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保驾护航的郭子仪,无疑是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第一人。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也是功高震主,却得善终之人,但比起郭子仪,曾国藩的自保之道多少显得太处心积虑,太纠结,没有郭子仪来的坦荡,更缺少郭子仪的赤胆忠心,君子风范。
当然,曾国藩稍逊一筹也是有原因的,一者郭子仪是武人出身,曾国藩是文人领兵,两人骨子里秉承的东西不同;二者唐朝的君臣关系也是清朝无法比拟的,大唐可以做到君臣同德,大清却无法实现满汉同心。
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郭子仪有大胸襟、大智慧。
郭子仪这个历史人物很值得品读,一身的正能量,千百年来也是难得一遇。他功起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乱,克河北,收两京,战邺城,大唐的国运几乎系在他一人身上;安史之乱后,他又计退吐蕃,二复两京;之后又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完了又威服叛将,平定河东。
真正的”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大唐江山社稷的再造之人。
但话又说回来,功劳大到如此程度,在历史上一般是难有善终结局的,但郭子仪不仅善终了,而且还是“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主不疑功,众不嫉位,人不非奢,如此“高调”,郭子仪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让咱们由大处朝小处说。
在大处,郭子仪不贪权,不恋权。天下无事时,皇帝命其归野就归野,丝毫没有拥兵自重的意思;国家有难,皇帝令其出山就出山,从来没有丝毫怨言,更没有见危要价的念头。
为江山社稷如此赤胆忠心,说起来容易,手里握有重兵的时候就难了。
正是因为这屡黜屡起,忠心无二,从无怨言,大唐四朝天子才会如此倚重于他。
在郭子仪身上,这样的大胸襟、正能量很鲜明——让人心服口服的赤胆忠心,从来不在口头上,也不在人生巅峰时,它只在起起伏伏,荣辱交错的人生过程里。
荣不骄,辱不怨的典范。
再说小处。
郭子仪的功高盖主,且能善终,有一点是其他功臣不敢做,也无法比的。历史上功臣自保求善终,一般都是什么套路?要么自剪羽翼,要么归隐乡间,总之功高盖主之后,久居权位、奢侈无度这样的公私两事是不敢干的。
通俗点说,就是先剪羽翼,再夹起尾巴做人。
但郭子仪的自保求善终,却是不剪羽翼,不夹尾巴。你看郭子仪,门生部属很多都高居显位,但郭子仪一点不避嫌,这些人在郭子仪跟前都跟家奴是的,这威望难道朝廷不忌惮,朝中小人难道不会借此编造罪名打击报复?还有,郭子仪的生活太豪了,家产富可敌国,生活奢靡无度,一处大宅子里就有一千多人,如此高调难道就不怕被人抓把柄?
然而郭子仪却用他的大智慧、大胸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伟岸君子的坦坦荡荡、不拘小节。
剪掉羽翼,夹起尾巴,说到底是不给人抓把柄的机会,是防范。
而郭子仪的做法却是征服。
当所有人尤其是小人都由衷佩服你的时候,这世上也就没有所谓的把柄了。
不妨举几个很能启发人的例子。
权宦鱼朝恩是个小人,多次想找把柄扳倒郭子仪,甚至干出过扒郭子仪祖坟的恶事。但郭子仪是怎么对待这小人的呢?
鱼朝恩扒了他的祖坟,他不用手里的权力兴师问罪,而是说这是自己没管理好军队,老天在惩罚自己的不忠不孝。
一次郭子仪进京,鱼朝恩想缓和一下关系,邀请他同游章敬寺。宰相元载提醒郭子仪,当心权宦搞阴谋小动作,谋害你。众将也纷纷表示担心,一致主张郭子仪带三百甲士随行护卫。郭子仪却说,我是朝廷重臣,没有天子命令,他怎敢害我!如果他要这么做,那就是受皇命,你们这样动刀动枪,严加提防,岂不是想造反?
结果,郭子仪仅带家僮如约而至。一见到鱼朝恩,郭子仪话说得极坦荡,他说,之所以这样来,是怕你杀我太费周折。
就这一句话,彻底征服了权宦小人。
御史中丞卢杞长相奇丑,肤色发蓝,口才甚佳,心肠却狠毒异常。一次,卢杞来访,郭子仪一改往日不拘小节,侍女陪侍左右的做派,甚是庄重地整好衣冠,退去侍女,礼迎卢杞。
事后,家人问他,为何如此?
郭子仪说,卢杞这个人面丑心狠,侍女们见他这副嘴脸一定会嘲笑,此人心胸狭窄,一定会怀恨在心,他日如果得志,郭家必遭灾祸。
后来,卢杞果然发迹,但唯独对郭子仪尊崇有加,不为别的,就因为郭子仪当初尊重他。
所以说,以诚待小人,心胸狭窄之人,往往更显一个人的智慧、胸襟。
小人都被集体征服了,祸事的根源自然也就扼杀了七七八八。
最后说的这件事也很值得深思。郭子仪被封汾阳王后,王府豪华讲究,但有一条,从不关门,一切人等均可自由出入。
不仅如此,在府内,郭子仪平易近人甚至到了让人嘲笑的程度,妻女洗个头,他可以当着部下的面侍奉左右,一会添水,一会拿毛巾啥的。
不关门,那是因为君子坦荡荡,王府虽奢,但无秘密,无秘密就是无异志。
对世人无戒心,世人又岂能对他有戒心。
侍奉妻女,那是因为君子真实,虽位高权重,但却始终是个真实的人,通透的人。
如此真实,世人又岂能对他心生猜忌。
大处赤子心,小处坦荡荡,如此郭子仪其实是一部为人处世的教科书,不管你是功高,还是无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