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得(公元1886年—1958年),原名陈秉仁,字彝得,号陈一得(因创办“私立一得测侯所”即以一得为名),故通称号,今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人,祖籍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人。享誉中国科坛的气象专家、天文学家、地震研究、自然科学家专家,云南近代气象、天文、地震科学的先驱者,云南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奠基人,在地方志编纂、保护滇池、科普、考古等多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的鲁殿灵光”(“鲁殿灵光”一词,出自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指汉代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屡经战乱而岿然独存。后人经常用“鲁殿灵光”来称颂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陈一得七岁丧母,母亲在临终前教导他:“你以后要好好读书,只有把书读好了,才能报效国家。”受家教影响,他发奋成才,幼年就读于家乡盐津县老街的“郁文书院”,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五岁时参加童子试,前几次考试都排在前列,到院试的时候因名额已满而未被录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陈一得选择继续求学,到昆明报考云南省高等学堂,以第一名的面绩录取攻读法文专业。清宣统二年(1910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政府公派赴比利时留学,学习铁路专业。时昆明爆发了反对清政府出卖云南七府矿权的“保矿”斗争,结果云南总督锡良怕留学生参加革命,不予放行。但陈一得只身赴上海,决心筹资自费留学,适值辛亥革命爆发,留学愿望未果,返回昆明重新考入云南省优级师范数理化专科学习,毕业后受聘在云南省立中学任教。
此时的中国,近代天文学、气象学、地震学还是新学科,从事研究的人寥寥无几,陈一得却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之余,或利用极简陋的设备作实验研究,或外出考察,搜集资料。民国六年(1917年),大关县(今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境内发生强烈地震,陈一得赶往震区,现场调查,例引十证,提出这次地震的成因、震源。次年,陈一得又到昭通所属八个县考察地理、气候、水文,完成《昭通等八县图说》,按照“重观测”、“查物候”、“重特产”、“益民生”的务实的研究方法,首次将昭通属八县定性划分为四种气候类型。
民国十五年(1926年),他东渡日本考察气象、天文、地震等学科的发展,并自费购置简易观测仪器。回国后,深感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尤其是气象,在云南完全是一片空白。民国十六年1927年初,陈一得受派到江苏、浙江、河北、湖北等省考察,更多地接受了新的信息和学科知识。激发了陈一得科学报国的愿望,他决心辞去教职,专心一意地从事天文、气象、地震等方面的研究。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陈一得在昆明市钱局街53号自己的家中,拆去楼顶部分屋瓦,装好望远镜,妻子刘德芳、胞弟陈仲仁、义子陈永义都成了他的助手,一起观测气象,编制日报、年报,为全国气象测候提供依据。创立云南第一个气候观测站——“一得测候所”(“一得测候所”旧址,在今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钱局街民宅之内,现已不存)。通过定时观测记录昆明气象、天文要素,精心计算星座运行经纬度,在云南首次完成《昆明恒星图》和《步天规》。后来,为免外来势力的侵扰,经昆明市政府同意,改名“昆明代用私立一得测候所”。
“一得测候所”开云南私立天文、气象观测机构之先河,自然引起各方注意。民国十八年(1929年)初,法国在越南河内设立的气象机关许以重金,向陈一得索取资料。被严词拒绝。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天津日租界测候所向陈一得征集历年观测记录。陈一得以“九·一八”事变后写下的一首诗作答,“关檄惊传九一八,一朝毒焰袭中华,百年国耻愈增痛,坐令同胞半失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国家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根据气象探测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陈一得把“一得测候所”迁至海拔2358米昆明市西山区太华山山顶上。
据记载,清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七年(1710年—1718年),清政府曾进行过全国天文测绘工作,确定了全国布测的640个天文点,其中云南有30个点,昆明县(今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盘龙区、五华区大部)曾首测天文点位为“云南省昆明县北极高25度6分;京师偏西13度38分”。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大地测量仅存的实证,是具有珍贵科学研究价值的测绘遗迹。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陈一得以“一得测绘所”的名义与云南省政府教育厅、云南省教育经费委员会、云南通志馆、云南大学联合发起在云南大学复测昆明的天文点位。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二月十九日,由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的何瑶主持,陈一得在云南大学体育场用600度等高镜、天时计等仪器首次实测云南真子午线成功。经测昆明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1ˊ58.88″,北纬25°03ˊ21.29″(并设计制作了“标准时日晷”,在昆明近日楼悬挂标准时钟,还指导当时“放午炮”报时工作)。这是我国除北京观象台外唯一与原测经纬度确切点位(到了近代,全国能够找到当时实测纬度的原始点位点,仅存北京钦天监观象台和昆明云南大学校园内的“云南第一天文点”)。后将首测原址定为“云南第一天文点”,并立圆形石柱标志,上刻该点经纬度和编号,基座北侧刻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复测经过及结果,南侧刻有时任云南大学校长何瑶所题“云南大学天文点”,至今仍存于云南大学文津楼前。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三十日,国民政府训令各省筹办气象测候所。云南省政府将“一得测候所”改组为“省立公办测候所”,任命陈一得为所长,并领导筹建。由民国云南省政府拨款国币壹佰万元,从昆明太华寺手中把昆明西山——太华山美人峰“买”了下来,用以建设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月六日,测候所建成,翌年五月搬入开展工作。同时,位于昆明钱局街53号的“一得测候”停止运行。“省立公办测候所”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太华山美人峰,陈一得将全家搬到山上,克服重重困难,一干就是十年,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才因病辞职下山。在这期间,他在云南全省建立了50余个气象观测网点,后将全省网点的气象资料汇集成一书,并绘制出云南省第一张天气图。迄今昆明太华山上楼高三层的西式别墅建筑“一得楼”(主楼)[现为昆明市气象局太华山气象站、昆明太华山国家基准气候站、云南气象博物馆(2008年成立)]依然保存在美人峰顶颠,现1993年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一得夫妇合葬墓在“一得楼”的北边。这座使用了近70年之久的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保存了1911年至1987年珍贵的云南天文气象资料及大批书籍、文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陈一得撰写的研究报告《昆明气象与天文观测》,提出“昆明气象适宜天文观测,较优于南京”的观点,为创建昆明凤凰山天文台(位于昆明官渡区境内)选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民国三十年(1941年)六月,中国天文学会组织视察团,赴甘肃临洮观测日全蚀,成员中多有留学归国的博士、教授,陈一得头上没有冠带,难免被冷落,分配作记录。在设定观测方位、角度时,需要预寻某一星座为标准参照,负责其事者连续观察三夜终未找到。陈一得请缨,凭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推算“标准星座”将在当夜拂晓某方位出现,至时果然应验。陈一得靠真才实学获得了应有的学术地位,被推荐作“日全蚀观测气象报告”。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月,在兰州中国天文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上,作“推行标准时简易法”的学术报告,提出气象观测三要:“一要有恒,二要耐劳,三要忠实”。
之后,陈一得参加编纂《新纂云南通志》,负责天文、气象编修,绘制《云南所见恒星图》、《风向图》、《气象要素分布图》,编著《天文考》、《星象》、《授时》、《气象考》、《光象》、《旋风》、汽侯》、《物候》等篇章,以独特见解,力排谶纬、符瑞、迷信、附会诸说,别创新格。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受聘主编《盐津县志》,返乡工作半年,不辞辛劳,实测黎山顶等高度,向老农询问生产、民情,搜集资料,回昆后,经过整理编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秋完成志稿;完整地记录盐津的历史、沿革、舆地、政治、自然、人文等内容,史料翔实,数据准确。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六月,陈一得撰写了《云南降水量与水利问题》的论著,作为“云南科学研究社第十一届年会”论文,发表在昆明《教育与科学》(第二卷第六期)杂志上。这篇关于云南气象研究的重要论著,是陈一得在总结了清末至民国半个多世纪云南数十个县区气象观测与记录结果的基础上,较早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云南降水的来源、分布及降水与水利等云南气象中的规律性问题。
1949年12月云南和平解放。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陈一得欣然命笔,喜赋新诗:“旭日东升万木春。壶浆草食迎亲人,冰天冻解独夫殛,锦绣河山还亿民。”并把全部气象资料及测候所交给政府,测候所更名为太华山气象站。1952年云南丽江发生地震,他带队深入灾区考察,写出《云南地震考察报告》,论述云南地震发生的内因和外因,倡导建设地震观测网。开展预测。预报及防震讨论。同时,还到东川(今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矿山等建设工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的鲁殿灵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云南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省博物馆馆长,全国科协委员会理事、省自然科学联合会分会主任,省气象学会理事长,省天文学会理事长,政协云南第一届委员,政协昆明第二届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委员会省分会副主席等职。
1958年9月,陈一得赴北京参加全国首次科普积极分于大会,返昆后草拟传达会议的报告时,即觉身体不适,便血症发作,经医生急救无效,于1958年10月17日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陈一得在气象领域、天文领域、地震领域、地方志领域、科普教育等领域均有贡献。其主要遗作有:气象类《昭通等八县图说》、《云南气象》、《云南气象要素之分布》、《云南的云》、《云南气流的运行》、《云南雨量之分布》、《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天气奇遇》、《民国二十年水灾与天气》、《新纂云南通志•天文气象编》、《大理的风》、《昭通等八县图说》、《近30年昆明气象观测记录》(季、月报表)、《昆明水位之变迁》、《云南降水量与水利问题》,天文类《步天规及附表》、《昆明恒星国》、《云南恒星图》、《怎样知道流星要出现》、《标准时制特刊》、《天文、民众科学丛书》,地震类《云南地震之史的考察》、《地震民众科学丛书》、《道光十三年云南大地震之研究》、《滇西地震带》,地方志《盐津县志》、《盐律县乡土志》、《续云南通志长编》、《高峣志》等。地理类《唐代云南通中原的道路——石门豆沙关》、《旅行江浙直鄂日记》、《云南史地丛书》、《国防南顾图》,其它《航空气象学》教材。
陈一得并作《公历月日歌》和《公历节令歌》,两歌朗朗上口、方便记忆,很快就在学校和民间流传开来,促进了公历的推广应用。
《公历月日歌》:
公历每月大和小,一举拳头便知晓。骨头凸的是月大,凹下的月便是小。
从一月起到七月,拳到尾时又回转。上半年来单月大,下半年来双月大。
大月每月三十一,小月每月三十天。唯有二月二十八,一到四年闰一天。
大家要把公历用,大同世界真是好。
《公历节令歌》:
公历好处是在多,二十四节定分明。每月都有两节令,日期一定不会差。
上半年中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立春是从二月起,一月大寒节就完。
春雨惊春清谷雨,夏满芒夏小大署。秋署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令名称顺记好,年年岁岁不会差。
陈一得在自己搜集调查多年,在同事朋友及学校等机构的协助下,在全省范围内征集与气象有关的谚语,根据搜集资料“字句皆照原录,不加修饰,以存本真,音义注明,亦循原稿,略加解释,每条附记流行县区,及调查者姓名”,共整理出300条。参照此前中山大学《中国气象谚语》的体例,分为七类:一、风雨类;二、云雾类;三、光象类;四、时节类;五、物候类;六、农事类;七、不分类。最初发表于《教育与科学》1939年第5期,后辑入《续云南通志长编》(具体略)。
陈一得像
陈一得塑像
“一得测候所”成员合影,照片拍摄于1934年,图中左起为陈一得、妻子刘德芳、弟陈仲仁、义子陈永义
旧时的昆明太华山“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
民国云南省政府龙云主席签发的昆明气象测候所土地文书的复印件,原件现收藏于云南省档案馆
照片拍摄于1938年到1946年——陈一得所长与西南联大学生合影(后排中立陈一得)
1934年中央大学地理系考察团到“一得测候所”考察称:“科学化之家庭,硬干苦干的机关”(中立陈一得)
昆明太华山国家基准气候站(云南气象博物馆、昆明市气象局太华山气象站)
昆明市西山区太华山美人峰——云南气象博物馆(昆明市气象局太华山气象站、昆明太华山国家基准气候站)
云南气象博物馆前——陈一得塑像
云南气象博物馆内陈一得展物
云南气象博物馆内展物——仪器类
陈一得去逝后先安葬于昆明百花山,后经征陈一得后人同意,于1990年将陈一得与其夫人墓迁至现址合葬
云南气象博物馆前为陈一得夫妇合葬墓
云南气象博物馆一得科普广场上珍藏的观看天象星座的“步天规”
“云南第一个天文点”——位于云南大学翠湖校区钟楼旁的一条林荫小道边上(云南大学文津楼前)
“云南第一个天文点”——时任云大校长何瑶所题:“云南大学天文点”
昆明市西山区敬德巷近日楼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拓建东风路被拆除2002年从原址南移九百米东在西寺塔之间重建
此石标树立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城盐井镇洞天街50号农户院内。正面为陈一得所题“石门古道 关通南诏”字
陈一得制作”“步天规”和底图
《昭通等八县图说》陈一得著
陈一得著作选
《气象先驱——陈一得》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耿金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陈一得——云南近代气象、天文、地震事业先驱》,刘金福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