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和“肖”是两个古已有之的姓氏。萧姓出现得很早,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广韵》、《古今姓氏书辨证》等书记载,殷商贵族微子启本为子姓。周灭商后,封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南),是为宋国。春秋前期,其支系裔孙大心平叛有功,被封于萧(今安徽萧县西北),因以萧为氏。萧叔大心之名,见于《左传·庄公十二年》。后世萧姓名人,有西汉开国丞相萧何、御史大夫萧望之,南朝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
肖姓出现较晚,最早的人名见于汉代。据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所举有6人,其中汉代为肖安国、肖用、肖玉、肖雩、肖同5人,注云:“俱陈留人,见《印薮》。”又明代1人,名肖靖,注云:“褒城人,宣德中解元。”以上6人不见于其他史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也没有收录,故其生平事迹无可考。此“肖”《万姓统谱》列于《去声·十八啸》中。
汉族中的萧、肖二姓,从古代传承到今天已经有两三千年,它们现在的情况怎样了呢?我们不妨通过几部有关人民的工具书来作一番比较和考辨:
1.《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共收明、清两代进士51 624人,其中萧姓进士245人,肖姓进士无1人;
2.《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共收辛亥革命前人名54 500人,其中萧姓人名517人,肖姓人名无1人;
3.《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共收公元1840年至今的人物10 112人,其中萧姓人名52人,肖姓人名无1人。
4.《中国人名大词典·现任党政领导人物卷》,共收公元1988年在任的党政军高级领导2 185人,其中萧姓人名13人,肖姓人名无1人。
通过以上四部工具书的比较可以看出,大约从明、清以来直到今天,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社会人士中,萧姓人物占有相当的数量,而肖姓则微乎其微,竟然举不出一个具体的人名来。这种情况反映到字、词典中,从明代的《字橐》、清代的《康熙字典》,直到民国时期的《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和《国语辞典》,它们在“萧”字条下全都收列了“姓”的义项,而在“肖”字条下竟然无一提及。这就充分表明,在汉族人民中,肖(xiOo)姓实际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肖”作为姓氏用字的重新出现,大约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但它并不是古代那个去声“肖”姓的复活。解放以后,随着《汉字简化方案》的逐步推广,不少人的心里滋长了避繁趋简的思想,写起字来总希望笔画越少越好,如写“傅”为“付”、写“停”为“仃”等:作为姓氏用字的“萧”,本来有17画,已经简化成了1 1画的“萧”,可有些人还要进一步把它简化成7画的“肖”。其实,“肖”(平声)开始作为“萧”姓的代用字出现时,应当是个错字,但写的人多了,也就被当作“萧”姓的俗体字接受了下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