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中国历史上多次实行“一国两制”

中国历史上多次实行“一国两制”

中国历史上多次实行“一国两制”继《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管理》之后,史学大家许倬云新书纵论大国兴衰为什么欧洲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就从大一统走向分裂?为什么中国在秦汉以后,尽管经历了南北朝的大丧乱之后

历史人物分析可以从哪几方面_搜索历史人物的_从历史看人物

继《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管理》之后,史学大家许倬云新书纵论大国兴衰

为什么欧洲在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就从大一统走向分裂?为什么中国在秦汉以后,尽管经历了南北朝的大丧乱之后,却又进入了以统一为常态,以分裂为变态的历史轨道?日前,史学大家、中国台湾“中研院”院士许倬云先生新作《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出版。这本书延续了许先生大众通俗历史著作的特点,融汇中西、纵贯古今,从系统论的角度入手,深入剖析古今中外大国霸业的成败兴废之道。

唐朝实行典型的胡汉双轨制

许倬云先生提到,中国早就在很多朝代实行过“一国两制”。“五胡乱华”时期,很多小国的领袖都有两个头衔:一个是“大单于”,一个是“大皇帝”。前者为胡人的领袖,后者是指中国的皇帝。比如鲜卑人拓跋氏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疆域逐渐扩大,统一了中国的北部和草原、沙漠地带,北部延边派去驻守的汉人,逐步演变胡化;而在制度上,鲜卑人先后解散了北部的部落,建立起汉人社会的官僚制度。胡人的骑射习俗也改变了汉人文化,从席地而坐演变为坐在椅上、睡在床上,从进门脱鞋变为穿鞋入门,从宽袍大袖改为窄袖长衫,房间高度、窗户位置都提高了。这才逐步过渡为我们现在文化、习俗。

最有代表性的,是在唐朝——典型的胡汉双轨制。唐代的政权包括两部分,除了汉人之外,就是广阔的胡人族群,从今天的东北延伸到中亚。地方政权有很大的自主权,很多事情不用请示中央,自己就能决定。胡人认为李家也是胡人,因此称为“天可汗”,也即天下的共主。

进入辽金元时代后,辽国由契丹人建立,是又一个典型的一国两制的二元体制。北方以胡法治理,南方以汉法治理;北方是部落,南方是州郡,州郡之中又穿插了很多北方胡人驻防的地区。女真人打败契丹人,进而占领中原,也是采用一国两制的方法来管理国家。在许倬云先生看来,清朝也是最彻底实行二元体制的代表,而且维持了长时间的稳定。在朝廷乃至六部,也都由满员和汉员两个班子共同管理事务,从上到下都实行的是二元体制。

许先生所言的“一国两制”,与现在的“一国两制”政治形态多有不同。但可以看出来,对待当时的政治问题,各个朝代都是多方运用政治智慧来很好解决的。

宋朝是一个无效率的朝代

关于大国霸业兴衰的思考, 许倬云以宋代为代表进行了阐述。“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之所以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才建立了一个国祚长久的宋代。”

他说,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没有贵族,皇室和后族基本上都不参与政治,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的。文官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宋代整体讲起来,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府。整个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是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政治家。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牲了。宋代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

宋代的士大夫都出自民间,可是,政府的决策却不一定反映民间的实际情形。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不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

与许倬云其他大众历史类读物相比,《大国霸业的兴废》最大的特点是可读性强,浅显的口语化叙述加上大量丰富的历史图片阐释再辅以必要的注解,将阅读门槛降到极低。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宏大叙述”: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历代霸权的兴起、发展直到衰亡的整个过程,并揭示出其中的共性——历史就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公权力的核心只有保持开放,才能有效地保证上下层信息的畅通,面对不断变化的局势适时作出调整,从而避免组织僵化导致执政能力低下最终灭亡的命运。

许倬云先生说,自己近三十年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研究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这一课题之中,“这三十年来,我没有按照学术界的习惯将中国的东西用西方的理论解释。我在寻找的是另一类知识,很累,但我不懊悔。我觉得一辈子活着,能够用下半辈子专门想这个问题,就值了”。

对话许倬云  科举选拔人才总挑最听话的

广州日报:能谈谈创作《大国霸业的兴废》的背景吗?

许倬云:大约二十年前开始,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局限在学术圈这个小圈子里,应该做一些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历史,并重新发掘出历史的现实意义,因此将自身的写作方向从专门的学术写作转向大众历史写作。由于年事已高,加上身体原因,80岁以后的我亲手执笔写作已经很困难,最后采取的方式就是我口述,由美籍华人陈航先生、陈珮馨女士现场录入并整理,最后交由我最终定稿。

上一篇: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集锦(一)
下一篇: 春秋战国时期石姓家族的历史故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