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又双叒叕来啦)
一说到波兰名人,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哥白尼,居里夫人,肖邦……
实际上,波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历史内涵的国家,科学文化较发达,先后有17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4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今天,让我们走进波兰文学大师的世界。
01
亨利克·显克维奇(Henryk Pius Sienkiewicz,1846-1916),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波兰语言大师”,19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 《第三个女人》、《你往何处去》。
早在大学期间,显克维奇就开始了文学活动。他曾以李特沃斯的笔名在《波兰报》等报刊上发表讽刺小品和政论,同时出发了描写大学生生活的中篇小说《徒劳无益》。
显克维奇擅长创作历史小说,曾连续发表了描写波兰17世纪历史事件的三部曲:《火与剑》(1884)、《洪流》(1886)、《伏沃窦约夫斯基先生》(1889)。
继三部曲之后,显克维奇又发表了著名的历史小说《你住何处去》(1896)和《十字军骑士》(1900)。
《十字军骑士》
《十字军骑士》描写了15世纪初波兰人民反抗十字军骑士团侵略和英勇斗争的故事。
《你往何处去》
《你往何处去》则被誉为“反映古罗马社会的杰作”和“真正的基督教史诗”而风靡欧美文坛,先后被作品被译成30余种文字。显克维奇也因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波兰货币上的亨利克·显克维奇画像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显克维奇移居瑞士,组织“波兰战争牺牲者救济委员会”,并担任该会的主席。
1916年11月15日病逝于瑞士。1924年10月,他的灵柩被波兰政府运回华沙举行国葬。
“直到显克维奇,波兰史诗才真正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瑞典著名学者奥·威尔森
02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Władyslaw Reymont ,1867-1925),192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福地》和四卷本长篇小说《农民》等。
莱蒙特出生在凯尔采,是家里的九个孩子之一。他从小性格顽劣,但爱好写作。
1893年,莱蒙特的努力写作有了初步成果,他终于出版了一本收有六篇短篇小说的小说集。这些小说主要反映农民、城市贫民和流浪艺人的苦难生活。
波兰货币上的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画像
自1904年开始,莱蒙特相继出版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农民》。该书共四卷:《秋》(1904)、《冬》(1904)、《春》(1906)、《夏》(1909)。作者以四季更迭为背景,以完整而和谐的结构,庄严而充满诗意的语言,表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波兰农民的苦难生活和英勇抗争的历史。莱蒙特因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19年4月,莱蒙特去美国访问。回国后,还曾写有《挑战》(1922—1923)等作品,此后便卧病在床。192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 ,莱蒙特已全身瘫痪。
1925年12月5日,莱蒙特病逝于华沙,终年五十七岁。
“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民》写得很出色。”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03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1911-2004),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
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被禁锢的头脑》、《务尔罗的土地》等。曾参加左派抵抗组织,从事反法西斯活动。后任波兰驻美国、法国外交官。1951年向法国申请政治避难,1970年加入美国国籍。
米沃什通晓波兰语、立陶宛语、俄语、英语和法语,但一生忠于母语,坚持用波兰语写作。
1930 年代时的米沃什
在米沃什最初开始写作时,现代主义诗风正在欧洲盛行,年轻的米沃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1936 年,米沃什出版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诗集《三个冬天》。
米沃什(左二)在波兰驻华盛顿大使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米沃什留在华沙,亲眼目睹了纳粹的种种暴行。这些噩梦般的日子日后经常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诗歌中。
1951 年,米沃什受良知的驱使,从波兰驻法大使馆离职出走,自我流亡。此后 10 年,他生活在巴黎郊区,以写书撰文为生。这一时期的困顿,让他感叹着:“流亡是一切不幸中最不幸的事。我简直坠入了深渊。”
米沃什在俄克拉荷马大学领奖
当面对时间和时间带来的一切:变化、破坏、屠杀和死亡,米沃什感到惶恐、困惑、悲伤,甚至无能为力。但他没有忘记、也不曾放弃他诗人的职责。他试图真实地记录下这一切,同时也在他的诗中包含了对人性、历史和真理深刻的思考和认知。
“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类在剧烈冲突世界中的赤裸状态。”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04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2012),波兰女作家,翻译家,将许多优秀的法国诗歌翻译成波兰语,被称为“诗界莫扎特”。199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诗作被称为“具有不同寻常和坚韧不拔的纯洁性和力量”。 代表作《巨大的数目》《呼唤雪人》。
童年时代的她在家庭生活中,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读书。她五岁就开始作儿童诗,她的父亲是第一个热心读者。
1948年,当她正打算出第一本诗集《存活的理由》时,波兰政局生变,共产政权得势,主张文学当为社会政策而作。 辛波斯卡最初的诗歌符合那个时代的政治要求。对于早期这段诗歌的创作经历,她之后有着失望和憎恶。
1954年的第二本诗集《自问集》出版。在这本诗集里,涉及政治主题的诗作大大减少,处理爱情和传统抒情诗主题的诗作占了较多的篇幅。
1957年,《呼唤雪人》出版,至此她已完全抛开官方鼓吹的政治主题,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触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爱情的关系。
1986年《桥上的人们》一出,遂格外引人注目,这本诗集竟然只有22首诗作,然而篇篇佳构,各具特色,可说是她诗艺的高峰。
她的诗歌同样是属于整个世界的,字里行间都深刻地透露着道德和哲理。她的诗歌更是包罗万象的,宇宙世界、人类和动物的进化史、古往今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她个人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几乎无不涉猎,并以其独特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显示了她的无比广阔的视野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2012年2月1日辛伯斯卡因肺癌逝世于克拉科夫,享年88岁。
“害羞,谦虚,获诺奖对她是个负担。她在自己的诗里面静默,她不会把自己的生活写进诗里。”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读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智慧。
期待在一个闲暇的午后,
你能拾起其中一本,
走进大师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下期再会。
图片和部分文字来源于公众号“上海译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