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陕西省辖地级市,是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自古有着“八水绕长安”之美誉,西安是世界历史名城, 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西安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中国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
嬴政为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因父亲在赵国做人质,故生于赵都邯郸,秦庄襄王成为秦国太子后,嬴政被放回秦国,前247年,嬴政继承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叛乱,并铲除权臣吕不韦,开始亲政,起用李斯、尉缭等客卿。自前230年起,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
前221年,嬴政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被称为“始皇帝”。政治上,嬴政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社会文化上,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各地的道路,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军事上,北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修筑万里长城;南征百越,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前210年,嬴政驾崩于沙丘平台,享年五十岁,葬于骊山秦始皇陵。死后由胡亥继位,翌年就爆发了埋葬秦朝的秦末农民战争。
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同时,他推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妄图成仙、滥征徭役等行为也引发后世争议。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之子,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严禁诸侯王参政;不拘一格提拔有才之士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相权,依靠亲信、近臣宦官参与决策,形成中外朝制。又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经济上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文化上建立正规的察举制,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但他迷信神仙,热衷封禅和郊祀,巡游各地,挥霍无度,并多次卖官鬻爵,在位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繁。又重用宦官,酿成“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
征和四年(前89年)刘彻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两年后驾崩,传位幼子刘弗陵,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刘彻好文学,尤喜辞赋,代表作有《秋风辞》《悼李夫人赋》等。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3日—649年7月10日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世民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李密(582年—619年),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辽东,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北周名将李弼的曾孙。
李密好读书,尤喜兵法,与杨玄感友善,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兵败被捕,于押送途中逃脱,隐匿民间。大业十二年(616年)投瓦岗翟让军,联合附近各小股义军,破金堤关,于荥阳大海寺设伏,击杀隋将张须陀。颇受翟让信任,自统军,号蒲山公营。次年,克兴洛仓,散粮济贫,百姓纷纷来投。众至数十万,占领河南大部郡县。被翟让推为主,据洛口,称魏公,年号永平。发布檄文,声讨炀帝十大罪状。又攻占回洛、黎阳仓,围困洛阳,败隋将王世充,据守黎阳仓,起用降官降将,后设计杀翟让,部众离心,皇泰元年(618年)降东都越王杨侗,封魏国公,时宇文化及率众自江都北上,受命拒之,复与王世充决战,兵败入关降唐,封邢国公。
次年(619年),李密反唐出走被杀,时年三十七岁,传首长安。
苏武(前140年—前60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杰出的外交家。
苏武在汉武帝时凭借父荫担任郎官,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当时,副使张胜卷入匈奴内乱中,苏武受到牵连,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誓死不从,引佩刀自刺负伤。后被匈奴人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汉节牧羊,始终不屈。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汉与匈奴和亲,汉使者寻得苏武等人下落,这才使其获释归汉,拜典属国,禄中二千石。次年因卷入上官桀谋反案而被免官,元平元年(前74年),因参与拥立汉宣帝,受封关内侯,重新拜右曹典属国。神爵二年(前60年),苏武去世,享年八十余岁,甘露三年(前51年)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末。
苏武爱国忠贞的节操不仅使其名著当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汉书》赞其“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及其故事的广泛流传,使之在历代诗歌、戏曲、小说、美术、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中不断被歌咏、演绎。“苏武牧羊”亦成为坚贞不屈的象征。
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字师古。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后迁至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名儒颜之推之孙,仪同三司颜思鲁之子,故又被称为“小颜”。唐朝大臣、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训诂学家。
颜师古出身儒学世家,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隋文帝仁寿年间,任安养县(今湖北襄樊)尉,后坐事免职居长安,十年不得官,家贫,以教授为业。唐初,颜师古拜为敦煌公府文学,后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诏令一概出自其手。太宗即位后,颜师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贞观七年(633年)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订古书的工作。贞观十一年(637年)颜师古奉诏与博士撰修“五礼”。后又奉太子承乾之命注《汉书》,贞观十五年(641年)书成,以文学入选崇贤、弘文两馆学士。贞观十九年(645年)颜师古随太宗征辽东,途中病故,终年65岁。
颜师古著有《汉书注》《匡谬正俗》《安兴贵家传》《大业拾遗》等,仅《汉书注》《匡谬正俗》和《急就章注》今存,其它皆亡佚,唐太宗李世民评价其曰:“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但事亲居官,未为清论所许”。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时期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杜如晦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武德元年(618年)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迁陕州总管府长史。经房玄龄推荐,李世民奉请调杜如晦为秦王府僚属,后又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杜如晦为从事郎中。武德九年(626年)潜入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太子左庶子。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拜杜如晦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贞观三年(629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同年,患病解职。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逝,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为成。
杜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朝初建,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每在太宗前议事,玄龄说:“非如晦不能决。”如晦亦能尊重玄龄之策。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其与房玄龄共称“房谋杜断”。
阎立本(601年—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省临潼)人,唐朝时期政治家、宰相、画家。
阎立本出身贵族,继承家学,擅长绘画、工艺、建筑,且有政治才干。隋炀帝(605年-617年)时,官至朝请大夫、将作少监。唐高祖武德(618年-626年)年间,在秦王府任库直,太宗贞观(627年-649年)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其兄阎立德去世,阎立本继任阎立德为将作大匠,同年,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阎立本擢升为右相,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咸亨四年(673年),阎立本卒,享年七十三岁。
阎立本的画作涉及道释、人物、山水、动物等,而以人物肖像画著称。作有《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等,此外还有《外国图》《永徽朝臣图》《昭陵列像图》《历代帝王图》等。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并加以发展。其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远超过南北朝和隋代的水平,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殷峤(?—622年),字开山,雍州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人,祖籍陈郡长平(今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唐朝开国功臣、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出身陈郡殷氏,少有学行,工于尺牍。初仕隋朝,起家太谷县长,政绩卓著。太原起兵后,补任大将军掾,从平西河。迁为渭北道元帅(李世民)长史,联合刘弘基屯兵于故城,大破京兆太守卫文升,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跟随秦王李世民攻打薛举,兵败除名。从平薛仁杲,恢复官爵。从平王世充和窦建德,封为郧国公。武德五年(622年),参与讨伐刘黑闼,死于途中,追赠司空,谥号为节,配飨唐高祖庙庭。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颜师古五世从孙 。
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被后世誉为“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王进玉评)。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诗人、官员。
韦应物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韦应物很早就步入仕途,十五岁起就担任三卫郎为唐明皇效力。其性格仁义侠气,狂放潇洒。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流落蜀地,韦应物流落失职,开始用心地读书,后来进士及第,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的官职。贞元七年,罢官,后在苏州的诸佛寺闲居,直到终年。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其所作五、七绝清韵秀朗,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此外,韦应物偶亦作小词。今传有其所作十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十卷本《韦苏州集》。所作散文仅存一篇。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文学家,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年间,考中进士,起家校书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外放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舍,世称杜樊川,大中六年,去世,时年五十。
杜牧性情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好读兵书,注解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叛乱,上书宰相李德裕,讨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诗集注》、《樊川文集》。
鱼玄机(约844年—868年),字幼微,一字蕙兰,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中国晚唐诗人。
咸通年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
鱼玄机生平不见正史。尽管鱼玄机名传千古,但因其非官宦显要,正史官文终不能留下片纸只字,其生平传记资料散见于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等书。另外《太平广记》《南部新书》《直斋书录解题》和《全唐诗》等书中还存留有相关的断章短句。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志对鱼玄机之记载资料均甚少,故于其之研究多在其诗。其作品有《鱼玄机集》一卷,诗作现存有五十首之多,《全唐诗》有收录。
薛涛(768年—832年),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歌妓、清客, 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
薛涛幼时随父薛郧仕宦入蜀,遂寓蜀中,贞元初期,韦皋镇蜀,召薛涛入乐籍。贞元五年(789年)坐事罚往松州,献《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获归而脱乐籍,居浣花溪。后与历任西川节度使韦皋、高崇文、武元衡至李德裕等,均有唱酬。武元衡(一说韦皋)拟奏其为校书郎,格与旧例未果,然薛涛一时以“女校书”而名动远近。晚年移居碧鸡坊,建吟诗楼,悠闲吟咏,好作女道士装束,与昔日形象判然。于大和六年(832年)逝世。
薛涛辩慧工诗,许多诗作托物言志,表达了其追求清俊高洁的情感特征,薛涛因嫌常用的纸张尺幅太大,指点工匠造出了便于携带和交流且带有个人特色的“薛涛笺”,这一发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著有《锦江集》。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张载生于官僚家庭,少年时就喜欢读书。除了儒家经典,还大量阅读了佛教和道教的书。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后迁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在弟张戬上书批评王安石而被贬官之后,辞职归乡。随后创建了横渠书院,边授徒边著书,渐渐创立了代表自己思想体系的“关学”学派。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
张载在《太和》《拾遗·性理拾遗》《乾称》等篇章论及鬼事,以为鬼神之类为阴阳“二气之良能也”,反对独立于肉体之外的鬼的存在,对鬼“不可见其形”和“以无形而移变有形之物”提出怀疑,他的这种气一元论和无神论,在历史上具重要地位。还首次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概念,认为天地之性源于太虚,“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但“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这对宋代人性论有重大影响,张载还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
明人绘《明工部尚书太子太保谥恭定冯少墟先生小像》
冯从吾(1557年—1627年),字仲好,号少墟, 学者称“少墟先生”,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明朝学者、理学家、教育家。
冯从吾幼承庭训,师从督学关中的许孚远,习关洛宗旨,颇受器重。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观政礼部,改任御史,官至工部尚书。为政严峻,敢于直面当朝时弊,不阿“魏党”。因直谏明神宗惹怒皇帝,遭群小恶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削籍归里。家居26年,杜门谢客,潜心著述。晚年同江南大学者邹元标于京师共建首善书院,继续倡明理学,发明人性本善、圣人可为之旨。天启七年(1627年)去世。
冯从吾是明代关学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融合的集大成者,并是东林党在西北的领袖。冯从吾早年笃信程朱理学,后转向王守仁心学,力图和会朱王之学,互救其失。以“良知”为核心,将心、性、理统为一体,阐发王阳明“至善是心之本”的思想。认为善即理也,即道也,即中心。其主张“性善”论,将善心、善性和良知合而为一,始终坚持以“性善”为头脑,以“尽性”为工夫,既纠正朱学的“支离”,又反对王学“丢过理学说心说知”,力避王学融合儒佛的“四无”之弊端。其著作《冯少墟集》包括:《关学编》《疑思录》《辨学录》《善利图说》等。
李颙(1627年—1705年),字中孚,号二曲,又号土室病夫,陕西盩厔(今周至)人。清初著名学者、哲学家。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鸿儒。
李颙出身贫寒,家计艰难,靠打柴换米勉强度日。因无钱进私塾读书,便立志刻苦自学,终日手不释卷。其父亲在襄阳作战中阵亡,康熙九年(1670年)徒步去襄城寻找父亲遗骨。康熙十二年(1673年)陕西总督鄂善三次才聘得他到关中书院讲学,又以“隐逸”推荐他做官。朝廷专门派遣官员到陕催他进京,他坚辞不出。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迁居富平,和李因笃相交往。康熙十七年(1678年)礼部再次举荐他作官,康熙帝派使登门相请,他却以绝食和自刺相对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皇帝西巡到陕西,传旨召见李颙。因有病卧床,不愿去见康熙帝,只是派他的儿子李慎言带上他的著作去见康熙帝。康熙深知李颙在文人士林中德高望重,不好勉强。为笼络天下士大夫之心,康熙亲书“志操高洁”四字及诗作一幅赠给李颙。康熙四十四(1705年)年李颙病逝于家,时年78岁。
李颙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反身自省”。其主张“经世致用”的治学观,对促进社会生产领域各门学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他的“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观点,是超过宋明学者的新论点。李颙还强调实施礼乐兵刑、农垦水利等适用生产的学问,特别重视农业和水利。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民生之命脉。他的学说由门生王心敬札记,整理成《四书反身录》和《二曲集》传世。
西安市人文地图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欢迎网友们补充、建言献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