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的文章中
走进董大酉先生
感受其带给我们的精神内涵
本片为华东师范大学2020届广播电视专业硕士
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导演:陈艳
指导老师:刘秀梅教授
短片在文章中间 ,不要翻过哦!
图1《董大酉的上海记忆》海报
奖 项
2019/
该片获第二届浙艺金鹄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图2《董大酉的上海记忆》所获奖项
PART 1
作品概述
历史人物纪录片《董大酉的上海记忆》以上海市原市立图书馆的重新开放为引入点,通过董大酉在上海的记忆,追溯“大上海计划”中诸多建筑的文化历史内涵与现实价值。从中发掘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将其建筑理念及人物精神永久存留下来。
在这部纪录片中,充分展现了董大酉的建筑智慧与民族精神,“大上海计划”的所有市政建筑,均体现出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将民族情结溶于其建筑事业当中,通过影像反映一代建筑大师在建筑史上的光荣与岁月。
No.1
拍摄线索
《董大酉的上海记忆》全篇共分为开篇、复生、追溯、困境、丰碑5个单元。通过设问、讲述、回溯等方式,带领观众在纪录片中寻找董大酉的建筑灵魂。
图3
01 开篇:设置悬念>>
开篇设问:通过设问的方式细数董大酉的成就,引发人们对该人物生平进一步了解的期待,为纪录片后续内容做铺垫。
02“复生”单元
通过展现上海市原市立图书馆重新开馆,还原古建筑风貌,从而引出观众对图书馆的建设者的探究与追溯。
03“追溯”单元
通过历史回溯的方式,对人物展开正式的介绍。将主要视角对准80年前的大上海,以董大酉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为背景依托。讲述董大酉主持修建“大上海计划”的创作历程。该单元是对前两个单元设问的回应。
04“困境”单元
董大酉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冲突,内部冲突是在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外部冲突是来自日军侵华战争对建筑进行的破坏。这些冲突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升级。通过展现人物在面对冲突的心路历程,彰显解决冲突的睿智。
05“丰碑”单元
时光回溯到现代,表现董大酉的建筑才干对当代以及后世产生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整体节奏逐步升华,通过展现后世对董大酉的缅怀,体现其推动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图4
No.2
情节冲突
纪录片常通过交代冲突来增加可看性,引起受众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共鸣,为后续的事件发展与人物走向设置悬念。
《董大酉的上海记忆》的情节冲突伴随着事件的发展与“上海记忆”的展开,节奏依次加快,强烈程度逐步递增。在阐述其建筑历程中,穿插了历史条件为建筑设计带来的阻力,同时通过表现人物解决困难冲出困境的过程,来体现人物的智慧,在不断解决冲突中彰显人物的不平凡之处。
图5
图6
No.3
社会价值
图7
在《董大酉的上海记忆》这部纪录片中,传达出两个层面的价值。一种价值体现在董大酉面对困境时解决问题的出色智慧与专业能力,另一种价值体现在董大酉在面对强权与逆境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的建筑智慧与爱国情怀成为了该篇主要传达的人物精神价值,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除此之外,本片通过对“大上海计划”的建造过程进行追溯,深入讲解并记录了市政建筑的发展历程,从建筑层面分析这项成就的独特之处与历史价值,将其建筑理念永久存留下来供后世借鉴。
纪录片通过将枯燥的历史与艺术相结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表现人物精神与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对于建筑领域、历史领域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以期为历史人物纪录片中建筑师的形象建构提供借鉴。
PART 2
作品视频
PART 3
历史人物纪录片的人物形象建构
难点
在历史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由于无法与历史人物进行面对面的采访,其人物不可重现性、历史事件再创作性等特征,增加了历史人物形象建构的难度,成为了历史人物纪录片类型区别于其他类型纪录片的主要特征。对于此类纪录片的人物形象建构,结合视听语言创作技巧与社会学理论,可分别从立体化、具象化的建构方向寻找该类型纪录片人物形象建构的新突破……
立体化
历史人物形象立体化的建构方式
任何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与分析,均不可割裂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而独立存在,需要构建时空架构,结合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环境,使所描述的人物思想变化与生平经历更具合理性,将人物在其所处的历史时空中“立体化”。
01
构建人物背景的时空脉络
图8
纪录片首先要体现历史发展的时间感,在时空线索里构建人物生平。通过反映历史事件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人物所经历的不同人生阶段。历史环境的空间感可以运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来进行体现。当历史人物产生关乎人生发展轨迹的空间位移时,一是强调位移的动作,可通过拍摄位移时的具体动作进行表达,例如走、跑、骑车;二是展示乘坐的交通工具,如列车、轮船等。任何能够使受众联想到人物位移的素材,均可用作表现空间变化的镜头素材。
在表现董大酉前往上海的影像中对交通工具进行特写,展现他来到上海的空间位移,也由此而展开了董大酉接下来的上海记忆……
02
在历史语境中表现人物特征
图9
人类作为社会群体,其所产生的主观能动行为均受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制,与此同时,历史人物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或延缓了历史进程的发展。
其一,强调社会变革对人物的推动作用。影片通过专家访谈的形式,深度解读了租界给上海地价带来的不良影响,民族危机感成为董大酉修建大上海计划的因素,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详细解读,有利于激发观众的民族情感共鸣,使人物行为有据可依。
其二,交代历史条件对人物的限制因素,纪录片往往通过营造冲突来增加可看性,引起受众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共鸣。强烈的冲突可以为后续的事件发展与人物走向设置悬念。这些冲突不仅仅来源于人物内在的心理矛盾,还来源于其所处的历史客观条件的限制。通过展现人物攻克困难的过程,使人物形象在悬念与冲突中逐渐立体丰满。
其三,突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当人物的行为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时,他的人物精神特征会更加鲜明,这与好莱坞影片中常表现的英雄主义具有相似之处,当主人公的存在对剧情的发展具有正向作用时,其崇高的精神更有利于被受众所接受。
具象化
历史人物形象具象化的建构方式
01
情景再现还原事件
图10
创作者在进行情景再现时,所选用的演员需要与该历史人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年龄、体型、服饰均需要与历史人物相契合。通过参考人物的历史影像、照片、画像等资料,还原人物的形象特征及动作语态,增强受众的代入感。
在《董大酉的上海记忆》中,出演董大酉的演员年龄与董大酉在设计建造“大上海计划”时的年龄相仿,均处在青年时期。在服饰上也与董大酉的穿着习惯相近,董大酉作为在西方国家留学多年的海归博士,衣着以西装皮鞋为主,因此,演员同样身着西装及西式皮鞋,在演绎绘图时的场景时,特意选用了铅笔作为绘图道具,画面色彩采用黑白式的调色风格,营造旧上海时期的历史影像氛围。
02
人物形象的“留白”处理
图11
创作者需要通过影像调动受众对于信息再创作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造悬念,可以避免纪录片因平铺直叙导致的枯燥无味,防止因过于细致的还原情景对用户造成误导。
多采用对人物的局部拍摄形式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情绪,如通过对主人公在房间内来回踱步的特写,来表现人物的焦急之感。通过拍摄主人公手握设计稿面向窗外的背影,表现人物在对设计图纸进行构思的过程。为了展现他在困境中重拾信心,画面中演员重新拾起停放在桌案的铅笔,将被搓成的纸团的图纸打开,重新绘图。这些局部性的人物拍摄方式,可以为受众体味人物在当时当刻的心境保留解码空间。为表现日军侵略对建筑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建筑师内心造成的严重打击,插入江湾体育场大门上的锁链特写画面,运用暗黑的背景色暗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奈。
03
利用文献提炼人物故事内涵
图12
通过历史文献,可以多方位全面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文献的选用不仅包含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还包含当代历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可将文献类型分为三种:主人公笔录、社会媒介信息。意见领袖评价。这些史料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可观的参考依据,把握好对历史文献的使用方法,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帮助受众更全面客观的了解人物形象。
总结
历史人物纪录片的人物形象建构方式具有与其他类型纪录片不同的特点,其历史人物的不可重现性,使创作手法存在诸多限制,为人物形象的建构提高了难度。但正是因为这种限制,使受众对历史人物形象的解读存在更多可能性。因此,如何使受众对历史人物形象的解读更趋向于真实的历史人物,是此类纪录片创作的关键。
为了拉近受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使受众对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有更客观的认识,需要采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构建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演绎的方式再现人物形象;利用镜头语言丰富纪录片的内在语意;通过建构时间线索与空间环境,使人物的发展脉络更具逻辑感和空间感;同时,将人物置身于宏大的历史语境中,突显人物的社会价值。在对史料的搜集中,提炼更具权威性的社会媒体信息,以该领域的专家评价作背书,提高受众的心理认同感,不断丰富形象符号,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心理特征。
这些多维性的创作方式使无法被再现的人物具备更立体化的形象,拉近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进而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判断与评价更加有据可依,对于历史人物题材的纪录片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END
我们下期再见!
Editor
文字:陈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