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轶事和王八城的传说
西汉末年和新朝,由于冀州治治于鄗,鄗城有了“王莽城”之名。刘秀在鄗登基改鄗为高邑,曾作为临时帝都。冀州刺史治初平(190—193)时迁往邺城后,高邑县治所并未改变,从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北齐天宝七年(556)一直作为高邑县的治所前后531年(不含西汉鄗县治)。其间的县令表今已不能列出了。公元23年“昆阳大捷”后,刘秀行“大司马”事执节河北,第一次到鄗,不执行王朗捉拿刘秀诏书、使刘秀深受感动的鄗县令的名字都没有留下。仅将笔者搜集到的部分在高邑(今固城店)县曾任县令和封爵的名人列于下:
(一)东汉高邑令3人
1、蔡湛(子德),河內修武人,灵帝(168-189)时任高邑令。
2、曹操任命司馬朗为高邑令。司马朗是司马懿的长兄,字伯达。
3、高邑侯苻亮( 三国时)。
(二)魏晋
冯恭(字元恪),柏人(今隆尧县)人。魏晋时任赵国高邑导宫令大中大夫。见晋太康三年(282)二月三日刻《晋冯恭石椁题字》。
(三)南北朝高邑令
1、王冀 赵郡栾城人,北朝时任高邑令。
2、李雄,高邑人,北朝从周太祖平汉中,晋王广以雄为河北行台兵部尚书。
(四)北朝时期高邑封爵的公、侯、子、男:
1、莫题 代人,左将军,赐爵高邑公。
2、常陟 字公山,广宁人,高邑侯。
3、吕季才 赵郡人,高邑子。
4、崔瑜 博陵安平人,高邑男。
5、李灵 赵郡平棘人,高邑子。
6、李悦祖 赵郡平棘人,高邑侯。
7、游祥(490—525年)字宗良,广平郡任县(今邢台市任泽区)人,高邑县开国侯,谥号文。
8、王松年 太原晋阳人,高邑县子,谥号平。三子王邵最知名。
9、裴鸿智 河东闻喜人,(27世) 高邑侯。
10、杨荐 秦郡宁夷人,高邑男。
11、李寄生 中山人,高邑子。
12、燕荣 华阴弘农人,从武帝伐齐,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封高邑县公。
高邑县城为什么向西迁移?
黄河历史上从渤海入海,大禹治水疏通了入海通道,使“大陆泽”之水排泄通畅,造福于大陆泽地区近两千年。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改由山东省入黄海。加之两汉时期气候的变化,晋魏以后,今天的“海河水系”入海逐渐淤阻,不再通畅。漳、滏、泜、洨、滹沱、泲河诸水,长年累月流入大陆泽,致使大陆泽水位升高,泽西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不断向西侵蚀,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地处大陆泽边沿的高邑城负担冀州治、高邑县的行政职能大受影响。这就是高邑治于北齐天宝年间向西迁移的原因。明代高邑的赵南星在《思党亭记》中有“他邑井水多苦或咸,是邑独甘”的记述,此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高邑旧城(今固城店)东部土地受盐碱侵蚀之一斑。
高邑县城西迁之后有两个明显的后果。一是邯郸—巨鹿—柏人—柏林关—高邑(固城店)—恒山的大道改道临城,昔日的繁荣骤减;二是高邑(固城店)城里繁华顿失。昔日的官府没有了、封爵的达官贵人没有了、商贾行人也少了。
鄗城自赵武灵王三年(前323)赵国在此筑城,外城高大的城墙周长达14里;战国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在此居住十年;西汉初设鄗县治于此;西汉末和新朝冀州治治于此;公元25年6月刘秀登基建立东汉为临时帝都;东汉冀州刺史28人曾居住于此;魏晋南北朝有多少县官、又有多少功臣封爵于此。县治的西迁,居住在这千年古城里的居民的失落感可想而知。
与周围的县城相比高邑城除历史悠久外,还有一个明显特点:坚固。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吹打仍然屹立。在唐代人们崇尚“龟”,把龟视为长寿的象征(如今日本的人名中“龟”字常用,就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遗踪)。于是,人们口传中就把既古老又坚固的高邑城叫成了“王八城”。
在人们的习惯中,县治迁移后,绝大部分称原县治为“旧城”、“古城”、“故城”,可高邑城(今固城店)称“固城”,或许与它的“坚固”、民间称的“王八城”有关吧!
有人认为“王八城”系“王霸城”之说,因为刘秀柏乡登基称帝后,曾在鄗(今固城店建都,命大将王霸守卫都城,王霸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威震四方,故有“王霸城”之说。笔者曾检索二十四史,三处有关“王霸”的记载均无“王霸守鄗”、“王霸守高邑”的记载。“王霸城”之说只是曾有一次出现在“河北民间故事”之中。况且刘秀登基后只在柏乡不到三个月就迁往洛阳。倒是“王八城”的传说更加符合情理。
《柏乡轶事》简介
千秋亭高浮帝气,槐阳岁久鄗黍香。《柏乡轶事》一书是带有故土乡野原始风味的文化大餐,是了解柏乡历史,宣传柏乡很好的乡土教材。
《柏乡轶事》编委会由马玉川、王朴生、王运国、吴丙志、刘玉栓、张宝聚、赵新贞、耿秀锦、魏国静等组成;王运国、马玉川、魏国静为主编。该书分为九章一百二十二篇,三十余万字。内容多为史志不载,觅故记今之作。第一章山水灵境,讲述柏乡的地理环境。第二章史事探究,从不同角度探究史志未记、错记的历史人文事件。第三章史海钩沉,通过实地考察、思辨,探索柏乡历史。第四章千年古村,考证记录了89个行政村的千年变迁。第五章家谱选粹,收录了柏乡几家历史较久且连续的部分家谱。特别是对历史望族柏乡魏氏的渊源进行了探讨。第六章碑石佐证,为史料,便于读者对照思考。第七章史外补遗,记现代之事。第八章教育散记,主要是本县古今教育的史料。第九章艺文集萃,主要辑录文学作品及书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