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诸多遗迹,追溯千年潢川历史文化!

诸多遗迹,追溯千年潢川历史文化!

诸多遗迹,追溯千年潢川历史文化!豫南的潢川,是信阳境内早期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1977年,在潢川县张集乡霸王台遗址发现了两件石磨盘、一件石磨棒,属裴李岗文化,距今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老乡们,扫码进群
了解更多最新潢川新鲜事!
黄陂历史名人_名人黄陂历史事迹_黄陂历史人物

豫南的潢川,是信阳境内早期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1977年,在潢川县张集乡霸王台遗址发现了两件石磨盘、一件石磨棒,属裴李岗文化,距今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这是信阳农业文明最早的见证;而黄国故城遗址位于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的的隆古乡,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是这块土地上城市文明的开端。

黄国故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其城墙长度:东墙1750米,西墙1550米,南墙1650米,北墙1720米,周长6670米。墙基厚19米,残存高5—7米,上宽10—15米。城壕宽36米,残深1米左右。残存城门豁口3处。城墙系夯土筑成,夯土中含有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遗物。

黄陂历史名人_名人黄陂历史事迹_黄陂历史人物

航拍的黄国故城遗址

黄国故城遗址已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和《中国名胜辞典》,1998年被列为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纵然历史已经过去近三千年,今天我们使用航拍技术看到的故城遗址,依然是令人震撼的。

据年纪大的人说,在黄国故城周边,浅浅的麦田里,曾经布满了残砖断瓦,经常会有人去捡拾些较大的瓦片,较完整、有纹路的砖块,绳纹、水纹、直线纹、菱形纹、方形纹。一拨又一拨,到如今依然还能看到很多埋在土中的瓦片和砌在周边民房中的青灰色的砖块。

文献《竹书纪年》记载,黄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为夏启所封,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并,立国1400余年。

夏、商、周三代繁盛,河洛一带文化发达。华夏民族就以自己居住之地为“天下之中”,便有了中国、中华之称。而相对于“中国、中华”之外的就是北狄、西戎、南蛮、东夷。地处江淮地区西部、中原至江南过渡性地带的黄国,恰恰就处于这“中国、东夷、南蛮”之间。

黄陂历史名人_黄陂历史人物_名人黄陂历史事迹

虽然一直被北方那些以“中原正统”自居的邦国视为边陲之地,即东方九夷之一的“黄夷”(《后汉书·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论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书中也均提及九夷。“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但春秋时期,位于南蛮之地的楚国争霸中原,黄国还是表示不服,借地域优势,近与江、道、柏、弦、随结盟,远与齐、宋、郑、卫、鲁修好,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恰如那句“夷狄而能礼仪则中国之”,黄国又以中原邦国自居,与楚抗衡。

《左传》桓公八年(前704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送伐黄,败黄师于碏陵”。僖公五年(前655年)“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僖公十一年(前649年)“黄人不归楚贡。冬,楚人伐黄”。僖公十二年(前648年)“夏,楚灭黄”。(《公羊传》作“冬,楚人灭黄”)

黄地入楚后,数百年中受楚文化之浸润——这些都奠定了黄国故地所在的豫东南独特的文化底蕴,那就是豫风楚韵、得南北文化之精髓的特征十分突出: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多元化文化,有北方文化的厚重,不失南方文化的轻巧,厚重而不笨拙,轻巧而不轻薄。明光州城(黄国故地,今潢川)镇潢桥南立有一座“河洛重镇 吴楚上游”牌坊。这八字既点出了光州“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独特地理位置,也点出了光州南北文化交融的特征。历史上,很多处于交通枢纽位置的城市都会自诩为“河洛重镇”或“吴楚重镇”,但合二为一的唯有光州。这就是1400年黄国历史留给故地深厚的文化积淀,留给我们的文化底气。

黄姓源于黄国,根在潢川。

自有黄国,才形成“以国为姓”的黄姓。唐林宝撰《元和姓篡》云:“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宋郑樵著《通志·氏族略》载:“黄氏蠃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北宋江夏黄氏族谱序中亦称:“考我黄氏,始于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高阳氏曾孙陆终之后有南陆公,兄弟三人,公居其二,食邑于黄,遂因地而赐姓焉,黄地在河南汝宁府光州十二里,有黄城。”北京、湖南、山西等地出版的姓氏专著以及广东、福建、河南等地的黄氏族谱,均有类似记载。

国亡家破的黄国臣民,背井离乡,但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以国为姓,其中大部分被强迁到当时南方的楚国腹地,形成了今天之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名。还有一部分被“浮诸江南,以实海滨”,于是就形成了南方诸多黄氏家族和黄洞蛮壮族的黄姓。

楚国强迁被吞并国的遗民南迁楚之腹地,这在随后的楚灭蔡国中亦有发生。蔡为周封国,建都蔡(今河南上蔡县),前531年,楚国灭蔡国。三年后,蔡平侯复国,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前506年蔡国随吴国伐楚,攻入郢都,也算报了灭国之仇。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以及吴国的帮助下,蔡昭侯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称为下蔡。前447年,蔡终为楚灭。1966年4月,在黄国故城西北500米处,出土了七件蔡国铜器。铜簠上铸有“蔡公子义”,可确定为蔡公陪葬品。当时黄国已被楚灭国一百五十余年,黄国故地早已是楚国的内地了。由此可以确定,楚灭蔡之后,亦强迁蔡国臣民南下,只不过这次南下的地方是早已被灭国的黄国故地。

历朝累代,黄姓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对中原文化的传播起过重要的作用。黄歇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楚并黄三百年后,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黄姓人物,楚属黄国后人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宋邓世明《古今姓氏书辩证》云:“楚灭黄,其族仕楚,春申君即其后。”元黄溍《族谱图序》载:“黄国为楚所灭,子孙仕楚者有黄歇。”黄歇仕楚,为相二十五载,政绩卓著,被赐以包括黄国故地在内的淮北十二县,成为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给黄氏家族带来了中兴。

前241年,“楚于是去陈徙寿春”,春申君由此改封于江东吴地,成为上海最早的开拓者。他在江东的封地开疆拓土,兴修水利,主持疏浚了东江、娄江、吴淞江“三江”,开浚黄歇浦(黄浦江),连通太湖和淀山湖,将其江面拓展并深挖,与东海、黄海之间的长江出海口连通。这些在各种史书中都有明确记载。上海简称“申”,黄浦江的“黄”,都跟他有关。申江、春申江、黄浦区、春申路等地名,也都是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而命名,包括旧上海《申报》之名也源于春申君之号。2002年9月,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2018年,大型歌舞“上海千古情”项目在浦东世博园区正式启动。“申沪溯源”一节再现申城从崧泽遗址到战国时春申君封邑的历史。

今天,人们每每说起春申君黄歇,总会说到他的很多功绩,比如辅助楚王上位,一纸退秦兵百万等等。但我觉得,说到黄歇的历史功绩,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他对江东吴地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的贡献。他建城兴市,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绩显著,深得民心。这也正是老百姓可以抛开史书,代代相传地记住他,怀念他的原因吧。这和我们今天说的“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不谋而合。受益于春申君的城市除了上海,还有苏州、无锡等地,都是今天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城市。我们说起文化自信,有很多人以为上海是海派文化,但追本溯源,上海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是来自中原的春申君文化,只是在近代融合了海派文化。想来,这也是我们应该大张旗鼓纪念春申君的原因之一。

及至秦汉,见于正史的黄姓名人不下20余人,最著名的是黄霸、黄香;再至大唐,又有多位光州黄姓宗亲,跟随陈政、陈元光以及后来的三王入闽,他们的后裔成为闽、粤、台的望族,目前黄姓是台湾的第三大姓。

黄国以降,弋阳、定城、光州、潢川几易其名,名称虽异,但历史、文化却一脉相承。

据出土的战国楚系玺印,楚属时即置有弋阳县,治所今黄国故城。西汉初弋阳县隶汝南郡,东汉初改弋阳侯国,仍隶汝南郡。三国分汝南、江夏两郡地置弋阳郡,郡治弋阳县。西晋初改弋阳郡为弋阳国,治所弋阳县;南北朝大明元年分弋阳郡立光城郡,太清元年在光城郡置光州。与此同时,原弋阳县被分置南、北二弋阳县,郡治北弋阳为北朝所占,南弋阳则不断南迁,最终越过长江侨置在今江西弋阳县。后来,北齐改北弋阳为定城,治所在今潢川南城;隋开皇元年复弋阳郡,治定城县;唐武德三年改弋阳郡为光州,以定城为弦州,隶光州;唐太极元年光州州治由光山迁至定城,至此开始了1200多年光州即弋阳即定城即潢川的历史。清雍正二年,光州升为直隶州,领光山、固始、息县、商城4县;民国二年,在全国性的废州府设县治运动中,光州被更名潢川县,设河南第九行政公署,辖固始、商城等七县;1952年,潢川及其辖县并入信阳地区。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作为“闽台祖地”的光州,是无数游子梦中的家园,是这片土地上子子孙孙引以为傲的记忆。但民国初年,“光州”改名潢川,人为地割断了我们历史延续。好在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我们的历史正在逐步地被发掘,我们的文化正得以广泛宣传,曾经的光州也在被重新认知。

黄国虽已远去,但黄国的文化却从未走远。

黄国留下的青铜器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叔单鼎了。叔单鼎的发现极早,在1804年刊印的阮元著《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一书中就有记载。阮元亦考释了叔单鼎的铭文:“唯黄孙子系(傒)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该鼎1935年被送往英国伦敦展出而享誉世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陂历史人物_黄陂历史名人_名人黄陂历史事迹

钤印“宝蕴楼”“宝蕴楼藏器”的叔单鼎全型拓片

名人黄陂历史事迹_黄陂历史名人_黄陂历史人物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叔单鼎释文

黄国文化的载体依然被不断发现。1978年,潢川县李老店磨盘山墓出土一批青铜器,其中的铜罍肩部有铭文“侍正月初吉丁亥,黄孙须劲子亚伯臣自作用政,用祈眉帮万年无疆,子孙永宝是尚”;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今光山宝相寺一带,黄国贵族墓地,包括1983年发掘的黄君孟夫妇墓和1988年发掘的黄季佗父墓;2001年,因宁西铁路建设需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潢川县境内的黄国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在40余座春秋黄国墓中,再次出土大量陶器以及铜剑、铜戈、玺印、玉壁、鼎、盘、敦等;2018年10月19日,潢川县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车间地基处施工,在清理的土中突然发现了青铜器残片,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抢救性发掘,截止到2019年1月底召开发布会时,这块叫余楼的墓地已发现墓葬22座,清理发掘13座。出土了带“黄子”“楚子”铭文的青铜器等,还发现了不常见的“拆车葬”。同期车坑、马坑的发现在豫南地区亦属首次。直到最近,余楼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依然在继续。黄国文化的内涵依然在延伸。

名人黄陂历史事迹_黄陂历史名人_黄陂历史人物

名人黄陂历史事迹_黄陂历史名人_黄陂历史人物

余楼黄国墓地出土车及青铜器

名人黄陂历史事迹_黄陂历史人物_黄陂历史名人

黄国故城内复建的黄国大殿

上一篇: 民国体育文物将“落户”厦门
下一篇: 历史上的红安名门望族,有没有你们家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