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以宏观角度解读三燕文化和三燕文化古城概念,这样可以将其研究范围和时间跨度放大,扩展朝阳历史文化的内涵与时空维度;用四个断面和三条轴线准确的描述三燕文化古城现状,形象而生动,会让外来游客或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建议以后人的视角审视今天的行为,既然我们已经无法恢复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不妨着手对其历史痕迹进行充分的标注展示,为后人保留一些形象的的历史记忆,不让遗憾延续下去;我们建议通过开展学术朝阳行动,把历史研究学术氛围作为三燕文化古城的核心价值,让“朝阳人有文化”唤醒历史、响彻今天、点亮未来。
1 绪论1.1问题的提出
为深入挖掘三燕文化旅游资源,助力龙腾苑、逍遥宫、曲光海、东西团山等三燕文化遗址调查活动,树立朝阳市独特历史文化品牌。朝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朝阳市三燕文化研究会联合开展三燕文化遗址大开发大保护纪念征文活动,为此我们将围绕三燕文化古城历史文化遗存及历史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就三燕文化古城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1.2三燕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三燕文化概念的提出过程
三燕文化一词源自考古学概念,原指分布在辽西地区的魏晋十六国时期的考古遗存。后被当地文化界精英接受并赋予更广泛的内涵,把以马具和步摇等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被称为三燕文化。三燕文化还与化石文化、红山文化和佛教文化一道成为朝阳市历史文化标志,作为文化兴市战略成为当地经济社会重点打造的支柱性产业。
我们认为三燕文化概念并不局限于历史上的三个鲜卑政权时期,而是自朝阳龙城兴建至今的所有时期历史文化之大成。
2、三燕文化的内涵
从三燕王朝历史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三燕政权作为一个受东晋王朝册封的地方性政权,其兴衰过程就是一个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民族大交汇、大融合的背景下,产生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三燕文化,但三燕王朝和慕容鲜卑已经在历史上消失很久,今天可以追寻的三燕遗存少之又少,更不可能跨越时代定义三燕文化的内涵。
我们根据历史与现实的地域文化特征,将朝阳龙城自建都后该区域整个民族大融合过程产生的地域文化总称为三燕文化,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包容性、地域性与时代性。
1.3朝阳龙城与朝阳老县城
1、朝阳龙城
朝阳龙城特指前燕时期兴建的“前燕都城”。朝阳龙城建有城墙拱卫设施和宫殿建筑,历经三燕时期、北魏(北齐)、隋唐、大辽和大金,毁于元灭金的战火,被叠压在后来的朝阳老县城之下。
2、朝阳县老县城
朝阳老县城指清同治年间建造的朝阳县治所。老县城建有城墙拱卫设施,这是历史上朝阳市区范围内修建的第二个城防设施,建国后逐渐拆除,前后仅一百多年,其城区范围涵盖并远远大于早期的朝阳龙城。
1.4三燕文化古城概念
1、三燕文化古城涵盖范围
我们建议三燕文化古城范围扩大到朝阳老城区,既大凌河以西、什家子河以南、中山大街以东、珠江路以北,涵盖朝阳龙城、朝阳老县城和建国后朝阳工业化初期三个历史阶段的城市发展成果。
2、三燕文化古城时空跨度
三燕文化古城时空跨度应从公元342年前燕建都开始,至公元1979年朝阳撤县建市而止,经历1636年的风霜雪雨。
3、三燕文化古城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概念
我们认为三燕文化古城不应该局限于三燕时期的朝阳龙城,而是要涵盖整个朝阳老城区。因为朝阳龙城自前燕建都后,经北魏、隋、唐、辽与金、元朝至明清两朝,在长达1636多年的时间里城市位置没有改变,当属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的奇迹。但也是这种原地“重复建设”,也形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去旧建新”效应,在不断发展同时也不断抹去历史遗存,致使今天的三燕文化古城并没有多少三燕时期的历史痕迹,而是一个文化层相关叠压的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体。
宏观意义上的三燕文化古城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2 三燕文化古城历史与现状解析2.1三燕文化古城历史进程综述
1、三燕兴衰话龙城
公元337年鲜卑慕容氏自立燕王,公元342年建都龙城,由此开启朝阳三燕古城发展史。公元352年前燕政权迁都到蓟城,后又迁都邺城,公元370年前燕政权灭亡。公元384年慕容氏于邺城复国建立后燕政权,后又迁都中山,公元396年后燕政权被北魏攻破都城中山后燕政权由此分裂为南燕和后燕,公元398年后燕政权将都城迁回龙城。
公元396年至公元407年期间,后燕政权大兴土木兴建龙城及龙腾苑等离宫,由于劳民伤财而载入史册,这也加速了后燕政权的灭亡。
公元407年冯跋发动政变灭后燕建立北燕,延续在龙城建都,公元436年北魏大军压境,冯弘逃亡高句丽并放火烧掉龙城,北燕政权灭亡。
我们根据朝阳龙城南门考古挖掘成果,对照一个都城基本功能所需的最小规模进行分析,认为朝阳龙城仅仅为三燕政权的“皇宫”,而且现有的文献及考古调查成果,也将朝阳龙城南城门及城墙遗址定义为宫城。这一点上我们与社会公众认知是一致的。
至于朝阳龙城内部规制由于史料没有记载,我们根据同时代宫城规制推测,认为其内部布局也是前朝后宫的典型格局。其中:最核心的办理公务的大殿应在龙城的中心位置,北塔所在的位置及与之对应的位置分别为社稷坛和慕容氏家庙;龙城北部则为后宫。南门为为重大活动出入通道,东西门之间的通道直通皇宫大殿,为官员办理公务的通道,北门为皇家后宫独享;朝阳龙城周边一定范围内均为“皇家禁地”,非召禁入。
朝阳龙城外围可以肯定的设施有龙翔佛寺和龙腾苑建筑群落,由于属于皇家建筑和砖石结构的建筑特征,所以还能存有遗迹。其他所谓“王公贵族”的府邸,以游牧民族逐草而居习惯,定不会留下一砖片瓦的痕迹。我们能够想象的只有墓葬而已。
根据史料明确的记载,北燕冯弘逃亡前放火烧掉了自己的皇宫建筑,因此公元436年北燕灭亡之时,朝阳龙城就已经成为残垣断壁,留给北魏政权的唯有砖石结构的城墙及部分建筑的基础。
2、北魏时期朝阳龙城由都城降格为县治
北燕政权灭亡之时,朝阳龙城遭受一场大火,北魏着手建设的营州昌黎郡是在一片废墟上进行。北魏时期营州昌黎郡治所是在龙城原址重建,沿用了原有的城墙,但其内部格局则由三燕时期的宫城格局改为普通街市。首先是打通了南北城门轴线,这个轴线就是今天的南大街及延长线。城内被划分为数量不等的小格子划分给相关机构和官员使用。朝阳龙城由宫城功能转向普通城市功能,这在朝阳龙城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文成明皇后冯氏在三燕龙城宫殿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寿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了“思燕佛图”,这就是北塔的前身。现有的资料普遍认为思燕佛图健在北燕宫殿旧址上,但从北塔考古资料显示的柱廊基础布局并没有其他建筑痕迹,完全属于思燕佛图的基础,所以我们认为思燕佛图位置应该为宫城大殿右手的社稷坛。
根据我们的研究,思燕佛图在北周武帝建德灭佛运动中被焚毁。
3、隋唐时期的朝阳龙城
隋开皇元年(581年)在朝阳龙城设龙城县,后又改为柳城郡柳城县。唐武德初年为营州总管府柳城县。唐天保元年改为营州柳城县。
隋唐时期朝阳龙城城市格局仍保留北魏时期的格局,除了整修城墙外,最大的改变就是隋文帝修建了朝阳地区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砖塔—宝安寺塔(现在的朝阳北塔),其意义深远有待我们深入挖掘。
4、大辽霸州农牧并举,朝阳龙城因农耕而扩张
公元916年至1125年大辽时期的朝阳龙城是霸州治所,归属中京大定府和兴中府管辖,是大辽重要的经济和商业区之一。这期间的210多年是朝阳龙城最稳定的发展时期,朝阳现存的历史文物多源于此时。
大辽时期的朝阳龙城内部格局仍保持未变,但南门之外的扩张已经到达后来朝阳老县城范围,朝阳南塔及灵感寺的修建见证了这一过程。
5、朝阳龙城的荒废时期
蒙古统治时候,朝阳地区隶属大宁路,但此时朝阳龙城基本荒废。根据现代考古挖掘成果,朝阳龙城的南门及城墙均毁于元代。
明朝初年大凌河流域尚有藩王治理,朱棣迁都北京后采取专守防卫政策。明朝时期一个重大改变是,辽西走廊成为沟通东北与关内的主要通道,朝阳龙城所在区域重要性显著降低,朝阳龙城仍处于荒芜之地。
满清入关后,在顺治和康熙前期实施封关政策,沿朝阳边界设立漫长的柳条沟,严格限制内地人进入东北。朝阳龙城也就失去了“沟通关内外交通要道的优势”,人流、物流的中断,朝阳龙城仍处于荒废状态。
6、闯关东唤醒龙城、千年古城涅槃朝阳
清康熙三十七年以后清朝廷开始放松对柳条沟关卡的控制,逐渐准许关内农民出关垦荒和从事贸易。大批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汉人开始“闯关东”。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聚集朝阳一带等候,准备从松岭门出关。
朝阳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和交通优势凸显,城市规模得以恢复和发展。乾隆期间实施蒙汉分治后朝阳县更是成了汉人治所和经济中心。至同治年间朝阳的经济商贸地位凸显,城市规模远远超过历史任何一个时期。由此朝阳龙城开始第二次修筑城墙,据说是通过连接各家院墙等简单手段完成了城墙和四座城门修建,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朝阳老县城。
7、京城铁路改变大交通格局,建国后工业化建设再造新朝阳
锦承铁路(锦州至承德)于民国10年(公元1921年)4月开工修建,民国25年(公元1936年)6月全线开通。现代大交通格局的变革也改变了原有城市发展轨迹,朝阳老县城也突破原有格局获得跨越式发展。
建国后一段时间内朝阳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格局的约束,沿老县城西门外南北延伸的朝阳大街集中布局了现代化政治、经济与文化设施,沿锦承铁路集中布局了大部分工业企业,使朝阳发展成一个区域性的工业城市。
2.2 三燕文化古城历史风貌和文脉
我们要探讨怎样进行三燕文化古城建设,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三燕文化古城的现状,只有对三燕文化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进行深刻的、正确的解析,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三燕文化古城建设方案。
我们在分析国家历史名城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相关专家有关三燕文化古城建设的研究成果,将三燕文化古城风貌和历史文脉概括为:四个历史文化断面、三条城市发展轴线。其中:
1、四个历史文化断面
所谓的四个历史文化断面是指:以朝阳龙城南门及龙腾苑遗迹为代表的三燕文化断面;以朝阳南、北塔及轴线建筑群落为代表的契丹文化断面;以佑顺寺、关帝庙建筑群落为代表的清代文化断面;以朝阳站、锦承铁路及沿线企业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断面。
2、三条城市发展轴线
所谓的三条城市发展轴线是指:以朝阳南、北大街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文明轴线;以朝阳大街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文明轴线;以锦承铁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轴线。这三条轴线近在咫尺、犬牙交错,写尽朝阳龙城1636年的发展史,更突显了三燕文化古城小与精的特性,也是这座城的局限所在。
2.3 三燕文化古城建设中的问题所在
与国内现有的历史文化古城相比,三燕文化古城建设中存在诸多先天性不足和缺憾。其中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历史建筑遗存数量不足和城市总体规模过小等因素,不但影响其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程,也是当地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其中:
1、所谓的三燕文化存在严重的断层
我们常常抱怨朝阳龙城现存的慕容鲜卑流传下来的东西太少,其实国内的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同样具有这个问题。但多数历史文化名城属于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而文化的传承远比物质的传承更具文化价值。
物质性的历史遗迹缺失与社会文化断层的同时出现,这是三燕文化古城建设中最大的、难以逾越的先天性缺憾。
2、说不清的历史与道不明的是非
我们常说朝阳龙城具有1600多年建城历史,但直到今天我们还不能将其演变过程说的清楚,如果上网百度一下,仅朝阳南塔条目下就有许多问题都是未知,请问谁会对自己人都搞不清的历史古城感兴趣呢?如果说三燕文化古城出现文化断层,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怨不得谁;但搞不清三燕文化古城的历史,这就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需要进行反思和自责。
朝阳龙城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民族争夺的古战场,载入史册的历史纠葛就有许多。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如何处理好这些是是非非问题,需要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这也是所有的边疆地方史研究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3、看不见的历史文化遗存
我们经历过一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过程之后,才发现我们引以为傲的“三燕历史文化古城”满满的都是现代城市风采。是这座古城历史文化遗产太少了吗?还真不是这样。
这些年通过考证与考古挖掘,我们确认的历史文化遗产还真不少,虽然我们并不主张进行大规模的古建筑复原,但我们主张要把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地标化展示。今天的三燕文化古城找不到古迹也许不是我们的错,但后人仍不能在三燕文化古城中体会三燕文化的韵味肯定是我们错啦,时光不待人,再不及时行动我们将愧对后人。
3 三燕文化古城建设应实施文化优先战略3.1 如何选择三燕文化古城建设的突破方向
实施三燕文化古城建设的目的是开发文化旅游产业,而开发旅游产业的途径不过以下三种:一是依靠祖先留下的享誉全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二是搭乘地利因素给予的人流与物流汇集优势,三是舍得大量金钱投入产生的资本溢出效应。根据本文对三燕文化古城的现有条件分析,上述三种途径我们都不具备。要实施三燕文化古城建设并能够在推进文化旅游方面有所收获,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取得某些突破,这样既可让朝阳因出名而获益,也能弥补三燕文化古城某些方面的欠缺。
我们建议开展学术朝阳的行动,把历史研究学术氛围作为三燕文化古城的核心价值,通过涌现出一批现代名人迅速提升朝阳的知名度。这也是实施三燕文化古城建设中可以做到的、无须过多投入、唯一可行的途径。
3.2 三燕文化古城建设文化优先战略的相关措施
1、实施政府主导的学术朝阳行动,统一规划朝阳地域性地方史研究课题规划,将红山文化、三燕文化和佛教文化进行串联,以培养和发展一个颇具规模的中国历史研究群体,形成一个有效运作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机制,力求在短期内推出一批研究成果。把学术研究氛围作为三燕文化古城的核心价值,让“朝阳人有文化”唤醒历史、响彻今天、点亮未来。
2、我们必须以后人的视角审视今天行为,既然我们已经无法恢复古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不妨着手对其历史痕迹进行充分的标注展示,为后人保留三燕古城的历史记忆,不让遗憾延续下去。这将是一项深远的,需要长远规划的工程,急不得也拖不起。
3、实施三燕文化古城研究论证工程,可以在凤凰山景区(或其他有价值地点)通过微缩景观复原各个时代的古城风貌,也可以借助现代虚拟技术复原三燕文化古城各个阶段的风貌和演变过程,复原现存的三燕历史遗迹的原始景象,给游客和后人以直观概念。为相关旅游产业开发积蓄素材。
4、开展三燕历史文化形象塑造工程,编撰古城历史各个阶段的演绎史,重要历史古迹兴衰史,重要历史人物故事等。积蓄历史素材,为旅游活动提供正确的、富有活力的故事集锦。
5、统一协调三燕文化与化石文化、红山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的价值链共享机制。
6、开展三燕文化古城保护总体规划研究,协调好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做到古城社会活动慢下来、新区社会活动动起来,任何时代城市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活动的带动效应。
4 结论
1、实质性历史遗迹的缺失与社会文化断层的同时出现,这是三燕文化古城建设中最大的、难以逾越的先天性缺憾。
2、三燕文化古城建设应应实施文化优先战略,通过开展学术朝阳的行动,把历史研究学术氛围作为三燕文化古城的核心价值,通过涌现出一批现代名人提升朝阳知名度。这是三燕文化古城建设过程可以做到的、无须过多投入、唯一可行的途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