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饶美丽的松辽平原上,有一个如今不太出名的小镇。这就是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公主岭市的秦家屯镇。这个总人口不超过六万,幅员不超过二百平方公里的小镇,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虽然这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很少年轻人去过古城。老辈人都是知道古城历史的,那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她们不辞辛苦步行去古城的目的是为了讨药。讨药一词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不熟悉了,有的或许没有听说过。从前农村人有病如果不是外伤或者明显的病症,都用一些民间俗传的一些方法治病,比方说跳神、驱鬼、讨药或者民间偏方等。其中讨药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治病方式。
秦家屯北城门东部早先有个大洞,人们传说是狐仙洞,据说还是只千年的火狐狸,老祖宗管这个狐仙叫红大仙。
讨药的过程其实很简单,老祖宗们头一天在家里蒸好了花馒头,买些香烛果品,带上讨药用的器皿,多数用碗、罐等器皿。然后起早去秦家屯古城,只记得她们起的特别早,到了古城狐仙洞后,便将贡品摆上,烧上香,然后默默祷告,心里想的都是家里病人的病情,希望狐仙赐给灵药。这些做完之后,便把讨药用的器皿一排放好,然后人们就要离开,到一个看不到狐仙洞的地方呆上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左右。期间不管刮风下雨,都不要去狐仙洞附近去观看,否则狐仙不给赐药。
一个时辰过后,大家来到狐仙洞旁,看自己讨药的器皿里是否有东西,如果有不管是什么都要包装好了拿回来,给病人吃。据说十分灵验,药到病除。
小时候也不知道其中奥秘,看见老辈人拿回来的往往是药面、杂草、树叶等,有的甚至还有小虫子或者浑水,这些东西都要病人吃掉。
上学以后知道这是封建迷信,才知道那些讨来的药不过是风刮来的细土面、树叶杂草,爬进碗里的小虫子或者雨水而已,所谓的灵药的药效也许是精神作用吧!
我的家在古城西南角,小时候经常和伙伴们去古城西北角的角楼遗址处登上颓败的古城墙,这里是城墙最高处。那时才知道老祖宗们就在这里讨药。后来看些关于古城的一些资料,《县志》里记载中也曾提到了古城东有“大仙堂”。可见,狐仙的传说由来已久。
史料中还记载,城墙的西南部有一棵大榆树,大树粗十几个人才能合围过来,1900——1904沙皇俄国侵略东北时,俄国军队毁掉了这棵大榆树。城北三四里也有一颗相似大的榆树,媳妇小时候曾经在分成多根的树干之间玩耍。1970年左右,这棵大榆树被砍掉。用来烧砖建小学。一棵榆树烧出的砖正好盖了一所小学,这棵大榆树可谓死得其所了。那个屯子至今还叫大榆树屯。
以大榆树取名的“北大榆树”“狐仙堂”“讨药”“护城河”“城西护城河的”破木船“道西的”“点将石”。六五年有知青下乡,到城北大队董家屯,讨药其间正是这年初秋。
虽然我们目前所看到的资料对秦家屯古城有些记载,但都过于粗犷和简略。古城是老叟的家乡,老叟希望能将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古城的信息记录下来,分享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因此,写了这篇《秦家屯古城记》。由于水平有限,资料匮乏,其中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秦家屯古城遗址,位于东辽河中游右岸,是东辽河由南向北转由东向西的拐弯处。古城遗址中心坐标约在东京124度61分23秒72;北纬43度80分40秒25左右。如今只有古城墙、护城河、瓮城等残迹。
古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宽约680米,南北长约1030米,周长约3420米。城东西南北各有城门一座,均有瓮城残迹。城墙四角有角楼残迹。城外三道护城河痕迹仍可见到。整个城池北高南低,城内散布砖瓦碎片。
秦家屯古城址四至:古城址位于105省道和060县道交叉处的东南部,交通比较方便。
向西,沿105省道西行经两家子到五家子16公里;沿105省道向东经勾家店到怀德15.5公里;沿060县道向北经永隆馆过长通高速公路到双龙10.5公里;沿060县道向南经戥子街到大榆树9.5公里;西南沿乡道经韩家泡子过辽河到梨树县境内,经土龙到小城子。
秦家屯古城遗址出土过大量的北宋钱币、铁制农具、炊具及陶瓷碎片。民国时期学者考察证明,今天位于秦家屯的古城遗址是辽、金时期的信州城。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
据《县志》记载,秦家屯古城晚清叫新集城,当地的蒙古人管它叫高丽城。
商周时期,秦家屯古城一带是肃慎国的领地。周朝这一带是息慎氏领地。肃慎、息慎都是译音,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二者是不是一个部族的不同称呼。
秦汉时期秦家屯古城一带属辽东四郡的背部边界。东汉时期居住在松花江、嫩江及东辽河流域的部族建立了扶余国。扶余国的都城在今天吉林省四平市区东南部的一面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是契丹部族的东部边境,靺鞨和高句丽交界地区。并且秦家屯古城一带,曾一度被高句丽占领。
唐初,这里归黑水都督府管辖。后属渤海国扶余府怀福县辖地。
辽朝,这里是东京道信州彰圣军节度使领地,秦家屯古城遗址在当时的武昌县境内。
金朝,这里是女真族政权金国咸平路、会宁府信州刺史管辖,古城在当时的武昌县境内。
金末元初,成吉思汗的铁骑征讨金国,当时的信州古城被摧毁。元朝这里属于开元路北境。明朝属于奴儿干都司福余卫辖地,并设立信州驿站。
明末清初,这里是科尔沁蒙古左翼中旗达尔罕王的游牧地区。
清同治五年,秦家屯古城一带归奉天省昌图厅八家子分防经历管辖。光绪三年,归奉天省昌图府怀德县管辖,秦家屯镇是当时的北振康社所在地。当时北振康社的人口有7151人。多数是从关里迁徙过来垦荒的汉人。有少数的回族和朝鲜族人。由于秦家屯古城一带的草原被开垦,原来在这里主人——游牧的科尔沁蒙古人,被压缩到西北科尔沁草原腹地。
民国三年,秦家屯一带归洮昌道怀德县管辖。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王公在这里设立秦家屯地局,收取地租。民国十八年这里是怀德县第四区秦家屯村。
1934年伪满洲国时期,这里是吉林省怀德县秦家屯村,同年,日本人在这里开发秦家屯灌区。
1946年这里是中共辽北省怀德县秦家屯镇。1949年这里是吉林省怀德县秦家屯乡。
最早专业考证秦家屯古城遗址的是清代的曹廷杰(1850——1926)他的《东三省舆地图说》中有《怀德县即信州考》其中有:“《全辽志》:‘开原(今辽宁省开原老城)东北至信州三百十里,今有城周一里门八,土人犹呼为信州城。’《松漠纪闻》:‘由济州(今农安县城)一百八十里至信州北。’《蒙古游牧记》:‘信州故城在旗(指科尔沁左翼中旗所在地,今通辽市花吐古拉镇浩日彦艾勒嘎查)东南三百八十里,’据此,是今怀德县治即故信州城也。《一统志》据《辽史》:‘信州,自是越喜故地,在今开原县南。’转驳《全辽志》非是,误矣。怀德县,土人通呼买卖街。”
曹廷杰的考证中“怀德县土人通呼买卖街。”是错误的,买卖街是清末对梨树城的称呼,清末梨树城是昌图府奉化县的所在地。建于清代晚期,不是辽金时代的古城。梨树城北面白山乡岫岩村的偏脸城遗址,是辽金时代的古城。据学者考证,偏脸城是辽金时代的韩州城,历史资料记载为奚营或者九百奚营。
清代的杨同桂(?——1886)根据《全辽志》等相关资料判断,辽金时代的信州城在今天昌图县的八面城。
杨同桂的《盛京疆域考》记载:“愚按:今昌图府东北之八面城,蓋即辽信州故城,且东北百余里有玻璃城(今天梨树县泉眼岭乡玻璃城子村)疑即许亢宗所称之蒲里孛堇寨,今八面城蓋沿入门而讹,玻璃城为蒲里孛堇寨之转音。”
然而,很多资料证明,今天昌图县的八面城是辽金时代的韩州城(韩州城曾经多次迁移,梨树的偏脸城所在的辽金韩州城是从昌图八面城迁移过去的),所谓的八面城、偏脸城、秦家屯古城都是后人对古城遗址的称呼。并非当时州城的名字。因此,杨同桂的“沿入门而讹”恐怕不能作为根据。
《县志》记载:位于秦家屯的古城遗址就是辽金时代的信州故城。清末称为新集城“新集是信州的转音。”转音一词史料中常常提及,特别是用汉字记载少数民族的历史资料中的人名或者地名,同一事物各家所译出来的汉字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总体规律,那就是译出来的译音大体是一致的。比方说前面提到的“玻璃”和“蒲里”二者有音转的可能。
然而,“信州”和“新集”二者中,“信”和“新”音转尚可;“州”和“集”音转的可能性大。上古韵:“州”属于“幽”部,“集”属于“缉”部;《广韵》“州”属于下平声十八“尤”部,“集”属于入声二十六“缉”部。因此,“州”和“集”两个字发生音转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秦家屯古城叫新集城是信州城的音转,有相当的商榷余地。
据《辽史》记载:“信州,彰圣军,下,节度。本越喜故城,渤海怀远府,今废。圣宗(辽圣宗耶律隆绪)以地邻高丽,开泰初置州,以所俘汉民实之。兵事属黄龙府都不署司。统州三,未详。县二:武昌县:本渤海怀福县地,析平州提辖司及豹山县一千户隶之。定武县:本渤海豹山县地,析平州提辖司并乳水县人口置,初名定功县。”
据《金史》记载:“信州,下,彰信军刺史。本渤海怀远军,辽开泰七年(1018)建。取诸路汉民置。户:7359户,县一:武昌县,本渤海怀福县地。镇一,八十户。”
辽金两史记载有些不同,《辽史》称信州属“怀远府”,《金史》称信州属“怀远军”。道(路)、府、州、县、城、镇都是古代行政单位,类似于今天的省、区、市、县、乡、镇等行政单位。渤海国的怀远府经多人考证位置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周围,他管辖的范围还没有到达今天秦家屯古城址所在的地区。渤海国的怀远军史料中没有更加详细的记载,但军的管辖范围并不比府、州大,并且怀远军并不一定非得在怀远府辖地内。
而秦家屯古城址一带渤海国时,属于扶余府管辖范围,是当时渤海国的西部边陲,再往西便是契丹的领地。因此,怀远军在扶余府辖区内也有可能。
《辽史》:“本越喜故城,地邻高丽。”的描述,《金史》里没有提到,越喜是古代一个不太出名的部族,《东三省舆地图说》中有《越喜国考》其中记载:“铁岭县南六十里,懿路河一作奥娄河。《通志》(郑樵著1104——1162)谓即挹娄国。秦汉时尽有肃慎之地,六朝及隋自为越喜国。唐归渤海为兴州,今设懿路站。”
此考中关于越喜国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越喜国的所在地域。从辽金史料的记载中,今天开原市南部包括铁岭、懿路镇、凡河、铁岭县,一直到沈阳周边都是古越喜国的主要控制地区。
基于《辽史》中“越喜故城”“地邻高丽”和《越喜国考》中的这些记载,才有了《一统志》中“信州自是越喜故城,在开原县南”的说法。
秦家屯古城所在地距离古代越喜国的实际控制区还是比较遥远,并且秦汉时期,开原及其北部的广大地区都是强大的扶余国领地。魏晋六朝勿吉部族在这一带也非常活跃,越喜国向北扩张到今天的开原市以北的可能性非常小。
然而,历史资料中的记载也是无风不起浪的,必然有其内在不为我们所了解的因素,因此,今天开原市南铁岭、沈阳一带是不是古代还有一个叫信州的地方就有待于后人的考证了。
如果今天秦家屯古城址所在的信州,不是古代越喜国的城池,那么他是哪个古国的城池呢?
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在今天的松辽平原上有两个部族分别是秽族和貘族,这两个部族融合后建立一个叫藁离国的国家。藁离国后来分裂,一部分南下建立了高句丽国家,一部分扩散在松辽平原建立了扶余国。扶余国的都城就在今天四平市东南部的一面城。辽代这里叫龙州后改为通州。
据辽金史料记载,秦家屯古城遗址周边的其他古城址,很多都是古代藁离国的故城。
今天的长岭县南城子遗址,是辽代的凤州(今长岭县前进乡南城子村),史料记载凤州是藁离国故城。南城子遗址距离秦家屯古城遗址仅仅35公里左右;今天的昌图八面城是辽代的韩州,也是藁离国故城,距离秦家屯古城也仅仅八十公里左右;今天的四平市东南的一面城是辽代的通州,扶余国的都城,藁离国的故城,距离秦家屯古城也只有七十五公里左右。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秦家屯古城一带,也应该是藁离国的管辖范围。秦家屯古城很可能是藁离国故城。
下面,我们在看一下,古代藁离国故地领属关系从六朝到辽朝的变化过程。
北魏到唐朝初年,高句丽国极度扩张,公元494年高句丽攻破了扶余国,占领了包括秦家屯古城在内的广大扶余国属地。在这里设立了隶属于高句丽国的扶余府。公元668年,唐朝的羁縻国渤海国建立,在唐朝和渤海国的共同打击下,高句丽被迫向南部朝鲜半岛收缩。原来的扶余国领地变成了渤海国的扶余府。公元925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攻占了渤海国的扶余府。并在扶余国都城设置龙州(今四平市一面城),后改名通州(今天四平市一面城)。辽圣宗开泰七年(1018),在今天的秦家屯古城设置信州。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今天的秦家屯古城遗址应该是战国时期的藁离国故城,北魏到唐初曾经一度被高句丽占领,唐代归渤海国扶余府管辖。辽圣宗时,增修古城设置信州。辽代的信州是节度使州,下辖三个州,两个县。这一时期应该是秦家屯古城址所在的信州最为辉煌的时期。
《县志》上说“当地蒙古人称为高丽城。”并不是毫无根据。其一,“藁离”和“高丽”音转的可能性非常大。其二,秦家屯古城所在地曾一度被高句丽占领过,并且占领期长达170年之多。其三,高勾丽国是古藁离国析分出来的。因此,史志里面提到的“土人”“当地人”所言,往往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因为他们掌握的是第一手材料,并且用当地的风俗习惯传承下来。
历史上称为信州的地方很多,但有信州些和位于今天秦家屯古城址的辽金时代的信州不相干,历史记录中往往将各个不同朝代的信州,乃至同一朝代不同地域的信州混为一谈,因此出现很多记录的错误。有些记录中的信州虽然和今天位于秦家屯古城址的辽金时代的信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记载的又不十分详细。
《辽史》记载:“高州,观察,唐信州之地。万岁通天元年(696)以契丹室活部置。开泰中,圣宗伐高丽,俘三国遗人置州。有平顶山,滦河,属中京。统县一:三韩县:圣宗伐高丽,俘三国遗民置,户五千。”
高州,是唐初以契丹室活部落为成分的唐代信州所在地。这个信州是唐朝的一个羁縻州。所谓羁縻,就是名义上归唐朝册封领主,实际上所有事物自己说了算。据学者考证,高州在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附近。然而赤峰元宝山附近并不是滦河流域,附近也没有河流和滦河读音相近,因此,要么是后者考证的所在地错误,要么是《辽史》中的这条记载有错误。
还有两种史料对唐代信州有过相似的记载。
一种是宋朝乐史(930——1107)的《太平寰宇记》,其中有这样的记载:“信州,今理黄龙县,唐万岁通天元年(696)置。处契丹乙室活部落,隶营州都督,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之。领县一:黄龙县:唐天宝户四百一十四户,黄龙县,州所治,寄至范阳县。”
另一种是宋朝曾公亮(999——1078)的《武经总要》,其中有这样的记载:“信州,唐天后时置。以处契丹失活部落,隶属营州都督,明年,迁于青山州安置,今契丹建为彰胜军。东南北距生女真各三十里,西至逆流河七十里,北至黑水河三十里,地有黄龙县(古渤海国之地,今虏中号黄龙府,自云高祖射黄龙之所,夸词也。)”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唐代早期的信州是以契丹乙室活部落甚至的羁縻州。隶属于营州都督。当时的信州官领一个县:黄龙县。
唐代信州的位置,历史上有很大的分歧。因为唐代信州隶属于营州,而营州的位置历史上争议更多,但主流有两个地域认定,一个是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昌黎县,另一个是内蒙古赤峰南部的宁城市。
北宋许亢宗(1125)《宣和奉使金国行程录》有关于经过各州的位置里程的记载:
“第十一程,自清州(今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辽代石城县)九十里至滦州(今河北省滦县)。
第十二程,自滦州四十里至望都县(今河北省昌黎县安山镇)
第十三程,自望都县六十里至营州(今河北昌黎县城西偏南)
第四十程,自营州一百里至润州(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海阳镇)
第十五程,自润州八十里至迁州(今河北省山海关市)”
从许亢宗的《宣和奉使金国行程录》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辽金时代的营州故地,在山海关内昌黎的可能性要比在山海关以外的内蒙古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唐代的信州隶属于营州,因此,唐代的信州也应该在河北省昌黎县附近。《辽史》:高州“唐信州之地。。。。。。地有滦河。”的记载也说明唐代信州在滦河流域的今昌黎县附近。
《武经总要》对信州的记载是一个唐代、辽代信州的大杂烩。《武经总要》成书于公元1044年,距离契丹阿保机实际拥有唐代信州地的时间(公元923年)已经相隔121年,距离辽圣宗在今天秦家屯古城址建置信州的时间(公元1018年)也已经有26年了。整个宋朝对于今天秦家屯古城所在地一带,没有过实质性的主权控制。因此,对其记载的不详细,不正确在所难免。
秦家屯古城所在地区,辽代以前极少有汉人居住。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这里居住过的大多都是靺鞨、秽陌、勿吉、契丹、女真、高句丽、奚等部族。
辽朝从阿保机开始兼并各部族,将靺鞨、女真等部族南迁,同时挺进关内,把从关内俘虏来的汉人北迁到各地建立州城安置。辽朝对汉人的大规模北迁一直持续到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即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后。
秦家屯古城址所在的信州,是辽圣宗开泰七年(公元1018年)设置的,这个时间在“澶渊之盟”之后。这个时期,辽朝和宋朝已经没有大规模战争了,因此这时也不可能有大量关内的汉人俘虏可以迁徙安置,那么《辽史》《金史》中所记载的“以所俘汉民实之”“取诸路汉民置”从何说起呢?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辽圣宗的一项政治改革。辽国是一个游牧部落为主体的奴隶制国家,辽圣宗以前,战争所俘虏来的遗民一律归各奴隶主宫帐所私有。这些被俘虏分配到各宫帐遗民都是奴隶,叫“帐户。”辽圣宗改革了这项制度,允许奴隶用财物给自己赎身,变成自由民,这些自由民直接归辽朝国家管辖,向国家交赋纳税。这些被解放出来的“帐户”一般都重新建立州城居住,并直接归国家委派的州县官管理。
今天位于秦家屯古城的信州,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建置的。辽圣宗在开泰七年,在位于今天秦家屯古城址当时的藁离国、扶余国废城基础上,增置修建新城池,准备将位于关内营州辖区的信州的“帐户”解放出来,迁移到北方新建的位于今天秦家屯古城的信州居住。
《辽史》记载:“隰州(今天辽宁省绥中县),平海军,下,刺史。慕容皝置集宁县。圣宗括帐户,迁信州,大雪不能进,建城于此,置焉,隶兴圣宫。”
“括”帐户就是“收紧”或者“压缩”帐户,也就是将这部分汉民由奴隶变成自由民。从记录中可见,这是一次有准备的由关内迁移信州到东北的计划,当迁徙大军向北出关走到隰州时,因大雪阻路,就不能在向北走了,于是,就地筑城,安置了这些有关内信州迁来的人们。可见这次对信州的迁徙由于雪太大,没有实现。
虽然移民半路被安置了,但修建好的信州城也不能空着,因此辽圣宗在开泰七年,又从关里再一次向信州迁移汉民。这次,辽圣宗迁移的汉民是紧挨着营州的平州提辖司(今天的河北省昌黎县被卢龙县境内)汉民。
《辽史》记载,信州所辖的武昌县和定武县都有“析平州提辖司人户置。”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辽金时期秦家屯古城一带的居民基本上都是从关内昌黎卢龙县一带迁移过来的汉人。少数是原属于渤海国扶余府豹山县的遗民。从史料记载和今天公主岭市辖区内辽金古城遗址遗址及辽金村落遗址的分布情况看,辽朝时,位于秦家屯古城的信州,所管辖的地区不会比今天公主岭市管辖的区域小。节度使、三州、两县可谓当时松辽平原上的皇皇大州了。
秦家屯古城所在地,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城池和驿站。历史上有很多史料记载过这个今天看来不起眼的小地方。
其中代表性的有:许亢宗《宣和奉使金国行程录》;王成棣《青宫译语》;洪皓的《松漠纪闻》;赵彦卫的《御寨行程》以及清代张穆的《蒙古游牧记》;杨同桂的《盛京疆域考》;曹廷杰的《东三省舆地图说》等等。都以各自的亲身经历,或者相关史料为依据,记载了今天位于秦家屯的辽金时代信州在交通位置上的重要性。
辽代的信州,是由今河南开封到黑龙江阿城交通大动脉上重要的一个节点。从不同的历史资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各家学者对辽金时代信州南北邻近的另两个重要大州城的位置很少争议。因此我们截取各家这两个大州城之间的记录,比较分析一下辽代信州的具体位置和今天秦家屯古城址的切合度。这两个大州城一个是位于今天秦家屯古城址西南140公里左右的开原市老城区(辽金代叫咸州)。另一个是位于今天秦家屯古城址东北85公里的农安县城(辽代叫黄龙府,金代叫济州)。
《宣和奉使金国行程录》:
“第二十九程,自咸州四十里至肃州(今辽宁省昌图县马仲河),又五十里至同州。
第三十程,自同州三十里至信州。
第三十一程,自信州九十里至蒲里孛堇寨。
第三十二程,自蒲里(蒲里孛堇寨)四十里至黄龙府(济州)”(总计250里,咸州到信州120里,信州到济州130里)
《青宫译语》:
“十二日,抵咸州。
十三日,千户设宴,停一日,人皆病困。
十四日,午至同州,即驻马。
十五日,抵蒲里寨,尚早,即屯宿。
十六日辰,抵黄龙府(济州),都统款留一日。”(总计约近两天路程,咸州至信州约一天路程,信州到黄龙府不到一天路程)
《御寨行程》:
“九十里至咸州咸平馆。
三十里至宿州(肃州)宿宁馆
八十里至贾道铺怀方馆
四十里至杨八寨通远馆(今四平市一面城)
五十里至合叔孛堇铺同风馆
三十里至义和馆
五十里至如归馆
四十里至信州彰信馆
七十里至胜州来德馆
五十里至山寺铺会方馆
五十里至威州威德馆
五十里至龙骧馆(黄龙府、济州)”(总里程540里,咸州到信州320里,信州到济州220里)
《松漠纪闻》为反方向记录的,为了便于比较现调整为由南向北方向。
“咸州四十里至宿州(肃州)北铺
四十里至安州南铺(今昌图县四面城镇)
五十里至夹道店
四十五里至杨相店
四十五里至奚营西(今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偏脸城西)
五十里至没瓦铺
五十里至木阿铺
五十里至信州北
四十里至威州
五十里至小寺铺
五十里至胜州铺
四十里至济州”(总里程550里。咸州到信州北370里,信州北到济州180里)
今天从开原老城到秦家屯古城遗址的直线距离约为280里,从秦家屯古城址到农安市约为170里,开原老城到农安的距离约为450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