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当世(1854~1905)近代诗人。字无错,号肯堂,原名铸,字铜生。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世代能诗,早年即有才名,与张謇、朱铭盘号"通州三生"。曾应吴汝纶之邀,在保定莲池书院讲学,与古文家贺涛齐名,有"南范北贺"之称。但屡试不第,以诸生终。曾入李鸿章幕,晚年致力于本乡教育事业,参与筹办南通小学堂。
范当世关心国事,思想亦较开通,"颇主用泰西新学以强国阜民"(马其昶《范伯子文集序》)。所作诗篇,颇有反映现实、揭露时弊之作,晚年曾自称:"万语纵横惟己在,十年亲切为时嗟。"(《戏题白香山诗集》)"细思我与国何干,惨痛能来切肺肝。"(《夜读遗山诸作复自检省乱来所为诗百余首至涕不可收愤慨书此》)《光绪三十年中秋月》一诗,寄托遥深,刺及慈禧,广为时人传诵。然其诗见重于当时,主要在于功力深厚,兼有苏轼、黄庭坚之长,曾自言其诗"出手类苏黄"(《与俞恪士书》)。
范当世兼长古文,崇尚桐城派,但是"苟意有所动,便放胆为之",不"矫揉造作,以求波峭"(《与蔡燕生论文第一书》)。故其行文不尚矜炼,以情致胜。陈三立谓其文"敛肆不一体,往往杂瑰异之气"(《范伯子文集序》),遂不甚为桐城派古文家所重,文名不逮诗名。
著有《范伯子诗集》19卷,文集 12卷。藏于家 30年,始排日刊载于《通州日报》。诗集先有排印本。稍后,弟子徐昂集其诗文,刊刻大本《范伯子先生全集》,附有其续妻姚倚云作《蕴素轩诗稿》。
清末杰出诗人范当世
王钰
地处繁华闹市区的寺街以南通传统民居建筑集中、名人故居颇多而闻名,当你离开喧嚣的人民路,穿行于寺街阡陌小巷,往往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迈进123号南通范氏故居,映入眼帘的是保存尚完整的建筑:对厅、敞厅、正屋三进,均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正屋前存一古井。站在范家的院子向外望去,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唐代光孝塔隐约可见。院子的一口井,窗外的一座塔,仿佛一砚一笔,书写着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的辉煌。
被称之为范氏诗文世家一座高峰的范当世,虽然终生为布衣,却以高洁的人格、深厚的学养、超逸的才华、奇谲的诗篇为政要所推重,为士林所钦仰,为乡里所尊崇。
范当世(1854—1905)出生在江苏通州(今南通市),原名铸,字铜士,更名当世,字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一,世称范伯子。范当世自幼聪颖,先后从通州城内有名望的塾师王兆榛、顾金标学习八股时文。15岁首次参加州试取得第二名,17岁院试为廪贡生员,但此后九次应南京科试,未得一第。青年时代的范当世结交了张謇、顾锡爵、周家禄等意气相投、声气相求的朋友,关心国事,研讨学问,促使了当时通州“士风稍隘,识分敦静”风气的转变,与张謇、朱铭盘号称“通州三生”。
诗名扬,雄冠同光
范当世是清代末年同治光绪年间杰出的文学家,同光体诗人,是范氏家族诗文传承的集大成者。他足迹满天下,盛名响遏大江南北,诗文和人格深深的影响着范氏后代。他因自己的卓越,吸引了当时的卓越之士;他以自己的高雅风度和精彩诗文,影响了同光时代的文人生态……
生于忧患之世、饱经世态炎凉的范当世,以超逸才华,书万古孤愤。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成就主要是在文学活动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关心国家大事、不满黑暗吏治、仇恨异邦侵凌、同情劳动人民的力作,也有表达文学见解、阐发生活哲理、眷怀亲人、寄证诗友的佳篇,其平生所作,在同光体诗人中独树一帜,不啻是一部晚清中国现实生活的浩大史诗。他的诗作风格旷荡遒健,意境恢宏炽烈,对晚清官场腐败、民生凋敝、外侮入侵欺凌和变革图强艰险都有描绘。写至苍凉处令人落泪,写至悲愤处令人拍案,写至痛切处令人扼腕三叹,写至激扬处令人热血沸腾。在他的诗文中,你可以读到甲午之耻,戊戌之变,义和团风起云涌,八国联军劫掠京城……那段时间,范当世曾一度入主李鸿章相府之西席,耳闻目睹中国时局之巨变,所思所感,皆发而为诗,记之为文。于是,我们得以读到一介书生亲历亲闻的历史活剧,这些文字显然在很多正史中都难以读到。
范当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其逝世不久便有定评。吴汝纶对其诗文曾作如下评论:“文之道,莫大乎自然,莫妙于沉隐,无错中年到此,则天下文章其在通州乎?”而吴汝纶公子吴闿生在其编订的《晚清四十家诗钞》中,将范伯子冠于卷首,所收录的诗作也最多。他在序言中写道:“先大人垂教北方三十余年,文章之传则武强贺先生,诗则通州范先生。二先生皆从先公最久,备闻要道,究极精微。当时有‘南范北贺’之目。其后各以所得传授徒友,蔚为海内宗师,并时豪杰未有或之先也。”父子两代人的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学术界对范当世的看法。
范当世的作品大都收在《范伯子诗文集》中。作为通州范氏的第九代诗人,范当世自20岁开始,历时20年,把自太蒙公范凤翼以下历代祖先的残存诗稿精编成为《通州范氏诗钞》四卷519篇。
诗言志,兴办教育
范当世对家乡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关于教育改革的深刻思想及其辛勤实践上。作为封建教育的过来人,他深知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才摧残之烈,在中年时代就明确摒弃科举制度,至晚年迭遭戊戌、甲午、庚子之变,更是奋而批判自己早年热心从事的古文创作和教学活动,转向寻求教育救国之路。他批评封建教育使“吾国开通至四五千年,被文化者犹不过百一,而全国之民至今犹沦于暗昧之域!”明确提倡学习西方进步文化,并认为西学“合乎天理,周夫人事”,“文虽过俚,但格致家言,有足观焉。”
范当世热衷于为家乡兴办教育。光绪二十八年,他与张謇、张师江、孙宝书等人呈请两江总督设立高等小学校,并抱重病奔走呼号,与张师江主持筹建工作,同时积极酝酿利用盐义废仓创办公立中学校(今南通中学前身)。他往来于江苏各地借鉴办学经验,并曾向来宁考察学务的日本人嘉纳治五郎虚心请教,顶住了封建遗老遗少的百般干扰,呕心沥血为办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在《通州小学堂(今实验小学前身)宗旨》中,他对办学思想、指导大纲,发展方向乃至课程设置均作了科学合理的明确规定。他写道:“争强莫如以兵,强兵莫如以富,何为而必出于学?曰:此其先务也。兵且有兵学焉,富且有农工商之各学焉,自今无一事可以不学。”“立国必资乎人才,而培才当始于子弟;立教必遍乎全国,而变国莫先于秀民也。凡为学堂之大纲有三,智育、体育、德育是也。”在强调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表明自己的决心时说:“州虽小,乃天下之积;学堂虽小,居众学之先。自我为之,敢不重耶!”这些在当时非常进步的思想和主张,今天看来也有借鉴意义。可惜天不假年,两校规模粗成,当范当世先生创办的通州小学堂开学之时,先生已溘然长逝三个月了。
诗为媒,范姚联姻
说到范当世,不能不提到当时在通城传为美谈的以诗为媒的范姚联姻。
范当世的夫人姚蕴素(1863.5 —1944.10),字倚云,安徽桐城人,清代桐城派古文宗师姚鼐的侄曾孙女。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的第一任校长,也是享誉苏皖旧文坛的诗人。
桐城姚氏,家学源远流长,姚蕴素从小生活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之中,饱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十岁母殁后,她侍读于老父身边,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故里家山的层岩飞泉之间,她和父兄们吟诗作赋,相互唱酬,才华横溢。清末著名文学家吴汝纶看到她的《蕴素轩少时诗稿》时,大加激赏,评价极高。
诗成为桐城姚家与通州范家千里联姻的媒介。范当世而立之年丧偶,应冀州知州吴汝纶的邀请主持观津书院,以诗文名扬天下。古道热肠的吴汝纶热心地以双方的作品为介绍,一手促成了诗人与才女的美满结合。光绪四年(1888年)冬范姚在安徽成婚,顾怡生先生根据陈师曾先生语有简单而生动的记载:“宾筵酒阑时,蕴素先生突闻中庭有人引吭高诵其诗不置,异之,方知即娇客伯子先生。”由此可见范当世“好逑”的程度了。
婚后的范当世决意不再参加进士考试,明确提倡学习西方进步文化。官宦世家出身的姚蕴素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她坦然地对丈夫说:“一生师友恩情重,半壁江山感慨多。便学鸿光能举案,由来孔孟末登科!”她赞成范当世教育改革的主张,并最终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教育改革实践之中。范姚结婚十五载,他们始终是一对诗友。以姚蕴素之言:“我和伯子名为夫妇,实为朋友,为师生,为知己也。”
光绪三十二(1906年)年,张謇、陈启谦、徐联等人筹建公立女子学校(后改为女子师范学校),姚蕴素不顾新丧,毅然应聘出任校长。苦心经营七、八年,使学校发展成以女子师范为主干,附设附属小学、女红传习所、幼稚园和职工传习所的综合规模,初步形成师范本科、预科、实习教授批语会以及高小、初小的教学体系。姚蕴素担任校长十五年,学校独以质静的校风著称于世。她的教学以情动情,学生心悦诚服。她还应南通县教育会之聘任妇女宣讲会长。常常在数百人的集会上演讲,随机立说,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听者都被她的演讲所感动。七十岁后,姚蕴素曾担任一段时间南通红十字会会长。姚蕴素著有《蕴素轩诗集》十二卷和《沧海归来集》十卷传世。
……
二零零八年四月十六日,濒临濠河、与九曲桥相连的“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开馆,我们可以观赏到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范伯子像》和范伯子的诗文、书法。陈列馆的建设,为南通增添了一处新的、重要的人文景观。
累计次数: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