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著名大V胡适在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做了个序,他说:
历史上有许多有福之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周公,还有一个叫做包龙图。上古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后人不知道谁发明的,只好归到黄帝身上,于是黄帝成了上古的大圣人。中古有许多制作,后人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创造的,也就归到了周公身上,于是周公成了中古的大圣人,忙的不得了,忙的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种有福的人物,我曾替他们取了个名字,叫做“箭垛式的人物。
就同小说上说的诸葛亮借箭时用的草人一样,本来只是一扎干草,身上刺猬也似的插着许多箭,不但不伤皮肉,反可以立大功,得大名。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逐容易堆在一两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关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么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龙图逐成了中国的歇洛克·福尔摩斯
了。
胡适不愧是当时拥有千万级粉丝的顶级大V,不仅怼天怼地一看不爽就怼,这一下就把自己的炮口对准了在民间拥有极大声望的清官代表—包拯,包青天。当然了,虽然胡适借着《三侠五义》的名字怼了一遍包拯,其实暗地里还把皇帝,周公,诸葛亮这三个神一样的历史人物也给怼了,不过不要紧,他们不是今天的主题。胡适在序里还说不知道“为什么民间的传说就选了包拯来做箭垛”,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你要是问他,“你觉得中国古代上断案最厉害的人是谁呀?”他们肯定会讲,“狄仁杰或者包拯“吧;然后你再问他,“你觉得中国古代上为官最清廉的人是谁呀?”他们肯定会回答,“包拯,海瑞,于成龙“。这里既占公断又独清廉的,那就只有头上一轮月牙印记,“日断阳,夜断阴”的包拯包青天包大人了。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包拯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其实由于《宋史》的残缺,对历史上的包拯记载非常不详细,但是是至少有以下几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
一:包拯出生平民,之后通过科举考试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及第,当了一个小县令。但是由于父母年迈,而此时的宋朝以孝道为至高美德,所以包拯于十年后父母双亡方才上任为官。
二:上任之后的包拯虽然仕途稳固,但也并不是说平步青云,甚至在公元1055年因为担保推荐官失误被贬,不过一年后赴任,并迎来了自己人生真正的转折点,就任权知(代理)开封府,升右司郎中。一年半后,又升为右谏议大夫和权任御史中丞。1061年,升给事中,三司使,拜枢密副使。是为包拯最高的官职。1062年,包拯于任上病逝,被追授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三:真实历史中虽然包拯就做了一年半的代理开封府,这与我们所知一直都是就职开封府府尹的包拯形象相去甚远(更反差的其实包拯身材比较瘦小和皮肤白净),当然更不会判案了。但是包拯确实为官公正清廉,这是朝野上下都是众口皆碑的。并且当时包拯确实在开封府衙门放了鸣冤鼓,便于衙门百姓伸冤。
但是即使包拯如此值得我们所去敬仰和称颂,但是也万万无法达到如今集古今清廉断案第一人的地步,而之所以当时的民间传说选了包拯做铁面无私的代言人,最后演变成《龙图公案》,然后石玉昆再次将其整理成中国古典文学长篇武侠小说《三侠五义》,其背后却有着相当复杂的因素。
一:遇到一位好皇帝
包拯于公元1062年去世,刚好早宋仁宗赵祯一年。赵祯亲政之后,宋辽檀渊之盟已定,宋夏之争也于1044年达成协议,北宋又引来了近半个世纪的边关安宁,休养生息。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赵祯为人宽厚,能辨是非,是一个脾气非常好的皇帝。
也正是如此,恰好遇到清正耿直的包拯,这让包拯的直言直语,铁面无私的性格可以在赵祯在任期间尽情的发挥(包拯是出了名的嫉恶如仇,不管是自己的上司还是实权人物都敢弹劾,比如说史书记载,包拯常常因为情绪激动将唾沫星子都喷到赵祯脸上,他也不怪罪然后认真听完。换了其他皇帝试试,你想做清官恐怕都没那个命)。这从包拯的仕途上便可以看出来,虽然包拯比赵祯还大11岁,但是赵祯一直便像家长一样宠溺着包拯。再加上赵祯时期的北宋经济文化繁荣,为人民的艺术精神需求做了铺垫。
二:出身平民,为官正
正如上文所提,包拯是明显的通过科举选拔这种公平方式从普通人一步步做到了枢密副使,而且为人清廉,出了名了谁都敢怼,其十年守孝更是在当时传为美谈。这都让包拯从众多的中国历史官员中脱异而出,换句话说,包拯拥有被民间百姓夸大美化的资本(相对比而言,纪晓岚、陆令萱就真心一点都没有,只有当代的编剧才会为了钱这么做)。
三:开封府尹
为什么在小说里,包拯整整做了二十年的开封府尹,而真实的他其实就做了一年半的代理官呢?其实,由于开封府当时为北宋的都城,而且自后周以来,开封府府尹的位置都非常特殊,一般都是诸君担任其名义上的长官,所以这让(权知)开封府府尹不仅管辖范围极大,而且还像我们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一样,不仅长官都是名臣,还必须公正清廉。所以久而久之,开封府三个字,在北宋百姓的心中就成为了“明镜高悬”的代名词。
正所谓一个人取得成功,自己的努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也要考虑时代的机遇。而包拯也正是在这种阴差阳错的巧合下,由比较普通的一名清官,成为了民间故事中传神最丰富的官员,甚至百姓建庙立像,烟火不绝。当然了,这同时也反应了人们对于“包青天”的渴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