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唐传奇』是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组织编纂的福清历史名人与民间故事集,初衷是提供闽剧创作的素材,也冀其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立体式地体现福清的“文献名邦”和以闽剧为主的“中国民间文化(闽剧)艺术之乡”的称誉。
王月勇怯敌失主将
王月勇怯敌失主将
诗云:
怯敌不战生犹死,抗倭英雄死犹生。
丧父悲痛重振作,荣辱自有后人评。
林廷兴见童部不敌,即与王月勇商议前往救援,怎奈月勇见贼众势焰,不敢应诺。两人争执不下,廷兴一怒,招呼民军从石室山冲下,想接应童乾震,而另一队倭兵突然从右侧拦腰截住,双方激烈地展开厮杀。这时童部余下的 25 名骑兵抱着为主将报仇的必死决心,冲入敌阵,与被围困的林廷兴民军里应外合,杀得鬼哭神慌。倭寇料想不到仅余的两百名民军会如此顽强抵抗,阵势开始混乱。一红衣敌将见势不妙,准备鸣锣收兵,忽地从他背后逼来两名骑将,一声“杀!”两条长枪同时刺进他的腰部,随后又赶来数名骑兵, 杀死十多名倭兵,众贼溃不成军。
再说陈学书奉命与童乾震之子养锐一起封锁龙江沿岸船只,列阵等待截杀溃逃的倭寇。直至午时,只听得两里外的石室山方向喊杀连天,却不见有溃败的倭兵败退下来,童养锐一直担心父亲的安危,要求只身前往探看。陈学书也觉得必须探明军情,于是派两名健壮民军与养锐一同前去,以备及时联络。当养锐赶至石室山与童部军官杨一茂见面时,才知道父亲已经阵亡,一时五内俱焚,悔恨自己不该离开主力,致父亲没有突围出来,感到无颜活在世上,忽地拔出佩刀要自刎。杨一茂在旁一把拦住他,悲痛地说:“国恨家仇未报就这样轻生,有何面目见令尊地下英灵!”养锐见说得有理, 带着悲愤心情,跃上战马,单骑舞刀,冲杀而去。杨一茂招呼其他骑兵跟上童养锐,追杀溃散的倭寇。
陈学书听罢两名民军的禀报后,热血汹涌。他感到援军不至, 势必逆转,扼守江边已无必要,决计率领所有民军拼一死战。当他刚集好队伍时,突然迎面杀来倭寇大队人马。他连砍倒两名倭兵, 正欲招呼其他民军一起杀出时,十多名敌人围住了他。他招架不住, 被砍重伤倒地,民军救援不及,这位抗倭英雄,牺牲在一滩血泊之中。林廷兴和童乾震余部杨一茂赶来杀退敌人后,已疲惫不堪,无力追杀, 只好掉转马头,在战场上寻找童乾震和陈学书的遗体。
泉州将士流芳百世
长乐民军义贯千秋
正当双方杀得难分难解时,从塔山南向又有一支抗倭部队杀过来。倭寇以为是官军的援兵,一时惊慌逃散。
原来,海口难民虽然已脱离虎口,但却无处栖身,他们只好分头到乡下寻找各自的亲戚去投靠,其中有一部分人逃到长乐江田一带避难。他们向当地人民哭诉遭受倭难的惨状。长乐松下至江田一带这几年也屡遭倭寇杀掠,患难的人民心连着心,为了歼灭共同的仇敌,长乐的民众提出“支援福清就是保卫长乐”的口号,不几天, 就有近千名青壮年农民自愿参战。他们随带锄头、铁耙和长矛,自备干粮,参加抗倭队伍。当他们赶到海口时,眼看海口已成废墟, 到处横躺着血肉模糊的尸体。民军怒不可遏,一声怒喊,杀向战场, 其势如排山倒海,锐不可当。倭寇一时辨不清有多少人马,是何部队。惊疑之间,早被民军杀伤许多,其余倭兵纷纷败逃。但因民军未经训练,匆促上阵,虽然杀得勇猛,却阵势零乱,被倭寇看出破绽, 倭酋督阵收集散军,马上反扑过来。他们点放从官军手中夺来的火铳, 杀伤冲在前面的几名民军后,趁着浓烟,猛冲猛杀,民军终于被杀散, 死伤了 100 多人。
长乐援军虽然没能把倭寇杀退,但他们的到来,却震慑了敌胆。倭寇看到海口地区接二连三地出现抗击部队,不敢久留。因此,杀散长乐民军后,马上带着抢掠的财物,下船由水路撤退。
再说童养锐和杨一茂在寻找童乾震遗体时,见到王月勇伏在一具尸体上泣不成声。原来王月勇因自己在紧要关头怯敌,感到羞愧, 当他准备再去参战时,忽见战场上一具尸体,所穿战袍与童乾震相似,走近一看,正是童的遗体,他羞恨交加,痛哭不已。童养锐见状, 翻身下马,抚尸痛哭。杨一茂怕倭寇卷土重来,因此在一旁劝说, 要马上撤走乾震遗体,向县城退去。沿途至县城都有百姓焚香路祭, 有的民众竟跪着哭迎。
第二天,城内百姓公推几名代表,与童养锐一起,护送童乾震的灵柩到泉州安葬。临行时,王月勇紧握童养锐的手,哽咽地说:“我愧对令尊,无颜回泉州,决心留在福清杀敌,誓为童大人报仇。” 说罢朝童乾震的灵柩拜了拜,擦干泪水,掉头向县东而去。众县民 见他如此,都有不祥之感,为他担心。一位年长老者微微点了点头, 说:“真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如果所有官兵都像童大人和王壮士这样,何愁倭寇不灭!”
有诗赞之,诗云:
感同身受众仇深,长乐义军实可钦。
留在福清抗倭寇,壮怀激烈励人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