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老家在哪里?村名咋来的?有多少姓氏?出过多少名人?有啥传说故事?一切尽在《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胡状镇谷马羡村
【地理位置】
谷马羡村,位于濮阳县城东南15公里,距胡状镇政府驻地正西4公里。东邻董楼村,南与八公桥镇主布村接壤,西与胡马羡村毗邻,北与史马羡村隔路相望。
【村名来历】
谷马羡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朝年间移民大迁徙时,这里已形成了较大的村落。这之前村名无可考证。但是,可以证明村东“老石爷庙”是谷马羡村民修建的。据县文化馆有关资料记载,石爷的传说为唐宋时期故事,这就说明“老石爷庙”早于明代移民。
明洪武初年,谷、郭、董、胡、张、史、顾等姓氏迁居到此,为了壮大家族实力,就利用跑马圈地来取得土地,所以取村名为马圈村。当时,马圈村人才济济,百业兴旺,谷姓在朝官拜宰相,遂更村名为马羡村。明末以后谷姓逐渐衰退,各姓矛盾日益尖锐,各姓逐渐向村周边移居,便形成了胡家马羡村、董家马羡村、史家马羡村、张家马羡村,谷姓仍居原地,则称谷家马羡村。新中国成立后,则将“家”字去掉,即谷马羡村。该村村名来历还有一说,《濮阳县地名资料图册》说,该村原名谷庄,清康熙年间,谷庄属胡马羡管辖,故改名谷家马羡,简称今名,
【民族人口】
谷马羡村,自谷氏始迁至今,与韩、李、胡、田共五姓在此定居,均为汉族,其中谷姓为望族,占全村总人口的45%。全村4个村民小组,205户836人,耕地918亩。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全县分为十个区,谷马羡村归六区管辖。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至1937年)到新中国成立,归六区管辖;1950年至1957年初级社时,六区撤销,谷马羡归金星农庄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归胡状人民公社管辖;1965—1969年,四个马羡合并为四新大队;1983年恢复乡镇建制,称胡状乡谷马羡村民委员会;2013年胡状撤乡建镇,改称胡状镇谷马羡村民委员会至今。
【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谷马羡村水利条件较差,粮食产量低,群众温饱问题难以解决。70年代以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机井兴修水利,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2012年被镇政府评为工作先进村,2015年被镇政府评为平安创建工作先进村。
【教育文化卫生】
20世纪40年代,谷同相创办“私塾学堂”;60年代初,国家下派一位老师陈增文,招了一个班,1964年正式成立谷马羡村小学;1970年以后,学校逐步完善,拥有6名老师,设1-5年级,学生达170多名。恢复高考以来,谷马羡村共有博士生2人,硕士研究生10人,本科生23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艺术“打地摊”
谷马羡村的戏曲文化可上溯至20世纪30年代,能吹会拉的谷木坤、韩秀玉、谷令顺、谷富贵等村民,利用农闲时节自发组织起来,在大街上搬些桌凳,围坐成一圈,吹拉弹唱,鼓乐齐鸣,自娱自乐,在乡下农村俗称“打地摊”,或称“板凳玩意儿”。到了50年代,在老艺人谷令顺操持下,特邀五星乡后坡村艺人董学竹和习城乡鱼台村张富起两人前来指导排戏、传戏,演唱二夹弦、豫剧等多种剧目。天长日久,谷马羡村的二夹弦戏也发展成专业剧团,并小有名气。当时舞台设施、锣鼓灯光、戏装行头、头盔道具一应俱全。谷马羡二夹弦剧团经常受邀外出演出,演员们怀揣绝活儿,奔走于范县小濮州、内黄杨村和濮阳县五星乡、清河头乡、梨园乡、鲁河镇、文留镇、八公桥镇等地,赢得广大观众一片叫好。在乡村戏曲比赛中荣获锦旗一面,并在濮阳县、乡广播台(站)录制播放,广大戏迷朋友十分喜爱,受到濮阳县委宣传部的表扬。
【土特产】
谷氏手工绿豆粉皮
谷氏粉皮,是谷马羡村的特产,这一传统手艺已代代相传几百年,十几代人。经多年的反复探索试验,不断改良制作工艺,成了著名的土特产。制作的细浆、细渣可以食用,而粗渣、清浆等副产品可养猪。
粉皮质地好,吃起来润滑可口,不论热炒、凉拌,都非常方便,并且易存放。在大小饭店、宾馆,受到不同阶层人群的好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享誉海内外,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选择。
粉皮制作工艺流程及粉皮菜肴:
一、所需用具
1、水石磨(和汉石磨大同小异)
2、大瓦缸一个,二号瓦缸一个。
3、大号箩(粗箩)放在大号缸上边,2号箩(细箩)捺子。
4、大瓮一个(泡绿豆用)。
5、铜旋子一对。
6、高粱秸帘子20-30块。
7、其他:小木勺、大小盆、水桶等。
二、粉皮的制作工艺
1、泡豆,将干净绿豆用开水浸泡,水位漫绿豆为宜,2-4小时加水,泡至绿豆皮用手搓碎即可磨浆。
2、磨浆:随着磨上边水盆的水滴下,豆浆即流在磨下边的锅里。
3、过箩:木架上面放有篦子,把大箩放在大缸上边,然后把浆的三分之一倒在大箩里,加水,用捺子搅匀,开始过滤,淀粉粗渣分离,沉淀一夜,把清浆清除,再过二箩,剩余淀粉再加水搅匀,再用细箩放到二号缸里,沉淀后即可制作粉皮。
4、粉皮制作:这个过程需要人手多,而且关键在旋粉皮的技术。先将淀粉加水,变成稀糊状,稀稠凭经验,用小木勺放在旋里,然后在开了水的大口锅里用力均匀旋转,1-2分钟取锅放在凉水里,用手揭下来,贴在帘子上,晒多半干,再用帘子一层一层备干。用重物把帘子压实,晾干即可。
三、粉皮的几道名菜:
凉拌粉皮
鸡蛋大蒜焖粉皮
炒粉皮
麻辣粉皮
鸡蛋粉皮壮馍
粉皮蒜辣酥肉汤
肉丝带底
大刀粉皮等
以上以粉皮为主料的菜肴中,在豫菜系列中均可查阅到。
【古今名人】
韩庆祥,1929年生,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濮阳县工商局副局长,濮阳县人大代表。
韩庆林,1930年生,中共党员。在部队立三等功三次。
谷明礼,1936年生,中共党员,1955年入伍,参加抗美援朝立三等功,获嘉奖;1960年转业大庆油田,参加大庆油田大会战,获“标兵5号”红旗手,任车间党支部书记;1970年后在江汉油田、辽河油田工作,任运输副处长。
谷锦河,1947年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曾任庆祖镇任副镇长,市供水征迁科科长,濮阳市净水剂厂厂长、党支部书记。
韩相林,1955年生,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安阳农校农学系,曾任市农科所小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国家小麦技术产业体系成员,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1994年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濮阳市优秀青年;1996年被评为“濮阳市十大杰出青年、职业道德教育十佳标兵、濮阳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动人;1998年被濮阳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006年获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被濮阳市委、市政府授予濮阳市第七批优秀专业人才等称号,濮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培育出濮3665、豫麦24号、濮麦9175、濮优87542、濮麦9号、濮麦10号等一批优良小麦新品种,其中豫麦24号于199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濮麦10号于2006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先后完成攻关项目十余项。获科技成果奖7项,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3部。
韩淑芬,1963年生,女,中共党员。任市二高副校长、党组书记。获河南省学科技术带头人、市优秀工作者、市优秀教师、市名师、市优秀党员、市五一劳动奖章、市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
谷世铭,1966年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被兰州军区评为“优秀老山战士”。现任濮阳市科技局科技中心工程师。
谷世航,1981年生,中共党员,200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现任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施工板块施工管理队处常规岛土建总管,工程师。
【历史事件】
1962年秋,当时人民公社化,实行大伙食堂,谷马羡有两个生产队。一天早饭后,一队大部分社员发生上吐下泻症状,生命危在旦夕,大队干部立即上报胡状人民公社。约有半个多小时,从县城来了几辆汽车,30多名医护人员迅速奔赴各家进行救治。经过检查,是食物中毒,县领导立即决定将严重患者送往县医院治疗,轻者在家输液服药。由于救助及时,无一人死亡,几天后中毒群众全部出院。社员们为了感谢县委,克服一切困难挽救了80多名农民弟兄的生命,给县委赠送锦旗,向医务人员发了感谢信。村民们都说,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村中故事】
老石爷庙的故事
石爷,俗称老石爷,是指弟兄三个石头老人。相传唐宋年间某年仲秋,一日五更时辰,三位白髯老翁路经此地,见一耕夫,问道:“天亮我们能走到南京吗?”农夫答曰:“天亮你们连地南头也走不出去”。语音未落,三翁已不见踪影。田地中央土丘之上,则红光闪射、熠熠发亮,三位老翁竟坐北朝南,端坐于土丘之上。农夫急忙跪拜,叩头祈祷神仙显灵、保佑平安。乡民闻之,群聚于此,举首仰望,则发现三位老翁变成了三位石人,其中,正中者年轻英俊,面带笑容,口含夜明珠,上首老翁表情坦然,自得其乐,而下首中年则表情肃然。乡民自发修庙,供奉祈求,为民增福消灾,起庙名为“老石爷庙”。此庙明清时期,盛极一时。
(老石爷庙)
赢了官司改了姓
古时,马羡村的郭姓家族与顾姓家族因土地纠纷产生矛盾,当时顾家人少,势单力薄;而郭氏仗着人多势众,且朝里有人,闹到官府打官司。此时,顾姓为了打赢官司,遂请求村里另一大户谷姓帮忙,替其伸冤说话。结果在谷氏家族的大力协助下,顾家打赢了官司。顾氏为了感谢谷氏家族的帮忙,遂将自己的姓氏改随谷姓。此后,郭姓举家外迁他乡,顾氏也南迁八公桥黄寨村。至今黄寨村谷姓就是原来谷马羡村顾姓的后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