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吴郡进士】状元吴宽——两代帝师

【吴郡进士】状元吴宽——两代帝师

【吴郡进士】状元吴宽——两代帝师吴宽出生于宣德十年(1435年),字原博,号匏庵,又号玉延亭主,人称“匏庵公”。明代长洲(今苏州)人。曾祖吴福四,祖父吴寿宗,父亲吴孟融。前母居氏,母亲张氏,继母王氏。

国学数典_国学典籍app_国学数典吧

吴宽出生于宣德十年(1435年),字原博,号匏庵,又号玉延亭主,人称“匏庵公”。明代长洲(今苏州)人。曾祖吴福四,祖父吴寿宗,父亲吴孟融。前母居氏,母亲张氏,继母王氏。吴宽排行第二,兄长吴原本,弟弟吴宣,两人不见记载。吴宽妻子陈氏;有两个儿子:长子吴奭,次子吴奂。

国学典籍app_国学数典吧_国学数典

吴宽大约在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岁时就考中了秀才,显示出少年英才的天资。可是,以后的二十年,吴宽“屡举不利,绝意仕进,不肯复应举。(引自)”到了成化四年(1468),吴宽在“天台陈公士贤,以御史董学南畿以礼敦遣,公不得巳入试。(引自)”不想,竟然考中了举人,第三名。算下来这应该是吴宽第七次应考举人。是年,吴宽34岁。又隔四年,成化八年(1471年),吴宽运气来了,连中两元。吴宽考中状元一事有记载。《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一百二》记载:成化八年三月“辛亥,上御奉天殿策试举人吴宽等。”吴宽连中会元、状元,大魁天下。接下来几天吴宽很忙。《宪宗纯皇帝实录》有记载:“乙卯,赐状元吴宽朝服冠带诸进士钞各五锭。”“丙辰,状元吴宽率诸进士上表谢恩。”“丁巳,状元吴宽率诸进士诣先师孔子庙。”“庚申,授第一甲进士吴宽为翰林院修撰,刘震李仁杰为编修。分送第二甲第三甲进士邵贤等于各衙门办事。”吴宽留在东宫做太子朱祐樘(弘治帝)的老师,后晋升右谕德(按:《明史·吴宽传》记载:“侍孝宗東宮,秩滿進右諭德。”)。是年,吴宽38岁。

国学数典吧_国学典籍app_国学数典

成化八年,苏州府仅长洲一县就考中进士六人。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和吴宽同榜,文徵明曾一度拜吴宽为师,这是题外话。有一点让人不解的是,《明代登科录》记载,吴宽是匠籍。匠籍是匠人的户籍,这是明代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将人户分为民、军、匠三等。其中匠籍就是手工业者,即手艺人。军籍中也有在军器局中服役的,称为军匠。从法律地位上说,被编入特殊户籍的工匠和军匠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他们要世代承袭。匠籍、军籍若想脱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而且多数时期规定匠籍、军籍人士是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吴宽家没有脱籍,他是怎么参加科考的,没有见到记载。

国学典籍app_国学数典_国学数典吧

《宪宗纯皇帝实录》有记载:“成化十一年八月,己卯,翰林院修撰吴宽乞归省亲,许之。”成化十一年八月,吴宽申请回家省亲,在家里逗留时间多长,有些什么活动?没有记载。《宪宗纯皇帝实录》又记载:“成化十五年五月翰林院修撰吴宽服阕复任。”“服阕”是守丧期满除服的意思。在这里应该是丁忧期满的意思。现在只能推测一下:成化十一年,吴宽回家省亲大概是因为家里老人有病了,所以请假回苏州。老人去世了,就连着守丧丁忧三年。回朝廷后继续担任翰林院修撰和太子师傅。又过了五年,吴宽任职九年秩满,升为右春坊右谕德。(按:《宪宗纯皇帝实录》又记载:“成化二十年冬十月,庚辰,升翰林院修撰吴宽为右春坊右谕德,以九年秩满也。”)成化二十三年吴宽任会试考试官,参与主持国家抡才大典(按:《宪宗纯皇帝实录》记载:“成化二十三年二月,丁丑,命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尹直、右春坊右谕德吴宽为会试考试官。”)。

国学典籍app_国学数典吧_国学数典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九日明宪宗朱见深驾崩。做了吴宽十五年学生的朱祐樘登基即位(年号弘治,庙号孝宗),吴宽以旧侍学迁升为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按:《宪宗纯皇帝实录》记载:“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乙卯,右谕德谢迁、吴宽俱左庶子兼侍读,仍加俸一级。”)。弘治四年,吴宽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按:《孝宗敬皇帝实录》载:“弘治四年八月,辛未,左庶子兼侍读谢迁、吴宽、右庶子兼侍读陆简俱少詹兼侍讲学士侍读。”)。弘治六年,吴宽充殿试读卷官(按:《孝宗敬皇帝实录》载:“弘治六年三月,丙寅朔,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吴宽充殿试读卷官。”)。弘治六年八月吴宽升为吏部右侍郎(按:《孝宗敬皇帝实录》载:“弘治六年八月,丙寅,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吴宽为吏部右侍郎。”)。弘治七年吴宽继母逝世,请假赴丧。同年十二月赐吴宽继母祭葬(按《孝宗敬皇帝实录》载:“弘治七年十二月,己卯,赐吏部右侍郎吴宽继母王氏祭葬如例。”)。弘治十五年二月,吴宽任会试考试官(按《孝宗敬皇帝实录》载:“弘治十五年二月,己酉,命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吴宽、翰林院侍读学士刘机为会试考试官。”)。弘治十五年(1502年),吴宽六十八岁,向皇帝提出了退休的要求,被挽留(按,《孝宗敬皇帝实录》载:“弘治十五年八月,丁卯,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吴宽再乞致仕。

上曰:储宫辅导正须得人,卿引疾求退,已有旨勉留,宜尽心供职,以副委任,毋再固辞。”)。弘治十六年二月,吴宽升为礼部尚书(按,《国榷》:“弘治十六年二月,乙丑,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吴宽为尚书,仍署詹事府。三月戊寅吏部右侍郎王鏊忧去。”《孝宗敬皇帝实录》载:“弘治十六年八月,丁酉,释尊先师孔子,遣掌詹事府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吴宽行礼。”)。弘治十七年(1504年)四月,已届七旬的吴宽,一个月内两度上疏要求致仕,没有得到弘治皇帝同意(按,《孝宗敬皇帝实录》载:“弘治十七年闰四月,壬申,掌詹事府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吴宽乞致仕。上曰:卿学行端谨,誉望素著,委任方隆,岂宜引年遽求休致,所辞不允。”“弘治十七年闰四月,戊子,掌詹事府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吴宽复乞致仕。上曰:卿学行闻望,舆论攸归,方切委任。有疾宜善加调理,岂可固求休致,所辞不允。”)。同年五月,吴宽以出现灾异现象,再三提出致休要求,皇帝仍然不同意(按,《孝宗敬皇帝实录》载:“弘治十七年五月,丁未,掌詹事府事、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吴宽,以灾异乞致仕。上曰:灾异示戒,正宜同加修省,卿屡引疾乞休,已有旨不允,其勉起供职,不必固辞。”另,同月李东阳也以同样名义请求致仕,不准)。同年七月,吴宽逝世于任上(按,《孝宗敬皇帝实录》:弘治十七年七月“戊戌,掌詹事府事、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吴宽卒。”)。皇帝遣官治葬如例,而加祭二坛,赠太子太保,谥文定。长子吴奭先以三品恩荫为国子监生并特授中书舍人;次子奂补国学,都是特殊的恩典。

国学典籍app_国学数典_国学数典吧

吴宽灵柩运回苏州,安葬在花园山他父亲吴孟融墓边上。王鏊撰写了神道碑铭,李东阳撰写墓志铭。《木渎镇志》记载:“苏州状元吴宽墓 在花园山。李东阳铭。”《平江区志》载吴宽“墓葬吴县木渎花园山栲栳湾父亲墓旁。王鏊撰有《吴文定墓表》,李东阳撰《吴文定公墓志铭》。”

吴宽在朝为官三十二年,窃以为主要事迹不在宦迹,而是担任过两代帝师。担任弘治帝朱佑樘师十五年。弘治帝朱佑樘早年在后宫,东躲西藏,经历曲折,开蒙较晚。也许不幸的童年对他影响很深,让他成为一个好皇帝,为政尚宽,励精图治,开创了“弘治中兴”。这让为师的吴宽欣慰不已。后代史家给予了弘治帝较高的评价,《明史·孝宗本纪》赞曰:“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弘治帝即位后,也许是出于自身的经历和对吴宽的信任,又把儿子未来储君朱厚照交给吴宽等人(按:《明史·吴宽传》:“服滿還任,轉左,改掌詹事府,入東閣,專典誥敕,仍侍武宗東宮。”)。弘治帝也许没有读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要义。吴宽只能遵命又继续当他的帝师,认真地教这位皇子。明武宗朱厚照,也称正德皇帝,后世评价复杂。《明史·武宗本纪》:“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武宗即位,吴宽已去世两年,否则会作何感想?不得而知。明朝洪武帝开国,出身卑微,文化不高。建政之初,在为巩固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上用力过猛,对子孙的教育安排上缺少严格的制度设计,导致有明一朝,皇帝多奇葩。这些惨痛的教训被满族人吸取了。

国学典籍app_国学数典_国学数典吧

吴宽家对苏州有深远影响的是园林建筑。苏州园林甲天下,叙述苏州园林历史,一般都是从吴家的东庄谈起。东庄旧址在现苏州大学的老校区。说到东庄,一说是吴宽为其父建造的住宅,一说是吴宽父亲善于经商,很富有,买下了这块地,建造了东庄。这是一块有来历的地,是五代吴越时,钱元璙儿子钱文奉任衙前指挥时建造的别墅,叫东圃或东墅。据《九国志》记载,园内“奇卉异木,名品千万”,“崇岗清池,茂林珍木”,又累土为山,亦成岩谷,极园池之赏。据说,当年元璙父子常在此宴集宾客,诗酒流连。吴国灭亡后散为民居。到了元末明初,吴孟融在东圃旧址建园,改名“东庄”,建成一座庄园式园林。东庄之规模、景点之安排、游者之赞誉,李东阳《东庄记》有描述:“苏之地多水,葑门之内,吴翁之东庄在焉。 菱濠汇其东, 西溪带其西,两港傍达,皆可舟而至也。 由凳桥而入,则为稻畦,折而南为果林,又南西为菜圃,又东为振衣冈, 又南为鹤峒;由艇子滨而入,则为麦丘;由竹田而入,则为折桂桥。区分络贯,其广六十亩,而作堂其中,曰续古之堂, 庵曰拙修之庵,轩曰耕息之轩。又作亭于桃花池,曰知乐之亭。亭成,而庄之事始备。总名之曰东庄。因自号曰东庄翁。庄之为吴氏居,数世矣。由元季逮于国初,邻之死徒者十八九,而吴庐岿然独存。翁少丧其先君子,徙而西。既乃重念先业不敢废,岁拓时葺,谨其封浚,课其耕艺,而时作息焉。翁仲子原博以状元及第,入翰林为修撰,获以其官封翁。朝士与修撰君游者,闻翁贤,多为东庄之诗,诗成而庄之名益著。”这种城市山林式园林也成为以后苏州园林发展的范本之一。

国学典籍app_国学数典吧_国学数典

正如李东阳《东庄记》所云,吴孟融的儿子吴宽状元及第后,招来名人竞相吟咏,东庄名声鹊起。沈周是吴宽最要好的朋友之一。东庄留下了沈周著名的《东庄图册》,后人评述《东庄图册》曰:“观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绝,笔法复纵宕,虽李龙眠山庄图、鸿乙草堂图不多让也。”图册现藏在南京博物院,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园林图册。沈周还有诗赞咏东庄:

东庄水木有清辉,地静人闲与世违。

瓜圃熟时供路渴,稻畦收后问邻饥。

城头日出啼鸦散,堂上春深乳燕飞。

更羡贤郎今玉署,封恩早晚着朝衣。

吴宽的同榜、同乡进士文林(按:文徵明他爸)有诗《与二弟汎舟游吴氏东庄因寄匏庵》:缘城畛流水,榆柳绿荫门。舣舟信登陟,忽得吴公园。

小亭面高冈,萝径隐可扪。青山出墙头,白云宿篱根。

歌莺滞池曲,游鱼戏波浑。繁景当首夏,过雨气微温。

老我独已乐,偕有弟与昆。清唱散林木,起行历郊原。

日斜乱人影,眷恋忘归辕。水木余夙好,况兹故情敦。

主人方宦达,乐事谁与论。室迩人则遐,相思黯销魂。

出处各有会,一笑倾馀樽。

国学典籍app_国学数典_国学数典吧

东庄已无踪影,到清末是东吴大学和博习医院,鼎革后,是苏州大学所在地。吴宽的旧宅不止于东庄。怡园的东部曾是吴宽“复园”旧址。至于复园是什么模样,已经无人能说明白了(按:载:怡园“至光绪五年,建有21景。八年又于吴尚书复园故址开辟园东,购建“四时潇洒亭”、“岭云别墅”等六七处。”)。如今的“怡园里”曾叫“尚书里”(按,载:“怡园里,东起人民路,西至庆元坊。全长173米,宽2.8米。原弹石路面,1983年改为六角道板路面。民国《吴县志》载:“修竹巷,《姑苏志》:以下均称尚书巷。云故吴文定公宽所居。弘治十七年(1504)知府林世远改今名。”又载:“尚书巷之得名,以此旧有园亭,久废。庚申兵燹后,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得之,因其址筑为怡园。”又载:“御史顾其国宅在尚书里。”民国29年(1940)《吴县城厢图》及38年《最新苏州地图》载录,均称尚书里。1972年时因巷在怡园一侧,故改今名。”)。

国学数典吧_国学数典_国学典籍app

状元的书法好,但是成为书法家的不多。吴宽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状元书法家,他擅长真、行、草书,尤工行书。王鏊在《神道碑》中说他“作书姿润,时出奇倔,虽规模于苏而多自得。”明代书法家邢侗在《来禽馆集》里曾说:“匏翁吴中前辈,行谊擅绝,不直文翰之工尔也。书法法苏学士,浓颜厚面,祛去吴习。”吴宽喜草书,常临唐怀素《自叙帖》。吴宽好读书,也好藏书,是藏书家。焦竑说他:“吴文定好古力学,至老不倦。于权势荣利,则退避如畏。在翰林时,于所居之东,治园亭,莳花木,退朝执一卷。日哦其中。每良辰佳节,为具召客,分题联句为乐,若不知有官者。”晚年自己手抄卷帙,自署“吏部东厢书”,非常珍贵。他还自撰有《丛书堂书目》一卷,现存国家图书馆。藏书室名“丛书堂”、“匏庵”。吴宽著作有诗文集《家藏集》77卷,其中诗30卷,文40卷,为吴宽自订。

国学数典吧_国学典籍app_国学数典

吴宽大魁天下,文望人品为朝廷所重,遂任两代帝师;三次参与主持或主持会试。他一生都在朝廷为官,波澜不惊,平静淡泊。书法文章为后人所重。《孝宗敬皇帝实录》评价吴宽云:“宽行履高洁,志操纯正,权势荣利,所在退避,若懦夫然。于书无所不读,为文醇古有法,诗浑厚沉著。尤严体裁。书规模苏文忠公。平生重伦理,笃恩义,所行多有足范俗敦化者,位虽通显,而未究其用。”

吴宽去世五十八年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苏州人还惦记着他,给他立了一座状元坊,纪念吴宽的状元坊立于鱼行桥北。《吴县志·卷二十四·坊巷四》云:“立状元坊四,一为正统四年施槃,立东洞庭山;一为成化八年吴宽,立鱼行桥北;一为弘治九年朱希周(按:昆山人,此时已迁居苏州),立吴趋坊;一为嘉靖四十一年申时行,立清嘉坊。”另外,《长洲县志·坊巷》记载:“会元坊、状元坊,上二坊为吴文定公宽立。”鱼行桥大约在怡园和富仁坊之间的人民路一带。

苏州还有祭祀吴宽的祠。史载,明清时,天赐庄(现十梓街,苏州大学门口)折桂桥东旧有吴文定公祠,彭定求写祠记。折桂桥和吴文定公祠现已无存。吴宽早年曾在苏州尧峰山免水院读书,后免水院改为吴文定公祠,祠中绘吴宽画像祭祀,据说文徵明从之。《尧峰山志》载:“吴文定公祠,公讳宽。读书免水院中,及贵为院葺废,缭以石垣。山僧仰德,肖像以祀,有柏森峙,亦以文定名之,志不忘也。迨天启丙寅,有豪强妄兴争踞,千古名胜几灰劫火,公裔孙世清,徧鸣当道缙绅,邑侯同安陈公文瑞为之归正。非公之灵,曷以有此?彼溺情风水,废伽蓝,为丘垅者,能无愧乎?”(按:《平江区志》和《苏州市志》记载:“吴宽在尧峰山资庆寺读书,他去世后资庆寺改为景贤祠,祭祀吴宽。祠中堂绘有吴宽画像,大学士申时行撰有《景贤祠记》,现已无存。”读《尧峰山志》,未见记载资庆寺、景贤祠,存疑待考。查《苏州历史上的寺庙道观》:“资庆寺,在西山汤坞。后唐清泰(934—934)建。明洪武初归并上方寺。”苏州地区资庆寺仅到此一处,景贤祠未查到。)

国学数典_国学数典吧_国学典籍app

花园山栲栳湾的吴宽墓,到了民国年间,曾任云南讲武堂督办、陕西省长、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的李根源曾专程到花园山花园村寻访。村里人说不知道,再三询问后,一妇女告诉他“吴阁老坟,听老辈言,诚有之,不知在何处。”又一少年者云:“我村中规矩,有人来寻坟,只唯寻坟客引导,他人不能言也。不认识看坟人,问亦无益。”其他一无所获。第二次,李根源请来探花、吴中保墓会会长吴荫培,吴荫培“命司事穆荩臣驻乡察访”,在花园山麓水池里打捞出一块吴宽父亲的诰封碑。“又掘出龟趺二,仆碎之马虎羊等石多件,旧飨堂大石础三。袁氏墓道墙下,再发见龟趺二。凡吴中士夫欲知匏庵父子墓之究竟者,无不闻之色喜。”吴文定公墓已经被坟客许三宝的祖父所毁,葬有新坟。毁墓时间大约是在清末。详细经过,民国十八年李根源在《吴郡西山访古记》里有专文《察勘吴文定父子墓记》记载。这里不赘述。

国学数典吧_国学数典_国学典籍app

苏州状元之多,闻名于世。状元身后之墓,所存极少,惟有申时行墓尚存。吴宽身后萧条,以致墓葬在清末即被毁,葬有新坟,让人扼腕叹息。

附吴宽诗三首:

《初寓南京真珠桥外舍诸友携酒相过 》

相逢共酌金陵酒,月白樽前笑语长。

醉后真珠桥上立,只应今夜不思乡。

《中秋夜饮 》

到手金杯且慢斟,小斋一醉夜沉沉。

关山未觉分南北,人月何须论古今。

水落蒹葭应自老,秋来蟋蟀为谁吟?

不知霜露沾衣处,偏是诗家感慨深。

《清明日园中杏花初开》

疏花寂历似残红,病眼摩挲望欲空。

已恨浥开无细雨,却愁吹落有狂风。

物华又报清明节,人世真成白发翁。

为语天工须索性,剩将春色慰人浓。

上一篇: 南怀瑾的16堂国学课读后感.doc
下一篇: 民国时期的10大国学大师,谁排在第一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