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黄成义
文庙广场、三角牌坊、谷家大院、帅家大院,加上天雨东街、天雨南街,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地名,是安顺市规划局前不久完成的安顺历史街区规划中将来要建设的,这块涉及2.2公顷建筑面积、上千户居民的历史保护街区,让安顺人感到既亲切又新奇。
在不断发展的城市里,那些清代、民国、解放初期的老房子,印证着安顺的历史文化。历史老街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更是存留于城市和建筑间的一种生活常态。
邓克贤今年67岁,是安顺文化名人,其父是安顺过去的商界名流,几代人住了一辈子老街,现在在东街还有祖上传下来的老房子。
跨过和合桥,踏着青石板,沿着儒林路、炮台街曲曲折折地往小巷里走。沿街的一排商铺中有些老店面还是老样子,对邓克贤来说,原来在哪里有些什么店,他还清晰记得。新民酱油、京果铺子,这些老安顺的杂货铺已成现代商业发展中流逝的记忆,江西会馆、四川会馆已经不见了踪影。
邓克贤说,“要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还是以前的样子,那是不可能的,”他翻开《安顺日报》上公示的历史老街规划,规划中提到,要突出历史街区和文化的自然景观,还要突出原真性。他对这个原真性非常在意,他说,安顺的历史老街文化对百姓来说,是家家户户住的三合院、四合院。从商业文化的角度来讲,是过去那些湖南、福建、四川、江西的老会馆。如果能将旧的地方修复一些,那是最好,贯城河沿岸是安顺流动的文化,应该在上面做足文章,安顺文庙的明清仿古建筑太广场化,安顺的老街元素需要好好表达。
安顺历史老街,保留了帅家、吴家、谷家大院,是把建筑和文化一并完整地保存下来,让老安顺人没有丝毫的陌生感,这是非常好的设计理念。
在安顺儒林路,一些老安顺人都愿意走走老街铺青石板路,上面的光亮就像历史留下的痕迹。路边老房子的木制门板、雕花门楣显得古香古色,这里承载了许多安顺人心中的记忆。
在炮台街公园路,一些住了五、六十年的老住户听说要建设历史街区都十分激动,他们专门买来刊登老街改造规划的《安顺日报》,老住户们非常关心老街怎么改造?改造成什么样子?是不是要达到修旧如旧的要求?
这里的房子,大多已经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基础设施落后,每天早上,公厕门口都有很多人排起长队,老街改造势在必行。邓克贤说,希望这些用心良苦的规划设计,能让老居民找到街坊之间的温情感觉,成为这块历史保护街区的又一处人文景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