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班唐朝人不是普通人,均是唐朝的达官贵人。有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有的是朝廷尚书;最小的也是侍郎级别的官员和文人大伽。他们厌倦官场,远离是非,告别朝廷,离开长安,不远万里来到荆湘之地,潜隐平江。有的是一人前往;有的是结伴而至;有的是寻友前来。先后有十多位不期而至,聚归平江,平江俨然成了唐朝官员的后花园,浓墨重彩挥写了平江的历史,奠定了平江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文脉的渊源。
一、田游岩潜隐平江灶门洞
第一个到平江的唐朝人是田游岩,口说无凭,史志有载。《岳州风土记》:“连云山,下有石室,广数丈,唐田游岩隐此,是曰田公岩”。俗称“田岩”,地名流传至今。《一统志》《湖南通志》《平江同治县志》对于田游岩的“田公岩”均有记载。
田游岩何许人也?《新唐书•卷219•列传121隐逸》记载:田游岩补太学生,罢归,入太白山。自蜀历荆、楚,爱夷陵青溪,止庐其侧。长史李安期表其才,召赴京师,行及汝,辞疾入箕山,居许由祠旁,自号“由东陵”,频召不出⋯⋯唐高宗(李治)亲至其门,游岩野服出拜,仪止谨扑,帝令左扶止,问候“先生比佳否”?田答曰:“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帝又曰:“朕得君,何异汉获四皓乎?”帝悦,拜崇文馆学士。帝营奉天宫,游岩宅直宫左,诏不听毁。天子自书榜其门,曰“隐士田游岩宅”。进太子洗马。裴炎死,放还山。蚕衣耕食,不交当世,惟与韩法昭、宋之问为方外友云。
高宗把他比作汉朝四皓,对田游岩器重可见一斑。
从《列传》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田游岩不但有才华,还很有骨气。“诏不听毁”可见其居庙堂之高不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不在乎别人的毁誉。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列传》:“裴炎死,坐素厚善,放还山。”裴炎系当朝宰相,劝武则天还政于皇帝李旦,公元684年被杀于洛阳都亭驿,抄没其家产,毫无积蓄。(至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才为裴炎平反。田游岩与裴炎交情深厚,裴炎死,游岩打坐吃素予以怀念,对宫廷官场再无留恋之心,遂放还山。
田游岩京兆三原人(现陕西咸阳三原县)是一个很具才华又不事仕途之人。永徽时(公元653 年)补太学生。他既不参加科举,也不属于拔贡之类,太学生的名号还是朝廷补给他的,想挽留他在朝廷为官,而他却炒了朝廷的鱿鱼,罢归。曾游经四川,历荊楚,隐箕山,宅嵩山。公元685 年再度从朝廷出走,放还山。到哪里去呢?他别无选择,独爱南方夷岭青溪,来到了罗霄山脉的北端连云山。
田游岩亦官亦民,高人潜隐,蚕衣耕食,独享一山青云,曰“连云”;独饮一江溪水,曰“纯水”;独劈石室曰“田岩”。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在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灶门洞田岩潜隐至终。在晨曦暮蔼之中,我们依稀隐约看到1300 多年前的田老先生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耕雲种月,其人值得我们敬重,其品值得我们景仰,田岩值得我们拥有。(详见平江六味斋“唐朝高人落户平江”)
二、六相隐平江
说六相隐平江,其实当过丞相的只有陈希烈一人而统称“六相”。徐安贞、刘光谦、白士琪、陈希烈四人先来平江,时间在公元758 年左右,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详见笔者“六相隐平江”一文)
陈希烈宋州人,开元19年(公元731年)升任工部侍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担任集贤院知院(院长)集贤院是唐朝政学合一,高级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是皇上的智囊团。天宝五年陈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兼兵部尚书,封许国公,前后为相八年。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范阳,乱天下,唐玄宗自顾逃命入蜀,陈希烈被杨国忠罢相闲居在家没来得及逃走,和千百朝官一起,被挟持做了伪官,与张埠、达奚珣为伪相。唐肃宗平乱即位,将达奚珣等十八人处斩,陈希烈等七人赐自尽。
陈希烈在家喝了皇上赐的毒酒,仰脖、惊悚,绝望地等待毒发身亡,监刑官早已走了,半个时辰过去毒未发,人未亡。陈突然彻悟,仰天长啸,涕泪横流,朝皇宫方向跪拜,告别家人,快马离开了京城。换名常甫,潜隐南逃。肃宗念及陈曾为玄宗宠臣,又是皇子们的恩师,对其网开一面,潜迹江湖,何尝不是开一只眼闭一只眼,放其一条生路,陈希烈成功逃出京城,相约集贤院朋友,刘光谦,白士琪一道前往浙江龙丘徐安贞老家而去。
陈希烈与徐安贞都是朝廷命官,又同是集贤院同仁,坊间传言陈、徐两家还是姻亲(陈希烈的女儿嫁给了徐的儿子)。徐安贞开元十三年(725年)入选中书舍人,集贤学士。开元二十二年入迁中书侍郎,侍奉皇帝左右。为躲避李林甫迫害,徐安贞隐姓埋名,借着耳聋,闭口成哑,逃往湖南,避衡山寺,装聋作哑,历数年寺僧不识。有一回安贞路过,寺主持正在写字,不小心踩了已写好的对联,被众僧痛打,安贞用木棍在地上将对联重写了一遍,主持众僧大惊,此聋哑人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于是就请安贞书写了对联贴在廟大门。后遇北海太守李邕(唐朝大书法家)路过衡山,问此联谁人所书?答曰“一聋哑人”,李邕要见此人,一眼便认出是徐安贞,其字其人均十分熟悉,告之徐,朝廷对他的议论早已平息,已经为他平反了。徐与李言欢北归返回长安,玄宗念旧,亲自到安贞家看望,并封他为东海县子。安贞已萌生退隐山林之意,玄宗答允,准他改仕归家回到故乡龙丘。
陈希烈三人相邀徐安贞经江西修水来到了黄龙山,经超慧禅师指引平江山水胜状,慕名而至。他们四人游览平江山水,定居在大洲乡的昌江边,如今地名叫“四隐堂”,流传至今。坊间传闻原本建宅于思村的白寺村,四人合建一起,白士琪年龄最小,由白主持基建。但第一窑砖瓦烧出后,每口砖上都有一个“白”字,从而终止了合建的规划。越明年,陸善经、李安甫(当年宰相李林甫嫡弟,虑坐其兄林甫,改姓孟安甫)两人寻友而至,才形成了六相隐平江,分居平江四乡。徐安贞居板坑(瑚珮龙板村),三墩建回台寺;刘光谦居上台,长庆建长安寺;陈希烈居就台,长寿九岭建惠果寺;白士琪居思村,白水建有白水寺;陸善经居瓮江,河东建有芭蕉寺;李安甫居西乡岑川,九峰建有九峰寺。六人中有五人坟塔均在,只有陸善经的坟墓在巴蕉村尚未找到。
徐安贞为徐氏迁平始祖,瓜瓞绵绵,裔孙十万余众,散布在平江、浏阳、通城等地。刘光谦也是刘氏平江始祖之一。陈希烈之第五代孙寻祖迁平,亦为平江陈氏一脉。李安甫裔孙盛众,分散在平江、岳阳和湖北省境,人口超十万之众。白士琪与陸善经后裔尚未了解,抑或后人外迁。
三 、天岳山真人艾君
《方舆胜览》载:“天岳山昔有真人艾君居之。石崖壁立,飞鸟莫息,壁有篆文”。
钦定《四库全书》卷十四也如是说:“岳阳天岳山真人艾君居之,石崖有篆文。”还有《读史方舆纪要》、平江《同治县志》、宋邑人黄诰《葆真观记》对真人艾君都有记载。
据江西喻东埠溪艾氏族谱记载:“艾君真人生于大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5年)甲子正月初七寅时,名曰君,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聘而不就,勅曰“天岳先生”。自镌篆文以纪先世之传,死于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戊子五月初五午时,乃沐浴去垢,整肃衣冠而终,寿年115岁,生子14,出仕12人。后裔散居四方,如水分流,若星分野,瓜瓞蔓延。”
由此可见六相隐平江后第五年公元763年,艾君就来到了天岳幕阜山。艾君篆文(详见平江六味斋“天岳之艾仙”)自述:“代宗年间(公元762年一779年)虽徵诏累下,吾无德以当之,休休中漫题此语,遗我后人,一助云耳,时唐开成三年戊午麦秋月,榖旦。君山真人篆文。”
艾君与田游岩如出一辙,不愿出仕,素喜山水。征诏累下,频诏不就,才傲江湖,在平江与山水为伍,与天地同频,与自然同乐,生子十四,儿子读书致仕,十二人为官,自己寿享茶年。其人让人折服,其寿让人叹服,其后人如此众多让人佩服。
四、李白寻友而至
李白是否到过平江,有诗为证。
《炼丹井》李白
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
庭前废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
有人说这首诗是李白在葛洪老家江苏句容所写,殊不知这首诗既有地理坐标,又有生物坐标,除了炼丹井之外,还有云峰,无山岂能称峰。不见长松见短松更是地理生物坐标,天岳幕阜山的黄山松便是短松的见证。黄山松生长在海拔600 米以上的山区,较马尾松其叶更为粗短,李白正是亲临幕阜山,见山见云见短松,才留下了李白问道平江的千年绝句。
李白是否死在平江,有诗为证。
《题杜工部坟》韩愈
捉月走入千丈波,忠谏便沉汨罗底。
固知天意有所存,三贤所归同一水。
这是出自韩愈《全唐诗外编》第四卷续遗卷七。三贤是指屈原、李白、杜甫。韩愈(公元768 一824 ),字退之,河南孟县人,曾任吏部尚书,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李白死后六年出生,考察杜甫与李白的归魂之地。 除了韩愈之外还有唐代著名诗人齐己也如是说。
齐己(公元863一937 )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著名诗僧。《吊杜工部坟》:
鹏翅蹋于斯,明君知不知,
域中诗价大,荒外土坟卑。
瘴雨无时滴,蛮风有穴吹,
唯应李太白,魂魄往来疲。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他也持这一观点,其《忆李白》曰:
当年宫殿赋昭阳,岂言人间过夜郎,
明月入江依旧好,青山埋骨至今香。
不寻饭颗山头伴,却趁汨罗江上狂。
定是骑鲸归汗漫,故来濯足戏沧浪。
李白为什么要来平江原因有三:
首先李白是寻友而来,李白流放夜郞大赦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公元758年来到了岳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楼观岳阳尽,川迴洞庭开”。“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在岳阳待了半年左右,而恰在此时,陈希烈、徐安贞、刘光谦和白士琪潜隐平江,同是天涯沦落人,李白当然是知道的,他们当时都是朝廷同门,同朝为官,天宝元年玄宗召李白进宫,供奉翰林,集贤院士,而当时陈希烈是集贤院知院(院长)徐安贞中书侍郎,与李白一样侍奉皇上左右,相识于朝廷。李白被赐金放还之时,还写诗相赠,《翰林言怀呈集贤学士》: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尚可。但此时的李白政治上求仕之心尚未泯灭,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大赦之后还跑到安徽李光弼那里请缨杀敌,被拒。此时才大梦初醒,取道庐山,寻友而至昌江县(平江)六相隐平江三年后李白寻友而来到了平江。
其次李白一生求仕求道,在求仕无望的情况下转而求道,上天岳山,访葛玄、葛洪炼丹旧址,写下了《炼丹井》诗篇。
再次平江山清水秀,洞天福地,亦是李白心仪之地。昌江县城中县坪至今还留有一个白坪村,坊间传闻“白坪白坪乃太白之坪”。白坪河对面又是美潭村,旧时沙滩、彩石、美潭,正是李白“汨罗江上狂,濯足戏沧浪”之地。
李白至平江,与“六相隐平江”的渊源颇深,自己也有诗为证,历史上许多名人大家都有论证,还有地名流传至今,李白死在平江应不是空穴来风。
李白生在哪里,死在哪里,历史上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不定李白死在平江也可能是“破茧成蝶”,走出迷团。
五、杜甫汨水投友
杜甫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之春,带着家眷从四川奉节出峡,欲北归洛阳,因战乱无望,来到荆湘。先次江陵,秋移公安,不久沿江下至岳州。登上了岳阳楼,抒发了自己的心情: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大历四年春杜甫过洞庭,渡衡州投好友韦之晋,韦改任潭州刺史,于是又折回潭州(长沙)寄居韦家。时年潭州叛乱,杜逃至衡州。杜甫舅父郴州刺史崔伟来书要杜去郴州避乱,途经耒阳,遇大水,五天没有吃喝,耒阳聶县令派船送去牛肉白酒,饥中得食,写出了《酬聶县令》诗。水退,潭州平叛胜利,杜取消去郴州的想法,因思念故土,决定回掉北归。
体弱多病的杜甫在回归途中病倒在船中,写出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诗,竟成了杜甫的绝笔。“病渴身何在,春生更无力”(消渴症)“耳聋须画字,发短不胜篦”《水宿遣兴》“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风疾舟中⋯》
杜甫不但病重,而且穷到了托足无门,“捨棹宿谁门”(《冬深》)。也已经无米下锅,“老夫缆亦解,脱粟朝未餐”(《别董顼》)。只好“转蓬”“行药”。船至东洞庭湖,汨罗江是个避难“行药”之地,朝廷六相隐平江他有耳闻,朝廷集贤院有多位院士在平江,陈希烈更是他的长者与知院。
天宝十年正月(753年)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祭祀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在天宝九年冬预献《太礼赋》深得玄宗赏识,而待制在集贤院,如此便与陈希烈、刘光谦等人相识。
现如今自己贫病相加,他乡寻故人,投靠旧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沿汨罗江沂水而上,投平江(昌江)行药问医。后病殁于昌江县城(平江),葬小田天井坡,墓茔尚在,有其后人在此繁衍,杜子庙人气很旺,“杜家冲”地名传承至今。杜甫到平江比六相隐平江晚了12年,比李白晚了9年。
六、裴隐与昌江
裴隐是不是平江人无法考证,历代注释都避而不谈。《大清一统志》说其是临湘人,官侍御,挂冠归。有可能是隐士,富绅,亦或是民间高人,从李白、杜甫、贾至的诗词中都可捕捉到裴隐的身影。但有一点可以证实,裴隐在平江有草堂。所谓草堂,过去就是诗人、隐者所居之地。后来文化人也谦称自己的书斋楼堂为草堂或草庐。
裴隐与李白、贾至、杜甫关系相当好,李白还到裴隐的白石矶(现在的临湘)去拜访过裴隐。贾至被贬岳州时,亦与裴交往颇深,并到裴隐的昌江草堂(平江)拜会裴,裴隐在草堂亲自为贾至弹琴,贾至甚欢并作诗赠裴《赠裴隐九侍郎昌江草堂弹琴》其诗曰:
朔风吹疏林,积雪在崖巇,
鸣琴草堂响,小涧清且浅。
沉吟东山意,欲去芳草晚,
怅望黄倚心,白云若在眼。
贾至后被重用,在朝廷官至一品。裴隐喜欢结交朋友,杜甫入湘进入岳阳就写下了《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的诗篇。裴使君对朋友的热情杜甫心知肚明,北归途中,转蓬昌江,访裴隐的昌江草堂也在情理之中。
七、隐平有七相
唐朝六相隐平江之后,又有一朝廷官员,吏部尚书吴璋潜隐平江,并为平江吴氏三大始祖之一,唐朝应是七相隐平江。
《岳州府志》载:“文德元年(888年),吏部尚书吴璋弃官隐居昌江县东乡。”
《平江同治县志》载:“吴璋,岢岚州人。僖宗时,官吏部尚书。屡诋朱温,弃官,隐平之凤栖乡(入通志)。”吴氏族谱均有记载(详见平江六味斋“唐朝吏部尚书吴璋潜隐平江”)。查吴璋文德元年弃官隐平江时间上有误,史书记载朱温篡唐是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李克用公元908年死,其子自立为王,在此情况下吴璋不事二主,才弃官潜隐,时间应该是公元908年或909年。
吴璋,字本光,山西太原岢岚县金鸡坪人。从小好学笃行,拔萃登科。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拜吏部尚书,封银青荣禄大夫,赐紫金鱼袋,金花铁券,浩曰:“金章茅士,与国同休,玉麟象简,永传弈叶”。
天佑四年(公元907 年)朱温篡唐,改元开平。吴璋反朱温,遂与李克用将军谋复唐室,后李克用卒,其子李存勖袭位为晋王。吴璋察其有代唐自取之意,愕然,无可奈何乃弃官。携眷南行,走到江西与湖南交界处,三次转身,不知所向。“三转身”之地名至今留存在平江龙门镇的泉水村。后被人指点,又被平江山水自然风光吸引,而隐居平江。
吴璋寿九十有八,浅厝平江凤栖乡(今长寿湖田)黄家仑。孙裔于宋代淳化三年,在长寿镇小水木龙湖畔镕铁封窖为墓,乾山巽向,案坐桑穴。为吴氏迁平始祖之一,下分七族,曰:下乡族、恩溪族、五门族(谢江)长寿族、渔潭族、土龙族、上源族。后裔还在湖北、江西繁衍,人口在十万以上。
尚书选择了平江,是平江的光彩;平江成全了尚书,是尚书人生的美好终结之地。
壬寅三月于平江六味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