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最为人所知的一段历史。都说乱世出豪杰,时势造英雄。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诞生了东汉末年的群雄?曹操、刘备和孙权,又是如何在群雄斗争中胜出的?
一、群雄崛起:领袖是如何诞生
1、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是谁的时代?
董卓进京,祸乱朝政,掀开了三国乱世的序幕。董卓给了汉末时代一次大动乱。而在大动乱的时期,原本固化的阶级,变得吹弹可破。如果在太平世,你不过是一辈子屠夫,在亨羊宰牛中度过余生;你不过是仁义道德的教书匠,在经史子集中销势残年。但如今,世道变了!
最先起事反抗命运的,黄巾军。他们或为流民,或为山贼,处在阶级的最底层,生无所依,老无所养,毅然选择了反抗。但那个时代,似乎并不属于他们。镇压他们的,尽是当世之豪雄。其中代表曹操,就是通过镇压农民军,组建了青州兵,积累起原始资本。
说到底,朝政固然昏暗,时局固然动荡。士族阶层中的英雄豪杰,还大有人在。底层农民,还承担不起国家气运的重任啊!
黄巾军首领张角病死军中后,逐渐势弱,各部各自为战,人数虽多,却缺乏战斗经验,逐渐被朝廷逐个剿灭。等到率最后黄巾部众投靠曹操,黄巾军,从此淡出了历史舞台。
2、群雄崛起:武略政略必有其一
时代在剧变,农民阶级武力方面,打不过正规军;谋略方面,也吸引不到王佐之才的加入。他们注定不是这个时代的主人。那真正昂首驰骋这个时代,成为一方领袖的,是何许人?是士族豪雄、贵族精英!他们有着良好的教育,显赫的声望。其中雄武之人,开始雄踞一方;谋略之才,开始积攒人心。
要么武略超群,要么政略绝伦,要在乱世成就群雄,军事和政治两条线,必居其一。
注:蓝色为武略崛起、绿色、黄色(皇族)为政略崛起
武略崛起:骁勇善战,占据一方
说道武略绝伦,不得不说凉州军团。凉州系群雄,首推枭首董卓。影视形象中,常常把董卓刻画成一个残忍暴戾的胖老头。晚年的他,的确如此。但青年时期,『卓有才武,膂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董卓正是一位肝胆豪迈,气力非凡的边塞猛将。他对羌人恩威并济,成为闻名陇西的风云人物。
董卓死后,余部猛将吕布、李傕和马腾、韩遂都以武略雄踞一方。同样以武略崛起的,还有孙坚、公孙瓒、张绣。
在乱世中,以武略崛起,是十分常见的方式。但这是否意味着布衣豪雄,拥有平地崛起的大好机遇?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少任侠粗豪;公孙瓒是贵族子弟,受太守赏识,成为其女婿,后杀死上司刘虞,占据幽州;马腾,父亲曾任天水兰干尉,后提升为军司马,迁偏将军,凉州刺史因乱被杀后,他与韩遂一起,在凉州起事;孙坚氏族世代在吴地作官,担任三县县丞,后因黄巾军作乱,孙坚作战英勇,以军功迅速崛起;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跟随张济,以军功升至建忠将军,后占据宛城……
显然,相比常人,士族、贵族之人,更容易崛起为一方豪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史书对吕布、李傕、韩遂等人的出身并无介绍。无出身背景的勇士,比较合理的出路是从军为将,而不是聚众起事,命运,有时候就是如此无情。
政略崛起:治国安邦,众望所归
除去武力。拥有政治才干,同样也能在乱世崛起;这方面要首推四世三公的袁绍。东汉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是朝廷中最为显赫的三个职位。袁绍出自这样的名门望族,门生故吏满天下。在董卓乱政后,自然而然被推选为联军盟主。袁绍得势后,封其甥高干为并州刺史;其子袁谭为青州都督,袁熙为幽州刺史。
除袁绍外,同以政治力量崛起的,还有曹操、陶谦、士燮、孔融、公孙度。曹操父亲是曹嵩,位列九卿,位高权重,一度官至太尉。曹操儿时与袁绍为伴,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子弟,他少时任性好侠、放荡不羁,有政治背景,同样有勇略。兖州大乱后,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虽然武功卓越,但他登上群雄舞台,更多依靠其政治背景)。
陶谦最初为诸生,在州郡任职,被举茂才,一步步走到徐州刺史;士燮是当地豪族,少时被举为茂才,任县令,后被任为交州太守;孔融为孔子之后,少有异才,在士族文人中甚有威望;屡经提拔,后被刘备上表推荐兼领青州刺史。公孙度初为玄菟小吏,继升尚书郎、冀州刺史,经同乡徐荣推荐,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
此外,皇室宗族,亦不乏英雄人才。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少年与公孙瓒一起求学,不断颠沛流离,却甚得人心,各路英豪都对他敬重有加。幽州刺史刘虞,是东海恭王刘强之后,镇守幽州时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荆州刺史刘表,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少时知名于世,被大将军何进辟为掾,后代王睿为荆州刺史;益州牧刘焉,汉鲁恭王刘馀后裔,汉末群雄之一,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等。后因益州大乱,刘焉向朝廷求为益州牧。
二、群雄争霸:群雄覆灭与霸主诞生
群雄割据不会是常态。其中的豪杰,会依靠其智慧谋略,让时局从分裂,走向一统。
在武略和政略二维模型中。有勇无谋的凉州势力,以武力兴起,并以武力终结。董卓乱政后,性情走向残暴恣意的极端。内外树敌过多,最终被王允和吕布杀害。董卓死后,王允主持朝政。时代把他推上了巅峰,但他自身无法承担起此重任。居功自傲,杀蔡邕失人心,毅然决定解散凉州兵;此时谋士贾诩建议李傕、郭汜:如果各自溃散,大伙凶多吉少,不如趁机反攻长安。王允昏庸的决策引来了凉州兵的叛变,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挟持汉献帝。但李傕终究是一介武夫,没法在谋略和胸怀方面驾驭郭汜等人。凉州诸将于是相互内讧乱斗,最终被曹操平灭。而吕布,有勇无谋,攻打曹操时虽有陈宫作为谋士协助,却不能尽用其谋略。后被曹操所杀。同样以武力崛起,衰败于武力的是公孙瓒。他本是汉王宗室刘虞是手下,因政见不合,两人交战。最终刘虞兵败被杀,公孙瓒把持幽州。公孙瓒后来被袁绍击灭。而武略阵营中,张绣在贾诩劝说下,投靠曹操;韩遂马腾凭借凉州根据地,和曹操若即若离,降而复叛,最终死于曹操之手。武略阵营,只有孙氏家族得以自保。孙坚原本依附袁术,孙坚被杀后,孙策自力更生开拓江东,最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政略集团,同样在动乱中,不断洗牌重组。士燮投靠了孙权、公孙度依附曹魏,孔融被袁谭打败,后被曹操所杀。袁术先后被吕布、曹操击败,呕血身亡。皇族中,刘焉、刘表,本是一方豪杰。但刘焉其子刘璋昏庸无能,刘表死后,刘琦刘琮内斗;刘备得以吞并了荆州和益州。成就蜀国霸业。
如上所言,勇略之人,被有勇有谋之人所杀;政略之才,被强力蛮霸之人所杀。经历过这一轮洗牌。真正的帝王,有可能出自袁绍、曹操、孙权和刘备。袁绍虽然无缘三分天下之势,但官渡之战前,他势力煊赫,也有希望成功;他的失败,或许更具有借鉴意义。
三、论英雄:将道、文韬、武略、心性和时运
我们以武略和政略二维理论,解读了群雄的覆灭。但对袁绍、曹操、孙权、刘备这四位当世豪雄,我们还需要更细致深入的比较,才能洞察其中成败奥义。
我们把英雄人物,按照将道、文韬、武略、心性和时运,分析如下。
1、将道:吸引人才、驾驭人才的能力
将道这方面,曹操当属举世一流。孙权,夸曹操『御将自古少有』。荀彧本在袁绍帐下,觉得他难堪大任,转投曹操,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郭嘉也曾在袁绍帐下谋事,后投靠曹操,曹操对他盛誉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说:『真吾主也』。
贾诩亦是鬼谋之才,原本效力于张绣,几次献策打败曹操。张绣对曹操降而复叛,诛杀了长子曹昂、杀死猛将典韦,背后主谋就是贾诩。后来张绣、贾诩再次归附曹操时,曹操对往日旧怨丝毫不介意,对贾诩任用不疑,胸怀啊!
猛将方面,曹操更是来者不拒。五子良将中,张郃来自袁绍、于禁来自鲍信、张辽来自吕布、徐晃来自杨奉,只有于禁是自己帐下培养;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曹操的原姓夏侯),更是猛将迭出,曹仁、曹彰、夏侯惇、夏侯渊……在将领的配合运用方面,他极有天赋。孙权攻打合肥时,曹操留下锦书,言道:『若孙权军来到,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得与战。』张辽、李典勇猛,孙权刚来,需要以猛将击其锐气;乐进稳重,适合守护,以防不测。精辟啊!如果没有这番指令,诸将或许在争吵中丧失战机。
曹操有着极其强烈的人才欲,擒关羽,委以重用;吕布被擒之时,他也想招降归为己用,所幸刘备提醒,才斩杀。陈琳在官渡之战前,把曹操骂得狗血淋头,被抓后依然任用不杀。曹操是典型的雄主,能让部将忠心效力于他;但其中忤逆之臣(尤其是文臣),他不惧于杀戮,孔融、边让就是代表。
刘备本身武略平庸,在对将领的统帅方面,鲜有建树。让张飞守下邳,结果张飞和其他将领闹矛盾,导致大乱。让孟达军听命与养子刘封,刘封对他多有欺压,激发了孟达的反叛。另外,对于赵云的不重用,也是让后世屡屡惋惜。刘备阵营人才得以各尽启用,主要是诸葛亮在其中,运筹调停。为保刘禅地位,劝刘备杀之养子刘封;马超重用,关羽不服,诸葛一句美言化解;魏延刚猛桀骜,但诸葛亮终能扬长避短;蜀国地小人少,诸葛亮也能积极培育人才,蒋琬、董允、姜维、费祎。刘备死后,蜀汉国运全赖诸葛亮延续支撑。
孙权在任用人才方面,虽不敌曹操,但却胜过刘备。张昭是孙策死后的顾命大臣,威望甚高,但为人耿直,屡屡冒犯孙权。关于联合公孙渊一事,张昭激烈反对。孙权大怒,张昭从此怄气不出门,后来事实证明张昭所言正确,孙权又谦卑道歉,把张昭请出。此外,孙权对甘宁等降将亦是极为重用,就是对兵败拘留的于禁,也是以礼相待。
孙权一朝,人才鼎盛,周瑜、吕蒙、鲁肃、陆逊等各尽其才。曹操所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所言非虚。
袁绍帐下人才济济,却不能任用。郭嘉评论他说:『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郭嘉、荀彧、张郃投靠了曹操;颜良、文丑当世雄将,庸主胡乱用兵,只是自毁长城;田丰、沮授都是一流谋臣,谏言不得用,官渡兵败,岂非必然?
2、文韬:集团政治谋略
文韬维度考量的是各大集团帐下谋略人才。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能强求君王能力面面俱到,但在集团层面,智慧谋略,是必不可缺的。而在这方面,四大集团的谋臣,不相伯仲。曹操土地广袤,又地处中原文化中心。相对而言,人才更甚一筹。
3、武略:集团军事武略
武略维度考虑的是各大集团帐下军事人才。
论个人,曹操和孙策,雄武善战。这样的领袖,对武将的提拔、吸引、任用方面,都极有优势。孙权本人军事素养很低,率兵打战屡败屡战。刘备军事素养也不强,没有诸葛亮之前,纵然有关羽、张飞、赵云,亦是败多胜少。
论军团实力,彼此各有猛将,不相伯仲。相对而言,曹操集团都要胜一筹。这样的差距,在三国后期,更加明显。
4、心性:领袖气质与胸襟
心性维度,是从个性气质,评价英雄人物。一代雄主,除了知人善用,聚召人才外,还需要有厚重的心性,这表现在对情绪欲望的克制,对耻辱困境的隐忍,于艰难处有气魄;于忤逆时展胸怀。
袁绍虽然四世三公,善于结交豪杰,但终究没有雄主胸怀和气度。田丰在官渡之战前因劝谏下狱,兵败后毅然把他处死。
曹操这方面做得极好也极不好。他有豪雄之风,任侠通脱;但恰恰同时,他又狭隘多疑,偏狭好色;张绣投降,曹操贪恋其婶美色,引发暴动;不忍忤逆,诛杀边让,助长了衮州叛乱……
刘备是仁义厚重的长者。前半生,颠沛流离,依然矢志不渝匡扶汉室,弥足让人感动。陶谦死前,一定要把徐州托付给刘备,正是因为他极强的威望和人才吸附力。投奔曹操时,曹操最忌惮他的,也正是如此。但刘备也不完美,晚年以一己私欲挑起蜀吴交战,可惜不得善终。
孙权是极好的守成之主。在位期间,稳定了江北老臣,吸纳了江南士族。他有胸怀,张昭忤逆,如是曹操,早杀了;他能隐忍,刘备举兵来攻时,也能谦卑向曹丕称臣;当然,晚年亲手挑起的太子案,不甚完美;但总之,在位期间,无大错,赤壁和夷陵分别大胜魏、蜀,心性略胜曹刘。
5、时运:出身、年龄、时势、运气
时运要素,往往不以个人意志转移。刘备是汉室宗亲,极具政治号召力;曹操是宦官之后,屡遭受文人诟骂;孙权继位,已有三分天下;袁绍本无雄才,却拥有极高政治威望。这些都是个人无法变更是事实。曹操和孙坚生于同年,但是孙坚之后有孙策、孙权,曹操熬不过岁月,赤壁一败,但再难一统天下。
从客观上讲,曹操是最接近一统天下的豪雄。赤壁之战之前,他已夺荆州。此时刘备还未占据巴蜀;孙权刚即位,地位不稳,如果曹操胜利,那天下大局便会落定。但很不幸,他失败了。刘备得以喘息,夺得了皇室兄弟刘表、刘璋的地盘。孙权也经此磨难,成长为东吴雄主。时局由一战定乾坤,转为持久抗衡。时代于是不会在这一代人中分出胜负。举国一统,必须寄希望于下一代了。而后代的才略,是所有帝王无法左右的。曹操努力培养曹丕,曹丕终其一生,只能算差强人意。曹魏逐步衰败,司马家族开始崛起。这些,岂是豪雄曹操能预料左右的?
曹魏后期固然衰败,以至司马篡权,但是东吴和西蜀更为不堪。诸葛亮死后,有赖蒋琬、费祎主持朝政,再往后,宠幸黄皓,后继无人。邓艾奇袭,刘禅投降。姜维虽欲死战,奈何主公先降啊!
孙权死后,权臣诸葛恪、孙琳乱政,后主孙皓残忍嗜杀。名将陆抗死后,再无人抵御强敌。
三国初期,人才鼎盛。大凡血性之人,或投军,或死命,终能一展胸襟。英雄豪杰,谋臣鬼才,群雄闪耀一般,高悬天际。但三国末期,却恰恰相反,时局昏暗,人才只是埋没在历史车轮里。给下一代豪雄,酝酿机遇。这些,岂是人力心力能左右?
从高潮走向低谷。从历史澎湃走向深处,原来尽是无可奈何。
后记
年少之时,也曾向往,回到热血三国,以曹刘为榜样,割据一方,建功立业。待年长明了世事,才知道命运,可变也不可变。如非超然绝伦的人才,在阶级的宿命下,依然是无力懦弱的。刘备固然奋斗不屈,但皇族宗亲,已非常人能比;曹操固然宦官之后,在质疑中崛起,但儿时玩伴已是袁绍之流;孙坚孤微发迹,反而励志。
三国人物,终究是幸运的,他们处在一个群雄闪耀的年代。
英雄,总是成群地出现;而后,成群地消失。
而我们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