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从小老师便教育我们要谦逊有礼,诚信待人,推已及人。长辈们也都喜欢乖巧懂事的孩子。
恰好宽厚、仁义的刘备符合中国传统教条下的人设,因此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反面代表人物曹操,放荡、不休品行、诡计多端、出尔反尔,自然就不讨观众喜爱。
当然小说归小说,真实的曹操还得看正史。若是曹操的个性不存在优点,帐下自然也不会聚集众多聪明睿智的谋士,和骁勇善战的将军。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曹操的功绩作出了肯定的评价,曹操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当今,喜爱曹操的人比比皆是。这人活的极真实,他不压抑自己的欲望,不管是城池、还是女人只要心动就想尽各种办法去争取。因此,出现“刘备伪君子,曹操真小人”的说法。
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日本极负盛名的中国史专家堀敏一写道:如果没有曹操,就无法开启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能够迎难而上并成功就业,这已经是极限了,曹操取得的成就,三国时代没有人能与之匹敌。
堀敏一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大量正史资料,著成了一本短小精悍的《曹操》。《曹操》一书追求历史的真实性,还原历史的完整性,讲述了曹操峥嵘的一生。全面展示了曹操这位政治家充满机智和鬼谋的多面性人格。
不可否认,曹操确实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唯才是举”,实施屯田制、统一北方、开创建安文学,作为汉到魏晋南北期重要的过渡性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彪炳史册的功业。
一.曹操,何许人也
历来,曹操的身世也是人们热衷议论的一个点。
1.曹操之父
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写道: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
曹操之父曹嵩认大宦官曹腾为父,因贿赂得以入朝任职。
今日的历史学家把身为宦官以及和宦官有关系的豪族,称之为“浊流豪族”,用来批判东汉末年的宦官政治的人们。发起批评的政治的人们称为“清流豪族”。
年轻的曹操显然是不愿意和父亲一样加入到浊流中,一直热切盼望着离开浊流,融入名士的圈子。
无可奈何,曹操又生于浊流之家,他的许多行为受到了约束。曹操去世,葬礼、服丧也不依照古制,要求葬礼一切从简,由此可见他不是一个骄奢淫逸的人。
历来简单朴素的曹操大概不喜欢父亲多次向宫中行贿的行为,他和父亲的关系也并不融洽。在他举兵讨伐董卓时,父亲曹嵩并从跟随,选择用百辆车载着财产和小妾去山东避免。
2.月旦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梁国的桥玄却认为曹操是非同一般,他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许劭每月都会对当时的人物进行一次一次品评,人称为“月旦评”。只要能得到他的点评,身价暴涨,一举成名。在清流豪族中,他们通过任务评价向中央输送官吏候补者。
桥玄推荐曹操去找许劭评价,曹操问许劭:“我何如人?”许劭不回答。曹操坚持要问,许劭回答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经许绍的评语,曹操之名人尽皆知。熹平三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在皇帝身边担任郎官。
3.曹操身高之谜
对于久经沙场的将军,总认为他们人高马大,而曹操却是一个小矮个。
《魏氏春秋》记载,“(操)姿貌短小”。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诸葛亮号称“身长八尺”,二人在外貌上要比曹操占有优势。
《世说新语》记载: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曹操将要接见来自匈奴的使者,但自认为自己身材相貌矮小丑陋,不足以慑服远方的国度,于是派崔季珪代替自己,自己则拿着刀站在坐椅边。等到接见完毕,曹操派密探去问那个使者:“你觉得魏王如何?”匈奴使者答道:“魏王儒雅的风采不同寻常,然而坐在榻旁持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听后,就派人追杀了这个使者。
由此可见,姿貌短小的曹操还是能镇得住场面的,所谓身高不够,威严来凑。
二.诗人曹操
提起曹操多以政治家而闻名,却很少提起他诗人的身份。
毛泽东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曹操在征战中读书,赋诗,所作的诗歌伴着乐器吟唱。作者堀敏一认为这就是“建安文学”的起点。建安文学是以曹操为核心创办的,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曹操召集儿子和部下到铜雀台举行诗歌应酬宴会,随着诗坛的形成,诗人也不仅仅局限在宴会上,日常也作诗吟唱,被称为“赠答诗。”赠答诗也称为建安文学的特征之一。
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常见的有《短歌行》《观沧海》《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等。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上起兵征伐乌桓,取得胜利回师经过碣石写下了《观沧海》。曹操借助大自然的雄伟景观,抒发了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到了老年,依旧是满腔热血。但对于当时没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志向,心里多少有点愤懑,焦虑,他作了一首《龟虽寿》,表达了他即使已年迈,扔具有锲而不舍、奋斗不止的精神。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历史上有何意义呢?
繁荣的汉代以辞赋为主,而在东汉末年的一些知识分子用新形式的诗歌表现活动、生活及环境,这样的诗风延续到唐朝。
三.那些年,曹操打的败仗—打不死的曹孟德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幕:赤壁之战前夕,张松奉刘璋之命结交曹操,不料受到曹操的漠视。
曹操带张松参观自己的兵马说道:“老夫雄视天下,大军大处,攻无不取,战无不胜,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你可知道?”
张松答道:丞相驱兵之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想那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真可谓天下无敌呀!
看到这段,真想把张松的嘴堵住,说一句让人心里激灵一下,这人是有多想作死呢,句句戳人痛处。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三国中最重要的两场战役,官渡之战的胜利让曹操统一中原,称霸华北,赤壁之战的失败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张松口中曹操失败的战役到底有多惨呢?
曹操在濮阳攻吕布时,不料被吕布迎头撞到,吕布用戟压在曹操头盔上问:曹操何在?曹操用手一指:前面骑黄马者便是。吕布听后,立即前去追赶骑黄马者。曹操拨转马头,往东门而逃,城门楼起了大火,烧伤了曹操的手臂,被大江典韦救出。
宛城之战,曹操痛失长子曹昂,曹昂把马匹让给父亲曹操,自己战死了。由于此事,丁夫人选择离开了曹操。
潼关与马超大战,曹操兵败而逃,敌人尾随其后,快马加鞭只追赶曹操。马超大喊:“着红袍者是曹操”。曹操立马丢弃红袍。马超又喊:“长须者是曹操。”曹操用刀割掉自己胡子。“割须弃袍”便是由此而来。
此时看曹操倒多了几分“可爱,”大丈夫能伸能屈,只要能活命,能够逃出去,一件红袍,一点胡须算得什么。
赤壁之战,曹军大败,损失惨烈,士兵锐气大挫,个个灰头土脸,曹操却仰天一笑:“胜败乃兵家常事,待我回头整顿军马,再与他一战”。
不禁响起小沈阳唱的《大笑江湖》:打得过我就打,打不过我就跑......
若说曹操心狠手辣,历史上又有哪个帝王不无情呢?刘备战败时曾两次抛妻弃子;刘邦为了躲避项羽的追杀,想要减轻马车的重量,多次把孩子扔下马车;朱元璋登基后,残杀了曾同他浴血奋战的兄弟;身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整日打打杀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样的背景也造成他们的无情。
曹操虽多疑,却乐观;他虽奸诈,却也豁达;虽说他鬼谋,却也有智慧。他积极克服纷乱,努力开创新时代,统一了中国北方。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事业永不放弃精神值得后人推崇。然而,他最终未能完成心中的志向,也算是一生当中的遗憾。
用林俊杰的一首歌《曹操》形容三国再合适不过了: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