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兴隆街道东南的洨河北岸一华里。东距西万路七华里,距西太路两华里。东北距东甘河村二里半。东邻枣林寨,西南邻五星街道晓阳村,西邻三堰村,北邻童家寨。距韦曲约30华里。5个村民小组,耕地1595亩。长安铸造机械厂驻此,主要生产钢锭模,产品畅销国内外,2008年企业实现产值1.26亿元。
1949年4月,国民党二十二军往南溃逃途中路过南堰头,一个新兵连在村里驻扎一晚,第二天发生哗变,散伙后,部分被解放军活捉。1957年6月29日,洨河泛滥,村南几十亩河湾地被摧。1975年夏季,天降暴雨,持续17分钟,村子积水一尺。
原名南埝头。始于唐代,据村民族谱记载,唐代已名堰头。至今留存当年修永济桥的石夯上刻有“南埝头”三字可以佐证。
村碑记载,该村建于唐初。宋敏求《长安志》记,“因碣在现西南三十二里,为古洨水汇入沣水之间的石堰,为古昆明池配套工程,曾设立专管,后在石堰头上建有村庄,分东、西、南、北四村,本村居南,故名南堰村。”
村子地处洨河中段,土地肥沃。新中国成立前,村民传统副业为手工挂面。村子布局为龟形,南门里的老爷庙是龟头,缩在脖子里,村子的四角有四个小庙,是龟的四只脚爪子,老君楼是龟的尾巴。南门外有个大涝池,寓意龟在渴时,可以喝海水。
明代建有三丈多高土筑的村墙和村壕,南门是大门,上有门楼,书有“瑞映沣岳”四个大字。
南门里有老爷庙,是村子的主庙,正对村门,供奉关羽。庙里有一米七八高的一口大钟,二战期间,国民党催粮款,村民没有办法,大钟被砸毁。庙会日为农历十月十一。村南门外东边有一座戏楼,每年演戏,戏楼旁有间小庙,为土地庙,经常为演员化妆所用。村子东北角有间马王庙,有门楼,后被作为电磨房,20世纪70年代被拆。
相传村外东北角一里处有蛟龙寺,不知建于哪个朝代,传说规模很大,出门朝南,位于洨河岸边渡口的碑子坡(因旧时有三块记载清嘉庆年间方圆群众集资修永济桥的纪事、功德石碑而得名),有“骑马关庙门”的传说。渡口处有桥,是西南方的人去西安的必经之处。1958年村民在此用拖拉机犁地,出土戏台的石条、石座等文物,使山门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寺院为两进院落,前边为三间大殿,供奉着无量佛。内塑一丈多高的神像,两旁有四个大帅像。寺内也有一口大钟,和老爷庙的大钟同时被毁。
民间传说,寺内曾有一个姓董名信的和尚,有法术,但是心术不正,因为寺门外即是大路,一见年轻女人有点姿色,便施展法术,呼风唤雨,迫使女人进寺躲雨,引入后糟蹋,据说后殿有地下道。日久天长,劣迹败露,被人发现,群众火烧蛟龙寺,火势燃到后殿,无量神显圣,射了一箭,将火射灭,无量殿得以保留。一本秦腔小戏《火化蛟龙》,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因为和尚姓董,枣林寨也有姓董的,枣林寨人不许在当地演出,后来干脆花钱把戏的剧本版权买断,不许再演。蛟龙寺的会日为农历正月初九。
村北有座三间两层过风楼,又名老君楼。门洞很高,底下是大路,可以通过装载柴草的车辆。民国18年(1929)遭年馑,一些贫苦村民无法度日,将楼梯和楼板等掀起卖掉。新中国成立初,政府将过风楼的木料作为官产,拆掉运到细柳,做建设合作社的建筑材料。
村子的西北角有间小庙,名五瘟庙,门朝南,新中国成立后被拆,
村子的西南角有菩萨庙,一间,门朝南。后人修的。据说,菩萨庙后原有大庙,清咸丰年间,被回民烧毁。村里东巷的南头紧挨村墙有一座药王庙,面积不大。
村内西边的巷子住着高家,是大户,做事比较霸道。清朝回民来村时,高家全族都躲进大庙,并把庙门封住不许旁人入内。回民了解情况后,一把大火把庙烧了。高家人全部被烧死在里面,从此村内无高姓人家。过去村子的老碑子上和老牌坊上都有高姓人的名字。直到民国时期,西巷还只住着七八家人。
过去,村里有六大户,贾户最大,人口最多。贾家分为东贾家、西贾家、南贾家三大股。传说,明代有贾家的祖先在朝廷当公公,所以权势大,威信高,钱财多,贾家祠堂门面开间为三间,里面有门房、卷棚、大棚等。后殿曾立有石碑,记载着贾家历史。1958年,大炼钢铁,石碑被砸。
而今长门的后人迁移到高桥、楼子等村,村里只剩下一户。二门的后人人数最多,除南头的贾姓为三门外,村里其余贾姓均为二门。三门的贾姓住在村南,比较富裕。民国时期,因嗜好赌博,各家相继败落。
贾家的一支分到了户县牛东,也立有祠堂,但是每年都来南埝头上坟祭祖。有年清明节牛东贾姓来祭祖,乘人不注意,把祖先的老神容(牌位)卷起来偷走了。从此以后,牛东贾姓再不来南埝祭祖。
杜家为唐长安诸杜之后,祖坟在大兆塬上的司马村。南埝的杜姓分南、北两大支,南杜家在三组,北杜家在四组,后来一部分杜姓发展到五组。五组老人杜祥和讲,清朝时期,杜家家境很穷。到了杜春,顶“蓝头勇”(民夫)支差,有次给军队当挑子,担货物走到城下,天黑不得进城门,和同伙担着挑子逃回村里,挑子里担的不是一般货物,由此发了大财。清代法律很严,害怕消息透露出去被砍头,当时没敢声张。到了儿子(“思”字辈)手里,才渐渐拿出来使用。光绪年间,杜家的家业很大,属于甘河廒四大家之一。
杜姓人的文化普遍较高,杜祥和老人讲,爷爷杜尚银曾是清朝的秀才,在村里教私塾。大伯曾任陕南十二县的视察委员,后任宁陕县县佐。二伯杜登第北大前身毕业,好书法,曾任西安中学教师,后出任佛坪县县佐,刚上任,即遭土匪绑票。后死在户县,年仅30多岁。
郭姓全部在二组,刘家在四组。李家只有一户。张、崔等是小户。
贾家和杜家在村里建有祠堂。一般在老爷庙开会议事,全村的大事全部由六户头的族长共同决定。
南堰头耍社火有三个社,传统上和三堰在一起耍。
庵是枣林寨和南堰头共同的庙,两村经常因上香、耍社火就打起来。
当地流传着顺口溜:“南堰头的挂面赛过丝线,东堰头编担笼把手搓烂。”当过教师的郭耀堂老人讲,南堰头的手工挂面对原料要求很高。必须是红皮麦子面粉,共有选料、和面、醒面、开大条、盘大条、搓小条、上条、扑粉、晒面、切面、包把、装箱等十三道制作工序。村民几乎家家都做挂面,旧时在长安和户县交界的秦镇,卖挂面的篮子一个挨着一个,一直排到西街,有一二百米长。有时村民也担着担子转乡卖。
“沣河两岸戏窝子”,唱戏的名人特别多,都是把式,文化底蕴深厚。抗日战争时期,村里的贾振吉等几个富户,害怕土匪来骚扰抢劫,支持成立一个自乐班,晚上在马房里守夜,一直活动到新中国成立前。20世纪60年代村里置办有戏服、戏箱,先起名同乐社,后改称业余剧团(自乐班)。在外演艺人员纷纷回乡指导、编排,剧目有《游龟山》《八衣图》《赵氏孤儿》等,在方圆村子演出。老戏新戏都唱过。长安县在大峪水库修建现场组织文艺演出,唱的是《梅妃劝宫》,轰动一时。
杜干秦,四组村民,著名丑角演员,尤以《软玉屏》中黑氏最为拿手。任职于甘肃的定西剧团,长期在陇东一带演出。秦腔界四绝之一,“西秦第一杜干秦”。为定西县政协委员,入《中国戏曲名人录》。其《看女》不亚于王辅生,王辅生来长安演出,觉得在杜干秦的家乡沣河地区演出《看女》,演好演坏都不行,于是就不演。
贾辅学,一组村民,在三义社学戏,师从姚鼎铭等,擅长武小生,出演《卧薪尝胆》等。后嗓子受损,从事导演行业。曾先后在五一剧院、咸阳大众剧团、旬邑剧团做导演,名气很大。马友仙等都是他的徒弟。
郭建堂,1935年生,在户县中学念书时被征入伍,先后在河北通县、武汉、上海的江湾、信阳等炮校任教官,空军伞兵师(驻河北)、武汉高炮师等任职,参加过珍宝岛战斗,后任沈阳军区伊春军分区司令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