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亳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2023亳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余萌青作新闻发布,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 副局长梁爽、市数据资源局副局长潘承尧、市交通运输局四级调研员刘飞、市市场监管局四级调研员王璞出席新闻发布会并接受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波主持此次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余萌青就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情况作主题发布。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和基础性工程来抓,以信息归集为支撑、以信用监管为抓手、以奖惩联动为核心、以信用惠民为理念,持续推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一、夯实数据基础,发挥信用数据要素价值
我市依托“城市大脑”,推行“双公示”信息“日监测、周反馈、月调度、季通报”工作机制,在常态化归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的同时,将行政强制、行政奖励等行政行为信息,以及水、电、气等特定信用信息纳入归集范围。2023年1-10月份,市信用平台累计归集信用信息611.7万条,其中:“双公示”信息160万条、行政强制等5类行政行为信息0.9万条,水、电、气等特定信用信息98.2万条。
二、强化监督管理,提升政务诚信建设水平
制定《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亳州市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并在“信用亳州”网站设立“违约失信投诉”专栏,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大政务失信案件事前、事中、事后调解力度,从源头防范和化解政务失信风险,不断提升政府诚信行政水平,助力营商环境优化。今年以来,防范化解政务失信风险案件50余起。
三、聚焦重点领域,健全信用监管机制
一是实施全流程信用监管。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进一步完善市直20家部门、224项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归集信用承诺87万条,涵盖行政审批、证明事项等7类信用承诺,实现市场主体和承诺类别全覆盖。在劳动保障、交通运输、医疗保障等近30个领域开展信用评价,以信用评价结果为依据,对监管对象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政务服务事项中嵌入信用核查事项44个,完成辖区内政务服务事项100%接入。
二是创新信用修复机制。按照“谁处罚、谁告知”的原则,建立《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送”的工作机制,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同时也做好信用修复告知提示工作。针对广大市场主体,创新开展信用修复线上培训会3场,通过信用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系列活动,印发信用修复宣传指南2000余份。今年以来,我市受理信用修复申请800余条,帮助300多家失信主体完成信用修复。
三是持续推动严重失信企业清理工作。持续开展信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动失信被执行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等严重失信主体纠正失信行为、履行法定义务、退出失信名单。2023年,全市共退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企业2738家。
四、优化信用环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是全面推行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在政务服务平台增设信用报告事项,并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媒体、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宣传。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查询获取企业信用报告2.5万次,实现“无感智办”,为企业减负提效。
二是不断提升信贷服务水平。升级“信易贷”平台功能,与银行联合建模、实现全流程放款。建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出“小微担”“农信担”等系列产品。截至今年10月底,市“信易贷”平台累计入驻金融机构49家、发放信贷产品148个,累计实名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4.4万家、授信总额超过720亿元。
三是推出个性化“纯信用”普惠金融服务。围绕服务“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中医药特色产业,依靠大数据优势,实现普惠金融从以物抵押到信用有价、市场寻机到处处生机、风险未知到全程可控三大转变。截至2023年10月底,通过“纯信用”为1.7万家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经营主体和11.9万市民、农户提供贷款722亿元,不良贷款率1.6%。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提升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为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亳州提供坚实的信用支撑。
2023亳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
答记者问内容
信用修复机制是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重要环节,对建立和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对于全面构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和社会治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请问亳州市在信用修复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市市场监管局四级调研员 王璞:亳州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建立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信用修复服务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和服务市场主体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赋能加力。
事前强化信用合规指导。变事后修复为事前指导,延伸信用修复服务链,主动开展市场主体信用合规指导,建立事前指导、事中提醒、事后服务的全链条机制。2023年以来,全市共发送企业年报提醒短信35万余条,进企业开展信用合规指导800余户。
事中实施精细化管理。运用大数据筛查,进一步细化信用修复提醒名单,分类建立经营异常名录、行政处罚、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名录库,分类施策。如对于因未年报列入经营异常满三年后被列为严重违法失信的企业,筛查其中已报送上一年度年报的企业,并通过电话提醒、上门走访等方式提供精准服务3600余次。
事后提升信用修复效能。依托亳州网上办事大厅开通信用修复申请功能,优化信用修复网上受理、审核、审批等流程,实现信用修复“全程网办”。探索建立“承诺容缺”“即申即办”等信用修复模式,进一步简化信用修复材料,对未按规定及时申报年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通过安徽市场监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查询已补报的,无需提交证明材料。2023年以来,全市共办理企业移出经营移出名录7327户,移出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484户。
市交通运输局四级调研员 刘飞:根据安徽省信用办、省交通运输厅的工作部署,亳州市交通运输系统对所产生行政处罚类信用信息已满最短公示期、未满最长公示期的交通运输企业,推行“五办”工作法,帮助企业申请信用修复168家次,赴外地市4次,协调处罚机关撤销错误处罚信息8条,帮助3家企业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信息18条,完成了147家企业,2685条行政处罚信息移除或终止公示失信信息的治理任务,有效帮助企业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企业主办。通过宣传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学习《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中国”网站及地方信用门户网站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机制的通知》《安徽省交通运输信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企业务必履行主体作用,由企业确定专人办理信用修复相关工作,完善“一台账一清单”,即本企业“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台账,本企业违法失信行为信用修复企业清单。
(二)热心教办。对照国家发改委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的,《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指南》,市、县区交通运输局派员上门指导企业通过“信用中国”网站,按照行政处罚信息信用的修复流程,履行行政处罚义务、签订信用承诺承诺书,上传佐证材料,为失信主体向认定单位或者归集机构提出申请提供“点对点”“手把手”的培训,帮助企业业务人员熟练办理申请修复业务。
(三)全程帮办。针对在外地驻点经营货车多的实际,消除企业与处罚机关沟通的障碍,市交通运输局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主动与处罚机关对接,先后30余次的与河南省许昌市、永城市,浙江省温州市、丽水市,广东省饶平县、惠东县,安徽省淮北市、黄山市等,逐企业协调修复事项,尤其是企业联系沟通不接电话的,罚款次数和金额较多的,发生行政争议和行政诉讼的处罚案例。
(四)强化协办。一是市、县区交通运输局主动对接发展改革部门,寻求信息归集机构和网站运行机构的帮助;二是企业与企业的协作,不同企业被同一个处罚机关处罚的,搭建企业之间交流平台,协调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同步办理信用修复事项;三是企业与挂靠车主的沟通协作,结合道路货物运输的行业特点和日常管理实际,引导企业与驾驶员之间沟通协作,共同提供申请信用修复的佐证材料。
(五)重点督办。市、县区交通运输局采取督查通报、现场调度、集中约谈等方式,对任务重、进度慢的企业跟踪督办。市级召开专题调度会4次,发专题通报13期,现场督办企业18家,县级交通运输局召开集中约谈会16次,集中约谈企业186家次。
二、实践效果
市、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先后3次到淮北市现场协调撤销了错误归集于涡阳县华盛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的车辆苏F5360v的8条行政处罚信息,免除罚款7.15万元;撤销了错误归集于利辛县鸿昌汽车运输公司的车辆皖SC0769的4条行政处罚信息,免除罚款12万元。通过“五办”工作法,实现了全市147家企业,2685条失信信息均退出治理台账,有效解决了企业因失信在金融信贷、市场准入等方面受限的困难,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优化了营商环境。在帮助企业申请修复的过程中,加大对市场主体合法诚信经营的宣传引导力度,有效增强了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和守信的行动自觉。
请介绍下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新设的普惠专区基本情况?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梁爽: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于2021年12月正式上线,全市17家银行机构、4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全部入驻平台。平台主要有功能有:
一是产品政策展示和介绍功能。以线上“金融超市”形式,将金融机构各业务品种的详细情况在平台上集中展示介绍、实时更新,包括授信条件、授信对象要求、授信额度范围等信息,供申贷主体筛选、精准对接。
二是银企撮合功能。完成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贷款申请、需求发布、业务收集、授信放款等。企业通过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网页端或手机端进入,通过省统一登录认证(皖事通)可完成注册及认证,平台自动匹配推送合适的产品。已认证的企业可以发布自己定向或公开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可在线受理。
三是科技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产品智能推荐、政策智能匹配、风险准入、360信用报告、贷后风险预警和模型管理等。平台构建信用评价规则和决策引擎,根据企业风险情况和行为特征,实现信用、风险和授信的合理配置,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有效控制信贷风险。
同时,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了与多方平台互联互通。与国家信易贷平台、省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服务平台、皖事通亳州分厅、城市大脑等平台相互联通,打通了省统一登录认证账户体系。
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普惠专区的建设基于《亳州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今年5月,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会同市财政局、人行亳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亳州监管分局联合印发了《亳州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亳金〔2023〕17号),市、县区统筹资金2000万元,设立市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资金,推动银行机构加大对普惠型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8月,在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开发建设了普惠专区,并与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了政策协同。银行机构通过省、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发布符合政策的信贷产品,企业通过平台申请贷款,承贷银行在平台落实备案。机构自有渠道发生的业务全量在平台备案。依托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立线上化闭环政策补偿管理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主体审核、产品申请、业务备案、补偿管理等。
普惠专区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数字赋能普惠金融助微助小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型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力度,扩大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
众所周知,信用数据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请问亳州市在信用数据的归集、共享和应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市数据资源局副局长 潘承尧: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市决策部署,着力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不断夯实信用数据基础,创新信用场景应用,助力亳州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
一、强力推进数据汇集,夯实信用体系数据基础
坚持“应汇集,尽汇集”的原则,强力推进数据整合共享,挖掘数据潜能,赋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已归集政务数据、经济数据、社会数据、视频数据和高分数据五大类数据资源,整合、分析、入库公安、人社、卫健等82家单位4434类数据,建成了信用信息数据库,共汇集2.54亿条信用数据,其中水、电、气、社保、纳税等特定领域信用信息5825万条,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行政奖励、行政监督检查5类行政管理信息数据21952条;累计向省信用平台推送“双公示”数据748万条,信用数据推送总量和质量均位居全省靠前位次。
二、不断完善信用平台,建好信用体系“主阵地”
建成了“一网三库一平台”,即“信用亳州网站”“企业法人库”“个人信用信息库”“重点人群信用信息库”“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信用数据管理与填报、联合奖惩、异议处理、专题分析等多种应用,并与省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升级完善市级信用平台和“信用亳州”网站服务功能,对信用承诺、信用修复、双公示显示等模块进行完善,新增“信易+”优惠申请、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等功能,对“皖事通”信用亳州页面进行优化升级,实现了自然人、法人信用信息的快速查询。在政务服务审批系统嵌入省联合奖惩和信用核查接口,实现对审批主体的自动化联合奖惩和信用核查,推进网上办事“逢批必查,逢办必查”。
三、持续创新数据应用,赋能信用体系建设发展
一是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扎实开展“党建+信用”平台建设,形成农户信用评分评级、信用村评定到贷款金额和利率差异化全流程的常态化运行,有力促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市已评级农户162.65万人,已评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4426户,已评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220个,通过平台为4.9万个信用主体存续授信58.02亿余元。二是推进“纯信用”普惠金融创新应用,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可抵押物少、资金回笼慢等问题,通过建立贷前准入、信用评级、风险控制、贷后预警等大数据模型,实现了“3分钟申请、1秒钟决定、0人工干涉”,为企业、个人精准“画像”,为用信“搭桥”。累计为45217家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经营主体,52.36万市民、农户提供贷款3661.27亿元。亳州市发挥数据资源优势,提供个性化“纯信用”普惠金融服务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面向全国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化信用数据归集及共享应用,优化信用平台功能,创新信用场景建设,不断提升信用体系建设水平,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