五帝之一。在位98年,卒于辛巳年(公元前2259年),葬于阳城谷林(今山东省定陶县),享年118岁。帝尧为中华人文开基之祖(中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尧帝时期开始),其统治时期被称为"唐尧盛世",并有"尧天舜日"的成语流传, ,黄帝(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599年),为少典(少典有二子,黄帝及炎帝)之子,出生成长于陕西姬水,因而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葬于陕西桥山黄帝陵(今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传说黄帝升天,陵为衣冠冢)。黄帝首先统一中华民族,居三黄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有《黄帝内经》传世。, 尧生十子,丹朱(生卒年不详,母散宜氏)为其"胤嗣子"(嫡长子),出生时全身红彤彤,因取名"丹朱"(意即"红上加红")。丹朱开通聪明,智慧极高,是世界围棋界始祖,并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从小极受尧的宠爱。
但其个性刚烈,做事坚决有主见,欠和顺和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乃翁”。在那个天下灾难频仍的年代,尧帝本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胸怀,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重点培养了沉静内敛并有奇特孝行的舜,并最终把帝位"禅让"给了舜。此乃“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千秋万代化家为国"公天下"的典范。 丹朱公刚开始被封于丹水 (今天在陕西省商洛市西北部),因其为帝尧长子,故山西省长治市至今仍有一个"长子县",该县还有"丹朱镇"及"丹朱大道"等名。 据《路史?国名纪丁》载:尧崩,有虞氏帝舜再封丹朱于房(封地名,在今河南遂平西南四十里的吴房故城)。为房侯。因"禅让"之故,帝舜对丹朱及其家族不敢以臣下视之,对房人优礼有加。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竹简史书《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意思是说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 ,吴房故城,位于遂平县城关,南临汝河,呈东西长方形,周长3774米,面积约879000平方米。故城原有东、西、南、北四门。明天启元年(1621年),知县胡来进增筑小东门。城墙历经毁坏,东、南两面已全部夷为平地;西城墙残存33米,高1,2米,北城墙残存三段,共长550米,高3,7米;城墙西北拐角保存尚好。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吴房城,今县治,故房子国。楚有其地,春秋定公五年,吴王阖周弟夫概奔楚,封此,故曰吴房。汉朝时置县,高帝封功臣杨武为侯邑,后魏为遂宁县,隋复故,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李愬攻吴房,克其外城而还,即平吴元济,因而改县名曰遂平”。1982年,遂平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在尧的时代,围棋的另外一个作用是用于占卜,尧将帝位禅让舜,却把棋艺传给爱子丹朱,后世有人称此为"传舜以王权,授丹朱以神权"。《竹书纪年》称其为"帝丹朱"。《山海?海内北经》称大禹治水时,曾建造有多座四方台型金字塔建筑物:“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山海?海内北经》称:“苍梧之山,帝舜葬於阳,帝丹朱葬於阴。”丹朱未践帝位却享有帝号,足以说明其在当时身份崇高。 1 丹朱嗣子(嫡长子)陵,袭封后以封地房为姓,史称房陵,为房氏开姓始祖。其后代遂为房姓。所以史书称:“尧帝世孙,因邑得姓。” 尧帝被尊为中华房氏血缘始祖,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的品德被视为房氏家训。而尧帝选择将帝位禅让给舜的理由是“谋事至,而言可绩。
”(意思是:考虑事情周密,说到的必定做到。)也同样被看作治家之训。 二、传承与发展:清河世泽,凌阁家声 得姓之后的房氏族逐渐繁衍壮大起来,夏(约前2100年,约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之时,朝廷亦不敢等闲视之。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时周王室与房氏曾屡通婚姻。《国语?周语》云:“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意思是说,周昭王的妻子房皇后受其始祖丹朱神明的附体,而生下了周穆王。周穆王是周朝比较有名的君王之一,可见房氏因始于丹朱可上溯自帝尧,在周时受到了尊崇。 丹朱第36代孙房钟,周昭王(公元前995年左右的)时仍袭爵为"房邑侯",房钟第12代孙为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司空房植,第13代孙房雅于公元前32年任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成帝末年的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县东),【注:家族大了,经多辈繁衍,晚辈比长辈年纪大,实属正常】,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繁衍成为望族,后又因南朝梁武帝时(公元502,557年间)房景伯在清河任过太守,唐朝三位宰相均出自清河,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房姓人原来最重要的郡望本是河南房邑(在河南遂平),在大禹治水时因洪水被毁), 有隋代名官房彦谦,后魏司空参议房坚,唐代画家房茂长,南朝宋建微府司马房元庆等名人名相,故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的说法和"七刘八张十二王,天下无二房"的谚语流传。
由此可知,天下房姓是一家,是由同一祖先繁衍壮大起来的,不象张姓刘性王姓那个,来路繁多。 东晋(公元316年,420年)时,清河人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民族鲜卑那里做使者,后因中原战乱,无法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因鲜卑族把“房”称为“屋引”,遂改姓“屋引氏“, 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北魏时,中原局势相对稳定,其后代又举族南迁中原,并从“屋引氏“恢复为房姓,并在洛阳所在地的河南郡成为望族,被称为"河南房氏"。据《北史》《魏书》等记载,该支先后有北魏骠骑大将军、晋州刺史房谟,隋柱国、徐州总管房兆,隋海州刺史房恭懿,唐武则天时期宰相房融,玄肃二宗宰相房礯,去庵将军房丰生,等名相名将。 在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甚至更早时期,清河房氏作为当地望族,一直保持着与清河崔氏等望族的通家之好。到公元4世纪末,清河房氏与清河崔氏、平原刘氏、渤海封氏等家族因战乱迁移到山东半岛,成为慕容氏南燕国的上层家族---青齐房氏。房氏家族没有卷入北魏和刘宋在山东半岛的争夺,一直到469年以前,清河房氏一直是“世家大族”意义上的贵族。 南北朝后期,由于周、隋、唐三朝对传统士(贵)族阶层在政治上打压,在用人上又以“开科取士”取代凭门第和族望选官任职的制度,象房姓这样的士族、仕宦不得为清望官,婚姻不得结高门第,政治地位、社会等级即因之而降低沦落,名人名相从此就很少出现。
公元六世纪,长期蛰伏的房姓族人中终于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的房玄龄。房玄龄(公元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改其名为“元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 隋末大乱,房玄龄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协助李世民削2 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其以一介书生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事世受文人墨客们推崇,晚唐诗人李贺在诗《南园》中感叹: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善于用人,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史称“房谋杜断”。 房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碑文二千余字,其中名句曰:“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余风仙管流声”。
在唐朝,清河房氏"五代三宰相",房氏家族于此时获得中兴,备极荣光。 中唐(公元766年起)以后,在临淄房氏房玄龄一支及河南房氏一支相继衰落,房姓族人在整体上仍保持着传统士族的清高和傲气,较少通过应试出仕,也较少务工从商,而是大多选择了隐居乡野的消极避世态度,最终导致房姓在中唐以后大多为“农”业人口,在“士”、“工”、“商”等门类人才零落,成为散居各地的小姓,并因生计所迫流离失所,出走周边省份(如山东、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一直到明初才出现了房宽(明代名将)和房胜两位立了大功的将军。但房姓族人虽流徙四方,清白持家的风格始终未变。 三、历史变迁,房氏家族颠沛流离,久盛不衰 在华北平原的许多省份,民间广泛流传着“燕王扫北”和明朝从山西洪洞县往华北迁民的传说。许多人都自称“祖籍山西洪洞县”。 民间还传说,从洪洞县迁来的移民,小脚趾的指甲上都有一个小的附甲;可见明代移民对华北地区的影响巨大。 那么,为什么民间会有这么多关于明代移民的传说呢, 我们结合民间传说与有关历史资料,对明代移民的传说,作一些剖析。 1、 “燕王扫北(1370,1400)”的传说 民间传说,明代移民的原因,是因为“燕王扫北”,导致河北人口的减少。
其实,“燕王扫北”,是指燕王朱棣出兵北征北元,北元时间在(1370,1402)之间,是史书对元朝灭亡后退据蒙古故地的残余政权的称呼。延续年代始于洪武(是中国明代第一个年号,时间为1368年,1398年,在位皇帝为: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元年(1368),终于建文四年(1402)。后为鞑靼所代替,残余势力的征战,“燕王扫北”的主战场并不在中原腹地,所以这与华北地区的明代移民的关系并不太密切。但这也是移民的一个因素,毕竟打仗是要死人的。 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后来通过兵变从自己侄子手中夺取皇位,即明成祖,他是明朝最有作为的一代皇帝。现在的首都北京,就是他夺取皇位后创建的雏形,因位于他父亲朱元璋的都城南京以北,所以也是从他开始,称为北京。 明朝灭掉元朝以后,虽然元顺帝北逃大漠,但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有“引弓士不下百万众,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资装铠仗尚赖而用。”所以,他们经常南犯。 3 朱元璋为了巩固北部边境,分别封两个儿子为晋王、燕王(燕王朱棣有勇有谋,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建功勋。而且他是明朝开国功臣、大将军徐达的女婿,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驻守北京。 燕王曾经多次率兵出征,并在北部边境建筑城池,驻兵屯田。
朱棣多次的北征,历史上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对河北平原的人口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只是从长城沿线向河北中部平原,迁移了少数边地的贫民。真正与大移民有关的事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及“燕王扫碑”。 2 、明代洪武年间(1368,1498)的移民传说与历史 元朝统治中原后,采取极其野蛮的政策,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人、汉人。汉人在当时是最低等的民族。由于蒙古人的野蛮统治和杀戮,北方传统的中原地区人口减少的很厉害,在这些野蛮人眼里,大好的土地是用来放牧的,让汉人居住种田真是太浪费资源了。北地差不多十室九空的地步。后来的政策虽然有所调整,但汉人大量减少是客观的。后来又先后发生大旱、蝗灾、大涝、黄河淮河决堤改道,而元政权由于是由野蛮人组成的政府,根本不懂得救援。于是引发了大规模的汉人红巾军起义。元政权进行了疯狂的镇压,汉人给杀的差不多了。 等明朝把元朝打败后,由于北方传统的中原农业地区千里无人烟,明朝朱元璋当皇帝期间(1368,1398)就从当时人口非常密集的山西(当时山西为元政府统治的中心,不仅幸免天灾战乱的祸害,而且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使得这里人丁兴旺,加之大批难民落足,山西尤其晋南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省向外大量移民。移民迁出地为山西洪洞县,当时那里有个大槐树,称为汉槐,非常高大,作为移民聚集和迁出的地方。 大槐树,在洪洞县城北广济寺左。另按《文献通考》记载,明朝洪武间间屡移山西民众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移民拖儿带女上路,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 北方经济刚有所发展和恢复时,又发生了靖难之役。 3、“燕王扫碑(公元1400年,1403年)”,也称“靖难之役”之后的移民 “燕王扫碑”。就是到南京城祭扫朱氏的祖宗碑。还有传说明朝河北这一带有“红虫”把人吃光了,才从洪洞大槐树处往这儿迁民。 其实这里的“红虫”就是指靖难之役中的燕王军队官兵。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使朱家天下永固,先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作为他的继承人。可惜朱标短命,死在了他的前面。朱元璋又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在1398年死后,大臣们立允文为帝,史称明惠帝,因为他的年号“建文”,所以俗称为“建文帝”。
朱允炆为帝,燕王朱棣心中不服,加上建文帝生怕诸王的势力强大,难以控制,就采纳了近臣的建议,决定削藩。 燕王于1400年借机起兵,声称打进南京“清君侧”,要为建文帝“靖难”并到南京祭扫父皇功德碑。他率军南下,发动“靖难之役”。先攻河北,次攻河南,接着攻山东,然后下江苏,沿途受到忠于建文帝的明军抵抗,双方大战三年,终于在1403年攻下了南京。由于长期的战乱,造成华北地区“千里无人烟”的局面。相传燕王的军队都头戴红巾,所以百姓们都称之为“红虫”。“红虫”含有瘟疫的意思,所谓“红虫”吃人的传说,实际上就是“靖难之役”的战争,民间又称为“燕王扫碑”。 4 燕王攻克南京后,建文帝自焚,他即位以后,由于正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大臣不拥护他,他就诛灭了方孝儒等建文帝要臣的十族,又实行了“瓜蔓抄”,把反对他的人和同村的人也全部杀光。不久又把都城迁到北京,改年号为永乐(1403,1424)。 明成祖朱棣在完成自已的稳定基业之后,先后进行了十八次移民,这些移民主要迁往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湖北等地,开荒种田,发展经济。也有部分移到陕西、甘肃等地戍边。 所以“燕王扫碑”的靖难之役,确实是导致华北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也是明成祖朱棣向华北移民的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为了医治战争之患,发展经济,明初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四十七年的时间里,明政府一共组织实施了24次移民,期中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有8次。 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少部分迁往晋北、陕西、甘肃、宁夏,这些移民后来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大规模地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在中国历史上也仅此一例。 1424)从山西洪洞县迁出的,几经转折,落户在我们这支房姓家族就是在洪武永乐年间(1368,河南省鲁山县境内,后又经迁移,现分布在鲁山县的多个地点。 因为房姓家族天下只有一个,别无他支,所以所有天下房姓都是同祖同宗,出自一家。最早起于丹水,盛旺于河南遂平县的房陵,再后来转盛于河北的清河县,之后又转于山东,复盛于洛阳的河南房氏。中唐之后,家族败落,为生计所迫才转移至全国各地。 4、关于山西洪洞县移民的大槐树的传说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一首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一带流传很广的民谣。 在山西洪洞县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棵古老的大槐树,这就是许多华北平原移民后裔传说中祖宗的“故乡”——洪洞古大槐树处。
这棵古老的大槐树,西面就是汾河。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朝时,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山门左侧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古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老鹳在古树上构巢垒窝,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古树上的老鹳窝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官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之时,什么也看不到了,只能看见大槐树高枝上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甚至把老鹳窝误传为村庄了。 据说,明初移民,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消息,纷纷赶往古槐树下,晋北、晋南、晋东南的人都来了。第三天,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突然,官兵包围了百姓,官员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 百姓们都惊呆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所以至今,许多明代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
移民离别大槐树时,为了告诉子孙后代不忘故里,特意量了一下古槐的树身,当时没有尺子,只好几个人手拉着手围树量,七个男人连起来又揸了八揸,当时正好有一个年青媳妇站在空当处,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七搂八揸一媳妇”的传说。 5 由于数以万计的民众都自称祖先是大槐树移民,近年,山西人干脆在此创建了规模宏大的寻根旅游建筑群,得到全国许多移民后裔的支持,如今不仅成了效益可观的名胜,而且还建立了网络存根的网站,大肆宣传大槐树移民的史实,极力炒作明代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引发了规模宏大的寻根热潮。 其实,华北地区的明代移民决非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有很多明代的山西移民是自愿到华北地区垦种的贫民。洪洞县的广济寺和大槐树,也只是洪武永乐年间办理移民的官立机构。 在明未清初时由于清政权在四川的滥杀,四川人口基本断绝,清政府采取湖广填四川的政策,有好多移民后裔又移民到了四川云贵等地,在清朝中后期大量山东人移民东北。因而可以说中国差不多一半的人口,都是山西洪洞移民的后裔。 四、当代房姓,不靠先祖,自立富强,生生不息,为国争光 房姓现在全国人口总数约为52万人。鲁晋陕苏4省占全国房姓人口63%(广东各支房姓约占全国的13%)。
房姓不属大姓.但因房氏源自于带来"尧天舜日"的大帝尧,被舜钦定为"永作虞宾",传承相对单纯,流向清楚,南北朝前一直是世家大族意义上的士族。 进入当代以后,中华房姓奋发自强,无从获得家族扶持,仅凭借个人努力,在各个行业都涌现出大量杰出人才。当代著明画家有房栋、房尚昆、房燕生、房新泉;国际巨星成龙;吉林省副省长房俐等。 我们房姓各人对姓房都感到极其荣耀,对家族寻根活动普遍支持和积极参与。我们不难相信:在各地房姓的共同努力下,房氏家族终有再度中兴的希望~ 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