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1、史书分类:
中国古代史籍分类的体制在《隋书·经籍志》里大致确定下来。
《隋志》析史书为13类: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薄录。
此后不久,刘知几以编年、纪传为正史,另有“偏记小说”十品,即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
2、史书分类原则:
①《隋志》史部的分类原则是内容和体裁的结合。
②正史,指纪传体。
③古史,多依《春秋》之体,即编年类。
④杂史,内容大抵皆帝王之事,但不像正史那样完整,且颇涉琐事遗文入史,内容杂。
⑤霸史,特指十六国的记注。
⑥起居注,纪录人君言行动止之书。
3、史家总结:
刘知己探讨史书源流,把唐以前史籍归为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
六家合为二体,即编年体、纪传体,为史书的最主要体裁。
4、后世发展:
乾隆时期编《四库全书总目》,其史部分类,较之《隋志》更为细致。《总目》史部分为15类,即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二、贯通古今的编年史
1、编年体介绍及其优缺点: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依照年月顺序记述史事。
优缺点:
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
缺点是前后记事断裂,同时,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制度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
2、举例:
春秋 孔子《春秋》
春秋 左丘明《左传》
东汉 荀悦《汉纪》
东晋 袁宏《后汉纪》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清 徐乾学《续资治通鉴》
3、汉以后的编年体还有一个重要系列,即历朝起居注和实录:
①起居注:
以时间顺序,记帝王言行。
唐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明代明神宗时期《万历起居注》;清代起居注。
②实录:
历代所修每位皇帝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纪。一般以所记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如唐《顺宗实录》或明《成祖文皇帝实录》。也有以某一王朝命名的合刊本,如《明实录》、《清实录》 等。
4、中国史学“两司马”:
司马迁、司马光
5、《春秋》介绍: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它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原出于鲁国史官之手,后经过孔子整理。
6、春秋笔法:
寓褒贬,别善恶
7、经、传之别:
因《春秋》文句简短,措词隐晦,后来学者对其引申阐述,出现解《春秋》的书,称之为“传”,如春秋三传等。
《春秋》本文则称之为“经”。
8、荀悦《汉纪》:
关于西汉一朝的编年体断代史。
在叙事时能突破时间界限,根据需要补叙前因后果,且兼顾同类人和事。为编年体写人找到了一条道路。
9、司马光《资治通鉴》:
上起战国,下终五代,按年记载,上下贯通,是中国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名著。
三、列朝相承的纪传史
1、纪传史简介及其优缺点:
纪传体:由纪、传、表等组成,以记载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是继编年体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史体。
优缺点:
优点是以人物为中心,纪、传、表相互配合,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严密体系,被视为正史。
缺点是“因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且记述人物时,不以时为序,不便读者了解大背景和前因后果。
2、《隋志》把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视为纪传体之祖。
3、《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
①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叙述帝王事迹排比历史大事。
②世家,记述诸侯、勋贵和特殊人物的大事,兼用编年和列传的写法。
③列传主要是记载各类历史人物的活动。这些人物传记有专传、合传、类传和寄传等类型,也有民族史传和外国传。
④表是用谱谍的形式,条理历史大事。
⑤书志,以事为类,主要记载各类典章制度的发展过程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4、“论赞”:
史家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是纪传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司马迁创“太史公曰”的史评形式。
5、二十五史:
中国古代所谓“廿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隋志》首先以“正史” 一名概括纪传史一类,记录南北明末年各史籍。后世各朝陆续增加,到宋代,定为十七史,即《史记》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
及至明代,又把元、明修的《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加上,合为二十一部,因有“廿一史”之称。
清乾隆初年、《明史》修成,又有“廿二史”之称。
后诏《旧唐书》列为正史,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旧五代史》,合为“甘四史”。
再加上《新元史》、《清史稿》,又有“廿六史”之称。
6、《史记》简介:
纪传体史书创始于《史书》,它的作者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历史学之父。
《史记》 发凡起例,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裁,是一部贯通古今的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记载了我国3000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万多字。
《史记》贯穿着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境内从传说的五帝,经夏、商、周三代至秦,不仅是世代相传,而且包括吴越和周边少数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一黄帝。
《史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以纪传史法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光辉榜样。所以说,《史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史诗和颂歌,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和经验总结。
7、《汉书 艺文志》,纪传部分内容详实,远胜《史记》。
8、前四史:
范晔《后汉书》
陈寿《三国志》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9、清史稿:
民国初,赵尔巽等著《清史稿》,1927年完稿。《清史稿》 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记载了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
四、典章制度的渊海:
1、典志体:
又称“政书体”,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史籍。
典志体的两种类型:通、断。
是关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职官制度等等的详细记载,是古代社会整体结构的写照,是古代百科知识的宝库。
2、《史记》有八书以记天文、地理、文物制度,其后许多断代史皆沿“八书”体制,设志以记历代典章制度。
3、三通:
唐代杜佑的《通典》记载历代制度沿革。南宋史学家郑樵有纪传体通史《通志》,其得意之处是其中的二十略;宋末元初马端临著《文献通考》记录至宋代的典章制度。以上三书合称“三通”。
4、十通:
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钦定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
唐代杜佑撰《通典》一书,专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全面而又概括地编撰成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著,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
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这样,人们把“三通”“续三通”“清三通”和1935年加上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合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五、纪事本末与史评
1、纪事本末体:
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
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属于前者。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之不足。
继其之后有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 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等。“具一事之本末”者,宋元以后不断涌现,至明清多为各种“纪略”“方略”。
2、纪事本末体的优点与不足:
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便于阅读。
不足,纪事本末类史书,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间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其缺点。
3、史评:
指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重在批评史事,一类重在批评史书。
4、《史通》:
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己所作的《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也是史评的杰出代表作。
注:学习笔记整理的是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码字不易,仅供关注者及汉语言同好们学习交流所用,请不要恶意举报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