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得姓于周灵王之子晋。世人指其族曰“王家”,其后子孙繁衍,散处不常。
王代恕的高祖王丕,祖籍为山西太原府祁县人,于后唐(约930年)徙居陈留通许镇。
北宋咸平五年(1002)通许镇改称咸平县,后改称通许县。今开封市通许县。通许县城内东南隅状元桥街一带有王家宅遗址。通许县城东南1公里处王菜园村西(开封至扶沟公路东侧)有王家坟茔遗址,埋葬王家上三代先人(《王菜园村志》有载)。
左三为通许县张清鲜老先生
宋,欧阳修为王拱辰之父撰《王代恕墓志铭》题:江宁府句容县令,赠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公墓志铭。庆历四年(1044)九月庚申,葬于开封府尉氏县蒋成乡柏子原之新茔(见《欧阳修集编年笺注》)。明《万历开封府志校注》512页记载:“王代恕墓,在尉氏县北蒋城乡。代恕,句容县令。”笔者发现,欧阳修撰文谓“蒋成乡”,“校注”谓“蒋城乡”。
王代恕(975~1044),卒于京城开封,享年69岁。本为七品官,仁宗帝封赠尚书兵部员外郎(六品,中央直管官员)。为何不归葬通许王家祖茔?唯因王代恕之第七子王拱辰,北宋少年诚信状元,时任右谏大夫、权御史中丞(副相)。按北宋墓葬制度王代恕葬于尉氏县北蒋城乡柏子原新茔。蒋城乡境内有汉、唐古城与古墓群,如:钟城、皓坟岗、鸡鸣城、鸡王村墓群、魏家村墓群、郑店遗址、蒋城遗址、青云禅寺等。郑店村在明清时期为郑店保、郑店社驻地,保、社下辖村。
为寻觅尉氏县境的蒋城遗址,查阅臧励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1196页:“[蒋]周国名。姬姓。灭于楚。……又今尉氏县西六十里亦有蒋城。或亦谓古蒋国。”(此处的县西应为县西北。)
《辞海》1989年缩印本(684页)蒋条:①《隶释·县三老相信碑》:“蒋历兵甲。”②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固始。一说在河南光山,春秋时灭于楚。姓。既然蒋城依蒋姓定名,笔者查阅《万历开封府志校注》:开封府辖域的30个州县,自周、汉、三国、晋、南北朝、唐、宋七个朝代的人物,唯发现一位蒋姓。《开封府志校注卷之二十一》“隐逸”(366页)汉朝:“蒋融,字伟明。师事李膺,公府连辟,皆不应。会遭党禁,妻亡贫无殡敛,乡人欲为具棺服,融不肯受,曰:‘古之亡者弃之中野,惟妻子可以行志,但即土埋藏而已。’同郡田盛,亦知名,优游不仕,亦以寿终”。用76个字简述蒋融的一生。可知蒋融遭株连而隐居不仕的原因,事出其上司李膺。进一步排查汉朝有无李膺其人?《万历开封府志校注》人物(见300页)李膺条:“李膺,字元礼,襄城人。举孝廉,为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去。累迁司隶校尉。时纲纪颓弛,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荀爽尝谒膺,因为其御。即还,喜曰:‘今日得御李君矣。’后坐党锢免。”
据此,李膺与蒋融为同僚,上下级关系,均为性格豪爽刚毅,清正孝廉。当时,吏治腐败,风气败坏,党争受冤罢官。深受百姓同情敬仰。今庄头镇郑店一村有蒋姓。尉氏大桥乡蒋庄,南曹乡蒋沟,全县蒋姓548户2265人。周边县蒋姓村庄有中牟县刁家乡蒋家村、老庙岗傍的蒋家冲村,通许县孙营乡蒋家村。
2023年4~6月,笔者拜见尉氏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李建强,具介绍信致庄头镇党委副书记王松威派副科级干部范留成协同,到鸡王村、王家村、郑店一村,分别访问老者和村干部座谈。
比对《欧阳修文集》郑雍撰《谥懿恪王公第二夫人和义郡薛氏墓志铭》相吻合。“公为中丞时(指王拱辰当副相时),举其考妣之丧,卜宅于尉氏,夫人蚤(音zao古同“早”)莫从事不懈。……公昆弟(哥哥的子孙)以十数而友爱天圣,居常列¨第逾百口,夫人于姊姒(古代称丈夫的嫂子)敬恭抚接无不顺适。……。说明王拱辰的夫人薛氏选择在其公婆的墓葬地尉氏县蒋城乡卜宅定居(今鸡王村北的王家村),承担起王家逾百口人的大管家,她的侄儿侄女众多,男婚女嫁,为之办理婚嫁操劳费心。还要与通许老家的大侄们的子孙往来接待。
《通许县村史》182页:四所楼镇王庄行政村“历史概况”说:“王姓始祖叫王君贶……叔伯兄弟共18家,在通许县分居18处”。
当时王拱辰的六兄王拱式任职尉氏县县尉,很有可能定居尉氏。今尉氏县庄头镇的王家村一带即可认定为王代恕墓葬新茔地,鸡王村、王家村王姓居多。年长者讲:开封县(今祥符区)西姜寨乡南部的佛堂王、大律王、后王、大王、汪王、南岗6个村均为王姓,与庄头镇王家同宗同族。
《尉氏县志》载:全县有518个姓氏,排序前100个大姓,张姓第一,18630户,73762人。王姓第二,17561户,70125人。《尉氏县志》载:庄头乡鸡王村、魏家村有汉墓文化遗址,鸡王村南有康王城遗址。说明北宋尉氏县蒋城乡柏子原风景优美,是个风水宝地。
《尉氏县志》第十章(239页):“历史文物”引言“因历代官府不重视、不管理,任其风雨剥蚀,加之兵祸水患,很多文物遭到破坏。”况古代墓志石刻同棺木置放于墓室内。至20世纪60~70年代,农村因缺烧柴或兴修水利,形成毁林平坟,砸碑烧石灰之不正之风。迄今千年演变,地面上难以见到王代恕墓坟和古代柏子原胜景。王代恕墓葬蒋城乡柏子原新茔,虽没有具体方位和标志物,但有王拱辰两位薛氏夫人《墓志》为证,今王家村东有王家坟茔。况且,早在景祐三年(1036)王拱辰第一夫人薛氏疾卒(年24岁),葬尉氏县柏子冈之原野。接着由其妹薛氏和义郡继第二夫人,迁居尉氏。
据古今地图方位辨析,当今鸡王村以北的王家至高庙范“青云禅寺”一带方园约5公里,为南北走向的柏子原野。王代恕第六子王式,时任尉氏县尉(九品官),当随父母葬于此。王家村长者言传:“只知王老六当过官”。今尉氏县境内带王姓的村落34个,在明代山西洪洞移民之前,当有唐宋时期王姓原住民。比如文献记载的王代恕的8个儿子分别在京城及获嘉、歙州等地做官;王拱辰的儿子及孙子、重孙有10人在北宋皇宫做低级小官,他们退休后必然还乡。
王家村古槐 张清鲜摄
值得庆幸的是开封黄河文化丛书由河南大学出版(2021年)《黄河胜迹》135-136页记载:“青云禅寺”,青云禅寺位于尉氏县庄头镇高庙范村东北的金鸡岭(旧称)上,占地数亩。青云禅寺现仅存大殿一座,201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内有大殿一座,唐代景云年间石造像座,明至清代碑刻三方,山门外有六棵龄逾千年的古槐。大殿五间……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大相国寺下刹青云禅院记”碑……详细记载了青云禅寺因兵祸被毁于明景泰年间的情况。唐代建青云寺而毁于金,明景泰和成化年间重修。供释迦、老君、夫子像。集佛教、道教、儒教于一堂。“汴京西南隅地名高庙有东岳行宫在焉”“汴西南隅旧有高庙地名离城五十里有岳神庙一座。”印证了北宋时尉氏县北蒋城乡柏子原为王代恕墓葬地。笔者亲往青禅寺参观拍照(如图)如今,尉氏县庄头镇有二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即康王故城和青云禅寺。
本文作者、张清鲜老先生在青云禅寺留影
据《开封县志》《尉氏县志》记载:1948年10月开封县朱仙镇区贾鲁河西南的文家、刘家、孙庄、田家、于家、前曹、后曹等10多个村庄划归尉氏县庄头区。1965年2月,开封县水坡人民公社划归尉氏县。1965年4月开封县狼城岗人民公社划归中牟县。
尉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岗岭至平原的过度地带,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度的尾闾,最高处海拔87.3米。全县沙岗丘岭地占56.9%。庄头镇西北部的郑店、王家向北至高庙范村为尉氏县海拔最高处。数百年来黄河多次决口水淹中牟、开封、尉氏、通许等县,但尉氏的庄头乡因地势高受黄水浸害较少。这一带民谣说:“黄水不淹郑店,冷子不打黄店。”(黄店为中牟县地)。
笔者正在尉氏县北庄头镇境内寻觅古代的蒋城遗址未果,感到迷惑。8月承蒙尉氏县学者马现锋先生,提供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隆文发表在《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年10月24卷第10期56-69页:《钟繇故里考》长文(电子版)获得蒋城乡的大量信息。
得知:“唐宋尉氏县城西北三十五里的“故钟城”应是钟繇的故里(“繇”多音字,三个读音,分别是遥、游、宙。三国至明清专家辨析,正确的读法是钟“yóu”钟繇=钟游。)在今中牟县刁家乡城前张村北。……结合汉魏墓葬制度变迁的具体考察和历代碑刻的文献梳理,可知如今中牟县城前张村钟城遗址南三里的浩坟岗、高坡岗一线,应是汉魏之际颖川郡钟氏家族的族墓所在地。南宋时,原属尉氏县管辖的钟繇故里“故钟城”,已经改隶中牟县管辖。”北宋尉氏县蒋城遗址一带的蒋城乡管辖:青云禅寺、钟城、皓坟岗、郑店遗址、魏家村墓群、鸡鸣城、鸡王村墓群与鸡王村北边的王家村。
鉴此,就《钟繇故里考辨》文中涉尉氏、中牟二县的地貌、河患、隶属分割涉及古蒋城乡与今庄头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节,简录如下(见图2)。
图2 钟城、鸡鸣城、皓坟岗与浊泽位置
《后汉书》中长社县北境的蜀津、蜀城之载,实指浊泽、浊城,即《魏书·地形志》中的鸡鸣城。现在尉氏县西北与中牟县交界的庄头乡鸡王村南有鸡王城遗址,“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80米,南北宽430米。墙高6米,基宽30米,夯土筑成。夯层厚12厘米左右。城内散存大量绳纹板瓦、简瓦、云纹瓦当、绳纹砖、大泉五十陶钱范,及陶器残片、石器等。另发现有汉代砖室墓。判断为一座汉代城址。俗称康王城”[38]《河南分册》60页。鸡王城遗址周边还发现过龙山时代的郑店遗址以及相当数量的汉墓。郑店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尉氏县庄头乡郑店南,西北距鸡王城1公里左右,“面积为472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30米。出土陶器有鼎足、豆柄、瓮、罐等,纹饰以绳纹为主,方格纹次之;石器有斧、凿、镰、石球、镞等。属龙山文化遗址”[38]《河南分册》60。鸡王城遗址西南尉氏庄头乡魏家村北还发现过汉墓。魏家村汉墓“墓冢南北长144米,东西宽43米,冢高7.50米,周围有许多汉代砖瓦残片。经调查为汉石室墓”。在鸡王村南边还发现过鸡王村墓群,惜现存仅有3座,“均圆形土丘,高6-8米,直径40米左右。发现石墓门,上雕铺首衔环,门楣雕青龙、白虎等。周围散存有汉代砖瓦残片”[38]《河南分册》,61。尉氏庄头乡鸡王村周边发现的鸡王城遗址及数量丰富的墓葬遗址,充分证明此处很可能就是汉魏地理文献中提到的浊城(濁城)、鸡鸣城,而历史上著名的浊(濁)泽就位于今天尉氏庄头乡鸡王村南不远。现在尉氏县西北栗林、西新庄、三杨以东,庞杨、二家张、付李庄、大庙杨以西,堂马、赵庄、孔家以北,鸡王村以南,大约都应是汉魏古浊泽的范围。
2022年初夏,陈文隆教授在中牟、尉氏交界一线进行考古调查,在城前张村后发现了钟城遗址。据村民介绍,城前张村的形成大体在明代初年以后,村在钟城遗址之前,且又以张、胡两姓为主,故名城前张村。中牟城前张村后之钟城遗址,现存城墙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有120米。出钟城遗址向北9000米,大路可通到中牟东古城;向东1600米可达尉氏县庄头镇高庙范村,高庙范村东的金鸡岭上就是著名的青云禅寺;向南5000米就是《水经注》中所载的浊泽与浊城,即今天的鸡王城;向西南5000米即北宋文献中记载的尉氏县西界蒋城乡,即今天中牟县刁家乡蒋家村(孤儿岗)。钟城周边的道路格局与清代《尉氏县志》中所载中牟、尉氏间的道路走向大体吻合[40]。由于钟城处中牟、尉氏两县之间而又位于中牟县境。
结 语
笔者未料到,北宋尉氏县蒋城乡文化底蕴深厚,千年来却不被人知。读陈隆文教授大作得以解谜。如今,地处尉氏、中牟两县交界处的蒋城遗址、蒋城乡辖域方圆大约10公里有9处古迹,分别在今尉氏县庄头镇6处:青云禅寺、郑店遗址、鸡鸣城、鸡王村墓群、魏家村墓群、浊泽;早在南宋时划归中牟县3处:蒋城、钟城、皓坟岗。历经年久地貌演变,昔日胜景不在。但有文献在、书在,文脉就在,文化亦在。为后人留下永久的历史怀念与永久的文化传承,为我们在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观往以知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讲述生动而精彩的文化故事。丰富了文化资源。
北宋庆历四年(1044),按官员墓葬制度,为诚信状元王拱辰之父王代恕选择墓葬地尉氏县蒋城乡柏子原之新茔,欧阳修撰墓志铭。此后41年,宋哲宗八年(1085)王拱辰卒,葬河南府河南县(今洛阳市伊川县境),安焘撰《王拱辰墓志铭》:哲宗追赠王代恕“考中书令兼尚书令,韩国公”(官级正一品);“赠王拱辰开府仪同三司”(官级正一品)谥懿恪。荣光至极,世人敬仰。如此高度评价王公父子光彩照人的一生。在中州大地无二者,难能可贵。如今的尉氏县庄头镇王家村一带(为古代的柏子原)必将为分散多地王氏后裔寻根、祭祖之地。
张清鲜 2023年8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