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邹鲁”潮汕,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仅仅从绘画而言,翻开中国美术史,断然少不了潮籍画家赖少其、陈大羽、罗铭等众多人的名字;而在当今画坛,王兰若、杨之光、林墉等不少名家仍在执牛耳,许钦松、方楚雄、陈政明等大批画家撑起了广东画界的半边天。
日前,记者与广东画院40余画家赴潮汕地区考察,通过切身感受,探寻该地区为何群星璀璨的文化密码。
不识字的农夫都知道要保护传统
徜徉在中西建筑艺术合璧的汕头小公园,游荡在古色古香的潮州古城,凝望着古村落里工艺精美的木雕,品着功夫茶、尝着花样百出的美食,能分明听到潮汕地区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回响,感受到“海滨邹鲁”的文化魅力。
“谈潮汕地区的文化,首先必须提到发达的民间工艺美术,木雕、刺绣与美食足够说明了一切。”广东澄海籍画家、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一谈起家乡的民间工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据其介绍,在他小时候,逢年过节,他的爷爷作为村里的文化人都会组织一场灯谜会,各家各户都要拿出自己制作的灯笼亮相,供村民品赏。“谁都不想比别人的差,因此家里大人小孩都会在一起严肃认真地做灯笼”。
许钦松成长的年代,娱乐休闲方式少,而这也正给了他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绝好时机。“村子里的一个广场到了晚上都会凉风习习,一帮年轻人就聚在一块儿吟唱歌册,我家有一间闲房子,大家一起学潮州音乐,我就学会了二胡与笛子。”许钦松坦言,潮汕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与文艺所营造的文化氛围,早就融化在百姓生活中,接受与传承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在著名画家、广东潮联书画院院长罗宗海印象中,潮汕人对文化生态的保护尤为重视。“小时候我在田野旁边玩,有个农夫喊我,‘小弟,你放牛的不要去王大宝的坟头,他是我们潮汕的名人哦!’王大宝是明朝兵部侍郎、礼部尚书,连一个不识字的农夫都知道要保护传统,可见潮汕文化对潮汕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大批上海美专毕业生归来做教员
潮汕国画,久有流传,自清代以来更有所发展。清末,商业发达,潮汕商人通过海路多往返于上海、浙江与福建之间,带来扬州八怪及吴昌硕、任伯年的作品,在画界传播、观摩,一时习画成风。“潮籍商人带来的任伯年的作品特别多,所以有人说,任伯年画价的抬升,潮汕有很大的功劳”,许钦松说。
而到了上世纪30年代,越来越多的潮籍美术青年坐船到上海美专、杭州艺专学习,得到黄宾虹、刘海粟等大师的耳提命面。在许钦松看来,潮汕美术受海派影响较深,“抗战开始后,王兰若、刘昌潮、林受益这批学生从上海、杭州回到潮汕担任美术教师,在他们的教育之下,出现了一大批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这批学生也通过学校教育渠道不断得到艺术上的长进。他们学成后又继续待在家乡,像他们的老师一样授业解惑。这样一代代地延续下来,再加上民间的美术氛围培育了潮汕人的一种审美基础,民间艺人也通过带徒弟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批接班人,在几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潮汕才诞生了一拨拨的美术家。”许钦松告诉收藏周刊记者,他的启蒙老师、澄海著名画家蔡仰颜,其父亲就是毕业于上海美专。
“很多孩子受美术氛围的影响,会不自觉地拿起画笔画画,像方楚雄、庄小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是潮汕地区很知名的神童了”,罗宗海表示,潮汕地区地少人多,家长也都比较开明,也都愿意让孩子学画,“至少这是一门手艺,一种谋生的手段。”
古代皇族逃难到潮汕带来的文化影响极大
潮汕文化的特质到底是什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研究员雷铎曾认为,潮汕文化是“北来文化”跟当地的“母本文化”结合的体系,这就让潮汕文化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原本潮汕“土著”的文化,二是北方汉族文化,三是舶来文化——即东南亚文化。“因此,潮汕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
潮汕地区的文化氛围为何那么浓郁?潮籍画家代代出的根本原因又到底是什么?在许钦松看来,这可能是源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潮汕的传统文化保存得非常好,主要是古代战乱时,一批批的皇亲国戚逃到这里来,他们带来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样式,长此以往就积累了下来。”
许钦松举了美食的例子,他认为,大名鼎鼎的潮菜就因袭于宫廷里的生活方式。“潮菜上席一般都是四个一组,中间要喝一个汤;这里的材料没有宫廷那么多,做菜师傅就‘穷讲究’,依然追求精致,就是一种青菜也能做出十几种花样。”
在许钦松印象中,潮籍画家创作时一般都很精细,这也同样有文化渊源与地理原因。“潮汕地区地少人多,小时候,我看到田间的田埂铺砌得非常精巧,田地里每个地方都得以充分利用。也许正是这份认真、精细的做事风格也对潮汕人绘画产生了影响,他们是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对细节的要求都很高。”关于精细,潮汕人泡功夫茶的程序已经做了注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