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热议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提出信用环境建设,主要是通过建立信用社会的方式来强化市场主体之间的互信,从而减少信任摩擦,提高商贸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效率,只有在互信的前提下,投资者和消费者才能更加积极地开展投资和消费。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当前提出信用环境建设主要立足于以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十四五”时期,促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她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意见》的提出有助于完善顶层设计,在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做好统筹规划等方面具有风向标意义,也能够为各类市场主体的行动提供指南,在积极鼓励信用建设的同时提出失信约束等,通过建立机制来发挥信用建设对实体经济的正向赋能作用。
其中,在金融领域,信用信息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发展普惠金融,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到金融风险识别、监测、管理、处置等环节,均有赖于不断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对此,《意见》也强调,要以坚实的信用基础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具有重要作用。但客观来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仍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对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锁凌燕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是因为中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融资担保增信的可行性偏低,对外部环境风险的抵御能力有限,风险溢价相应也就更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备等问题突出。”她表示,中小微企业能够提供的结构化财务信息在时间长度、指标广度和内容效度等方面都相对有限,借助传统风险管理手段难以准确评价和监测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发展前景以及资金使用效益,致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高企,进一步推高融资成本。
基于上述特点,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更为凸显。缺信息、缺信用成为长期以来制约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关键问题。在这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过去几年里已经进行了不少探索。
盘和林表示,从整体信用体系来看,我国已经建立起多元化的信用信息采集体系,“全国+地方”“政府+市场”双层、双轮发展模式逐渐成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表示,信用体系建设还面临一些挑战。当前,信用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和个人的资金状况,在科研领域、品牌信用建设、纳税、消费乃至生态环保领域,都需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此外,中小微企业也面临信用等级较低的问题。
对此,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楠也表示,近年来,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银行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成为可能。但是,一直以来,涉及中小微企业的纳税、社会保险、水电气、行政处罚等相关信息数据分散在多个部门,这些部门有着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机制,商业银行跨地域、跨部门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难度大、成本高。由于缺少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信息共享平台对多方数据进行整合应用,“信息竖井”“数据孤岛”现象增加了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难度,对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形成一定制约。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施方案》以及《意见》的推出,相关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例如,《意见》提出要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推广基于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的“信易贷”模式,深化“银税互动”“银商合作”机制建设。
“建设银行一直探索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重构与服务模式变革。”张楠表示,该行已打造出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的“五化三一”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通过接入企业纳税、公积金、社保、用电等数据,推出了“智慧快贷”“惠企贷”等多个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便捷的信用类贷款,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模式实现数据合规使用
当然,尽管业内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更多维度的数据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但目前来看仍然有很多挑战。例如,张楠就表示,当前外部数据来源广泛、形式多样、标准不一,对商业银行数据治理和合规应用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对于哪些数据来源可以使用,哪些数据能够获取,如何规范数据治理等问题,商业银行需要规范与指导。
这也是很多业内人士的共同考虑。交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李亚表示,当前仍存在信用信息采集难、应用难、合规风险高等多个问题。除了被反复提及的信息孤岛问题,李亚表示,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断直连”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的出台,合规性风险是金融机构在获取外部数据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风险。如何确保从外部机构所获数据的合法性,数据是否经过充分授权,是否存在过度收集行为,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信用信息作用的发挥。
基于这样的背景,由地方政府等牵头整合数据资源、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的“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模式被视为解决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全国+地方”“政府+市场”双层、双轮的发展模式符合我国征信业务发展实际,可促进征信业务健康发展。
在他看来,政府主导建设征信平台,以政府“有形之手”引导创新征信业务发展,可以遏制征信业务独自发展、数据分散乱象,避免在数字经济时代出现征信数据垄断,更好地让数据发挥生产要素的价值,起到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促进征信业务市场化有序健康发展。“全国+地方”“政府+市场”双层、双轮发展模式,有利于确保信用信息使用者获得高质量的信用数据,释放信任红利,让中小企业更快受益。
对于这种模式,盘和林表示,当前金融机构在信息采集上存在不够全面的情况,政府主导的征信能够更加完善信用信息的采集,打破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而市场化运营则可以多角度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征信机构更加注重征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提供更加多元的信用评估角度。
此外,苏筱芮表示,金融机构要关注新形势新业态变化,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加强探索。“伴随着当前灵活就业形态的不断丰富,对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定位不够明确,一些金融机构此前的客群细分规则相较现实发展已经落后。”她建议,需要加强相关研究,相关主体的授信需要讲究方法与效率,既不能过于繁琐,也不能过度授信增加机构自身风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