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522-601),百越族俚人,高凉山兜丁村(今电白县电城镇山兜管区丁村)人,生于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十一月二十四日,卒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年末,享年80岁。
冼氏世代为南越俚人首领,辖地千里,统领部落十数万家。冼夫人乳名冼百合,少年聪慧,自幼追随父兄逞强斗勇,经历过多次部族之间的械斗,颇有男儿气概。后又得异人传授武艺韬略,不但能挽弓射箭,更深谙行军布阵之法。善于谋略,在父母家时已能抚循部众,深受本族人民的信赖。其兄冼挺仟南梁州刺史时,常倚持豪强,侵略邻郡,夫人多方规谏,解仇息兵,人民安居乐业。诲南 儋耳一带的俚人-千多洞也来归附。
梁大同初年(535),冼百合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婚后,夫人在本族中推行封建制,废除奴隶制。日常协同丈夫处理各种案情,约东本宗,使从民礼。首领有犯法者,即使是宗亲,也严肃处置,毫不姑纵。因而朝廷的政策法令能在高凉地区推行,减少了部族争斗,地方安宁。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八月,河南王侯景叛梁,攻陷台城(今江苏南京鸡鸣山南乾河柑北),广州都督萧勃征兵援台。大宝元年(550),高州刺史李迁仕出兵据大皋口(今江西吉安市南),并派使者召会冯宝。冯宝刚准备出发,夫人劝他不要去,说"刺史无缘无故召你去,一定是想逼你一起造反。"冯宝说:"你怎么知道?"夫人说:"刺史被派去援台,但他却称病不去,私下又铸造武器,集合人马。今召你去,无非是把你扣作人质,以调动你的兵马。你暂且不要去,迟几天看形势如何再说。"过了数日,李迁仕果然反叛,派大将杜乎虏领兵北上,与梁都督陈霸先的部队交战。夫人知道消息后,即对冯宝说:"杜平虏是一员勇将,可一时回不来,今李迁仕在高州,已无多大实力了。但如果你去,还是免不了一场恶斗。不如卑辞厚礼,说你一时离不开,由我代表你去参见,他一定很喜欢,不会有什么防备。我即带领一千多人,挑着礼物,步行而去,及至城中,便发动攻击,一定能打败他"。冯宝非常同意。冼夫人依计而行,轻而易举地攻下高州城,迁仕败逃宁都。夫人乘胜率部与陈霸先会师击杀杜平虏。回来后告诉冯宝:"陈都督不是平常之人,很得人心,一定能够平息叛乱,你要与他交往,大力供应物资才是"。冯宝遂与陈霸先交好。大宝二年(551),陈霸先擒杀李迁仕于宁都,后又与王僧辩合力击溃侯景,平定了侯景之乱。太乎二年(557),陈霸先眼见梁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腐烂到了极点,当萧绎皇朝被西魏政权所灭时,便乘机代梁称帝,改年号为永定元年,是为陈朝。
陈永定二年(558)十二月,高凉太守冯宝死,岭南大乱。夫人团结百越,数州才获安定。然后派九岁儿子冯仆率领各酋长到丹阳朝见陈武帝,表示对陈朝政权的支持。陈霸先封冯仆为阳春郡太守。
太建元年(569)九月,广州刺史欧阳纥不服陈覇先将其调离广州的决定,起兵造反。十月,陈朝派车骑将军章昭达讨纥。二年(570),欧阳纥派人召阳春太守冯仆到南海(今广州),诱他共同起兵反陈。仆遣使归告其母,夫人怒道:"我为国忠贞已历两代,不能怜惜你,而有负于国家"。于是派兵守境,并帅领百越酋长迎接章昭达。欧阳纥受到内外夹击,全军崩溃,纥也被擒诛。陈朝褒奖夫人的功绩,封冯仆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郡太守。并派使者持节册封夫人为中郎将、石龙郡太夫人,赏赐绣忆油络驷马安车一乘,鼓吹一部和麾幢旌节、卤簿,和刺史一样待遇。
至德元年(583),陈后主叔宝称帝。第二年,冼夫人痛失她唯一的爱子冯仆。由于陈叔宝终日沉缅于酒色,怠于政事,于589年正月被隋所灭。当时,岭南地区几个郡都未有所属,大家共推夫人为首领,号为圣母,保境安民,地方遂得安宁。
隋开皇九年(589)三月,文帝派柱国韦洸安抚岭南,原陈将徐磴据南康凭险抵抗,韦洸不敢进军。时隋晋王杨广叫陈后主叔宝写信给夫人,告诉她陈朝已亡,要她归附隋朝,并将她以前送给叔宝的扶南犀杖和兵符作为信物。夫人知此情由,召集首领几千人,哭了整天,表示对陈霸先帝业在这么短时间内便灭亡了的悲痛之情。然后,冼夫人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大局为重,立即派孙冯魂率师迎韦洸入广州,使岭南避免了一场战乱。隋朝表彰冯魂仪同三司,册封夫人为宋康郡(治广化县,地在今广东阳西织篑至电白电城一带)夫人。
隋开皇十年(590),番禺(广州)俚酋王仲宣因不满隋文帝施行的对少数民族首领的约束政策,起兵抗隋,岭南各族首领大部分发兵响应,包围南海。隋文帝派给事郎裴矩巡抚岭南。冼夫人认为隋文帝的政策,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有利,她支持隋文帝这些改革政策,于是立即派孙冯暄带兵救援韦洸。可是冯暄与王仲宣部将陈佛智有交情,迟迟不肯发兵。夫人大怒,当即逮捕冯暄囚于州狱。另派孙冯盎带兵征讨。冯盎击杀陈佛智后,又会合隋军击败王仲宣。夫人亲自披铠甲,骑高头大马,张着锦伞,率领骑兵,护卫裴矩巡抚二十余州。各族酋长均纷纷前来叩拜,归附隋朝,岭南地方自始安定。隋文帝对此极为赞赏,遂封冯盎为高州刺史,并赦免冯暄,封为罗州刺史。追封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发给印信兵符,全权指挥岭南六州兵马,如有紧急情况,可以不先奏报朝廷而便宜行事。隋文帝还降敕书褒奖冼夫人,文曰:"朕抚育苍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净,兆庶安乐。而王仲宣等辄相聚结,扰乱彼民,所以遣往诛翦,为百姓除害。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遂令孙盎斩获佛智,竟破群贼,甚有大功。今赐夫人物五千段。暄不进衍,诚合罪责,LK夫人立此诚效,故特宥免。夫人宜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皇后也送给首饰和宴会服装。夫人将这些物品装在金匣子里,并与梁、陈朝所送的东西分别收藏于库房里。每到过年过节,即把这些东西陈列出来』际子孙,要他们忠于国家,搞好民族团结,安定社会。并说自己已历三朝,由于能LK忠顺之心处事,才有此报效,要求子孙都要这样做。
开皇十一年(591),番禺总管赵讷贪婪残虐无度,俚僚人民难卧忍受,纷纷逃亡。夫人派长史张融上告于朝廷,陈述赵讷的罪状并提出安抚岭南各民族的意见。隋文帝派人查实后,将赵讷处死,并派夫人安抚各族人民。夫人LK八十岁之高龄亲持诏书,自称皇帝使者,巡历十数州。所到之处,各族人民欢欣鼓舞,纷纷归附隋朝。隋文帝非常高兴,赐给夫人临振县(今海南三亚市东北)1500户为汤沐邑,并追封冯仆为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仁寿元年(601)年末,夫人去世。翌年正月Lt日,入葬于山兜之原,并按规格筑建一座2万多乎方米的墓城。隋朝送赙物丝织品一千段。为表彰夫人一生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和睦团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谥为诚敬夫人。
冯智戴
冯智戴,字天锡,号辅元,生卒年月不详,唐高州良德(今电白县霞洞镇)人。冯盎之长子,冼夫人、冯宝之曾孙。
智戴勇而有谋,能抚循部众,得士死力,酋帅皆乐于服从。青少年时常随父至洛阳,统领本部精锐之师。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为宇文化及所缢,天下大乱,智戴率部众逃归,但到处都是起义军,所有关隘都已被占领,智戴只好且战且进。及至高凉,与其父会师,俚僚各酋帅共拥智戴父子为首领,统部众5万,岭南安定。唐武德四年(621),其父盎,以所辖之地归降唐朝,高祖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拜智戴为春州(今阳春县)刺史。贞观元年(627)十一月,为其父所派,入朝侍帝,帝劳赐加等,授卫尉少卿。七年(633)二月,太宗奉太七皇,置酒未央宫。时智戴与突厥颉利可汗同侍宴。高祖命智戴咏诗,又命颉利起舞。因而大笑说:“胡越一家,古未有也”。后闻智戴善用兵,又会占卜,遂指着云问智戴:“下有贼,今可击乎?”智戴答曰:“云状如树,方辰在金,金利木柔,击之胜!”帝非常欣赏智戴的才能,迁任其为左武卫将军。卒,赠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都督。
冯 盎
冯盎(?-646),字玉昆,号佳漳,唐代高州良德(今电白霞洞镇)人,冯定、冼夫人之孙,冯仆之子。
冯盎少年时就有谋略,英勇善战。隋开皇中任宋康县(境域为今广东阳西织篑至电白电城之间)令。卜年(590),番禺俚帅王仲宣起兵抗隋,岭南各族首领纷纷响应,围攻广州总管韦洸。冼夫人派盎领兵前往救援。不久,盎击杀王仲宣部将陈佛智,会合隋军击败王仲宣。冯盎因功封为高州刺史。
仁寿二年(602),潮(今潮阳县西北)、成(今封开县东南贺江口)等五州僚人造反。时盎的祖母已故,他亲自前往京师请旨讨伐。文帝诏左仆射杨素与他议论敌方形势。盎分析得头头是道。杨素很为惊叹,说:"想不到蛮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于是命盎领江岭兵进行讨伐。平乱后,盎授金紫光禄大夫、汉阳(今)太守(明嘉靖们东通志》载为漠阳太守衔职。
大业七年(611)盎随炀帝出征辽东。后升迁左武卫大将军。
义宁二年(618)乱。隋朝灭亡,盎与子智戴逃返岭南,聚集各部落酋长,拥兵马5万,守土防乱。
唐武德三年(620),番禺州、新州(新兴)的高法澄、冼宝彻起兵,杀朝廷官吏。盎率兵平定高、冼的叛乱。宝彻侄智臣复聚兵于新州拒战,盎率兵征讨。交战时,盎在阵前,除去甲胄大声说:"你们认识我吗?"智臣的士兵一看是冯盎,便纷纷放下武器,袒胸露背,下跪投降,宝彻、智臣等均为盎所擒。从番禺到苍梧(今广西梧州)朱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等地全部归附于冯盎。盎自称为总管。当时,有人游说冯盎"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到处根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辖有二十州,领地数千里,其地已广于赵佗,还是称南越王。要牢记其祖母"要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民族的团结,不要搞分裂"的教导,冯盎说:"我世居南越,迄巳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富贵像我一样的也不多。我常常担忧的,是如何才能无愧于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由于冯盎治理有方,岭南局势稳定,社会安宁。
武德丘年(622)七月,盎归降高祖。李渊以其所辖之地划分为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后改越国公。封其子智戴为春州(今阳春)刺史、智成为东合州(今雷州)刺史。不久,又改封盎为耿国公。
贞观元年(627),有人诬告冯盎反叛,说盎已发兵拒境。太宗诏示右武卫将军蔺薯率领江岭甲兵准备讨伐。魏微进谏说:"唐朝政权刚刚建立,百废待举。军队作战很为疲劳,又流行疾病。且朝廷之兵不应与蛮夷作战,就算是打胜了,也不足显示我们的强大;如果打败了,则是莫大的耻辱。更何况盎在动乱之时虽有略州控夷的行动,但现在当地社会已安定。说盎有所图谋,却没有真凭实据。不如对盎加以安抚,他慑于朝廷的威力,必然会宋归附的。"太宗于是派遣散骑常侍韦叔谐(《资治通鉴》载为李公淹)前往安抚冯盎。盎即派其子智戴入朝侍帝(实质是以子作人质,表示归降之意)。帝说:"魏徵一席古,胜于十万兵。"五年(631)正月,冯盎上京朝见,太宗宴赐很丰盛。
不久,罗窦(今信宜镇隆)诸洞僚人叛乱,太宗诏盎率二万兵众为各路军先锋进行剿除僚人数万人据险固守,如果硬攻不知要死伤多少人。于是盎决定智取,他张着弓箭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尽,胜负便可见分晓。"他连发7箭,命中7人。僚人惧怕,纷纷弃械逃走,盎率部众乘机冲杀,僚人千余毙命。僚乱平定后,太宗派智戴归省慰劳,赏赐不可胜数。其时盎有子30人,奴婢万余人。为了使这个庞大的家族有个安定的住所,盎在电白霞洞建立冯家村,休养生息(宋《太平寰宇记》)。
贞观二十年(646),冯盎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
高力士
高力士(683-762),本姓冯,名元一,为宦官高延福养于,冒姓高。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电白县霞洞镇)人,年少时随父于任所--潘州(今高州县城)居住。因而引《旧唐书》说是潘州人。《新唐书》则直指为"冯盎曾孙也。"
力士为冯盎之曾孙、冯智之孙、冯君衡之子。唐长寿三年(694)二月,有人诬告岭南流人谋反,武则天派司刑评事万国俊以监察御史衔前去查处。国俊到广州后,将流人300多人驱至水滨全部斩杀。与流人有来往的也受株连。潘州刺史冯君衡因受此案牵连而被抄家。冯元一时年11岁,免死被阉,入朝后改名力士。
力士年幼时性格倔强,又聪明伶俐,很得则天赏识,敕给事左右。后犯小过,被鞭挞后逐出禁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延福出自武三思门下,力士常往来于三思家,因而在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人官。成年,身高六尺五寸,办事谨慎缜密,善传诏令,受任宫阉丞。
景龙二年(708),临淄王李隆基在藩邸集才勇之士图谋帝位,高力士倾心巴结,李隆基把他引为知己。四年(710),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睿宗复帝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常侍太子左右。
太极元年(712),力土协助李隆基又一次发动宫廷政变,太平公主及其死党萧至忠、岑羲等被诛。力士因功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官,尤以力士为心腹,他说:"有力士管事,我才能睡得安稳"。自此,力士权倾朝野,各地进奏的文表,必先呈力士阅后才进呈皇帝,小事便自行决断。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力士,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宇文融、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拱、安思顺等也因巴结了力士才能官居将相高位。太子李亨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主、附马称他为爷、翁,皇帝也不叫其名而叫将军。
廾兀初,力士娶吕氏为妻。其妻父玄晤也因之擢封少卿刺史,妻弟等皆为王傅,妻母死后葬城东,葬礼甚盛,朝内外争为祭赙,自家至墓地送葬者车马不绝。天宝初(742),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748),加封力士为骠骑大将军,其家产之富有非王侯能比。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危及两京。十五年(756)五月,玄宗避乱入蜀,力士随往。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劝言说:"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尚在皇上左右,怎能自安将士,又怎能心安?"玄宗遂命力士缢杀杨贵妃。至成都后,力十因护鸳有功,受封齐国公。
天宝十五年(756)七月,肃宗称帝,改年号为至德元年。玄宗甚喜,说:"我儿应天顺人,改元至德,我没什么可忧的了。"力土说:"两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汉北,皆为战区,天下痛心.而陛下以为无可忧,臣不敢听到这样的议论"。至德二年(757)十二月,高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尸。
上皇(肃宗即位后,玄宗为太上皇)自蜀归后即居兴庆宫。常与力士和内侍王承恩、魏悦等登长庆楼娱乐、观览。力士因此事为李辅国所诬告,于上元元年(760)七月二十三日发配巫州(今湖南黔阳县西南黔城)。巫地多荠,但不食,力士感伤而赋诗云:"两京作芹卖,五溪无人釆,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表达其忠君的心志。
宝应元年(762)三月,代宗李豫称帝,力土遇赦还京。归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市)遇流人,言及京国事,得知皇上驾崩,力士悲恸不已,面朝北呕血而卒。代宗因他保护无朝功绩卓著,复其原官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唐玄宗李隆基墓,在今陕西蒲城县境)。
梁 楚
梁楚,生卒年月未详。电白县人。
宋绍兴中(约1134),出任廉州博白县(今广西博白县)令。时交趾贼寇犯境,楚率民众坚守城池,在与寇交战时,楚用箭射杀盗贼数人。因敌众我寡,且无援兵,不久,城被攻破,楚受伤被擒。贼寇以火烧楚,楚骂不绝口而死。宋高宗嘉其忠节,赠礼部侍郎。
黄廷圭
黄廷圭(1443-1513),字朝用,生于明正统八年(1443)正月十四日,广东省电白县电城镇庄垌村人。
黄廷圭幼年勤奋好学,明成化十年(1474)中举。弘治元年(1488),县尹徐亨聘廷圭纂修县志,此为有史记载的电白县第一部地方志书。七年(1494),授任广西罗城县知县。其时,罗城的官吏为搜刮民财,曾立有旧例:县中子民添一丁,要出铜钱二百文,供官府里甲收缴,称为万民钱。廷圭到任后,体恤民情,关心群众疾苦,立即下令废除上述旧例和一切苛捐杂税,士民对此十分感激,称他为"黄天平"。廷圭治罗五年,政绩卓著。还主修了《罗城县志》。弘治十二年(1499),廷圭母逝,辞职归里守孝。离任时,"罗城士民,数百泣送"(《罗城县志》),并赠黄金千两,廷圭坚辞不受。罗城士民对黄爱戴情深,无可为报,遂"爱凿石栏井口,相率百余人,踊跃奔驰,自罗至电,不惮远涉之劳,在庄垌,就公居第之旁,掘地及泉,砌成一井,供公日用饮食之需,表公爱民如子、而爱公如父母之意"(《罗城县志》)。电白人称此井为罗城井。守孝完满,廷圭出任福建龙岩县令,治理有方,颇多惠政。离任后,龙岩县人民给他立"爱民父母碑"。廷圭告老还乡后,为地方捐资铺路架桥,群众称颂,称他为有道先生。正德八年(1513)二月二十日寿终,享年71岁。
崔 浩
崔浩,字文渊,生卒年月不详,广东省电白县霞洞镇大村人。
崔浩少年时在浮山岭的悬崖上筑屋闭门苦读经史,学有所成。明朝天顺元年(1457)登进士。天顺四年(1460),英宗朱祁镇于京师诏见百官,首举更贤育民之典,精简州县之吏,革除贪宫,又于进士中选择有名望者补充之。时广东有进士四人人选,潘洪去东平州,吴浍去戈阳县,梁去萧山县,崔浩去江苏吴县。崔浩到任后,扫除苛政,严革陋规,官吏中有贪赃枉法者全部革除,人们称之为"虚堂一镜"。及后虽有提升,但崔浩辞职不受,归故里后,潜心授学育人。
吴守贞
吴守贞,宇一轩,生卒年月未详,电白县电城镇人。
守贞父,名思齐,字希文,授兰溪县(今浙江兰溪西南)丞,为人正直,秉公办案。退职后创办观澜书院。守贞在其父的严格教育下,勤奋好学,学业猛进。嘉靖二十年(1541),守贞登进十。初授工部主事,再改户部,督视明智坊草场。该草场难于治理,违法事件迭出。守贞就职后,查访实情,制订规例,对一些罪恶之徒绳之以法,秩序遂井然。后监理江西粮事,亦有政绩,升任郎中。后因犯事,谪漳州通判,守贞莅任,革除积弊,为政清廉,民有青天之颂。半年,升四川佥宪。于任中,平定叛乱,维护地方治安有功,再升贵州参议。不久,遭父夜,辞官归家守孝,遂不再出仕,后常与参戌范德荣、教授林士奇等八人会于庄山,饮酒赋诗,号八仙诗社。镌"临流观化"四字于石。今犹存。万历二年曾参加编纂《电白县志》。著作有《新建电白县记》、《增修城垣记》等,今存《强志·艺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