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27日,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培祥去世,年仅24岁。在她短短24年的人生中,收获了无数人的赞美,获得了“才女”、“天降文曲星”等称号。
可惜天妒英才,24岁那年,张培祥离开了人世。她的死不但在北大,也在家乡湖南省乃至整个中文互联网上都引起过巨大的轰动。
张培祥去世后,北京大学专门在八宝山为她举办了葬礼,她就读的法学院党委书记以及本科期间的班主任也悉数到场,就连北大学长、著名主持人撒贝宁也亲自去葬礼现场致了悼词。
北大学子千千万,尚未走出校门,只有24岁的张培祥凭什么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呢?这是因为她不仅仅身具名校光环,更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代表作《卖米》曾获得北大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这篇文章感人至深,被誉为“可入选语文教科书”的作品。
不仅如此,张培祥还是一个励志典型,她的求学之路异常艰辛,家庭贫困的她,曾多次辍学,幸得好心人不断相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并在1997年以株洲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考上北京大学。
父亲病重,母亲患有小儿麻痹,10岁的张培祥被迫持家
1979年,张培祥出生于湖南株洲醴陵的一个小山村里,祖上几代都是农民,家里一共四口人,父母、她以及弟弟。
父母双全,还有一个弟弟,这么一个完整的家庭看上去似乎不错。在那个年代,中国农村条件大都差不多,不富裕,解决温饱倒是没问题的。
可张培祥家却连温饱都很难满足,因为她的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只手几乎瘫痪,劳动能力严重受限。
父母是撑起家庭的两大支柱,母亲这根支柱缺乏力量,重心自然往父亲身上偏移。或许是劳累过度,在张培祥10岁那年,父亲突然病倒了,从此靠吃药度日,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干重体力活了。
生病的父亲赚钱能力大减,吃药又得花不少钱,此消彼涨,让这个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10岁的张培祥,只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就开始操持家务,既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还要想办法赚钱给父亲买药。
那篇获得文学大赛一等奖,火爆互联网的《卖米》,讲述的就是她和母亲挑米去市场卖的故事。
为了省钱,被烈日晒得口干舌燥的张培祥,连2毛钱的冰棍都舍不得买。最终由于卖米失败,父亲的药钱没有着落,张培祥和母亲不得不在第二天走更远的路去其他镇子上卖米。
文章的结尾,张培祥睡得“又香又甜”,可那仅仅是因为她白天挑米卖米太累的缘故,“香甜”睡眠的背后,充满着无尽的辛酸。
《卖米》的文笔朴实无华,却处处充斥着感人的细节,北大才女张培祥用看似记流水账的方式,把人生的艰难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你还没有读过,那真的建议抽几分钟去读一读,即使你的时间再宝贵,这几分钟也必然会让你觉得很值。
两度辍学,曾准备南下打工,经好心人相助才得以完成学业
父亲患病后,家里顿时入不敷出,无奈之下,父母只好找张培祥商量,让她读完小学就辍学。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看着父母发愁的面庞,张培祥还是同意了。
好在姑姑听说这件事后,拍板说侄女初中的学费都由她出。姑姑认为张培祥小学的成绩很不错,就这么辍学太可惜了。在姑姑的资助下,张培祥读完了初中。
或许是报恩心理的鼓舞,张培祥初中三年学习得非常刻苦,中考时,考出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并被醴陵市最好的高中录取。这也让她成为村上第一个被市重点高中录取的孩子,一时间,张培祥成了村上的名人,村民们称她为“天降文曲星”。
女儿考上市重点,这本来是好消息,可张培祥的父母却又发愁了。因为高中不再属于义务教育,学费一下子贵了很多,张家根本拿不出这些钱。
为了省学费,张培祥决定不去市里上重点高中,而是留在镇上读普通高中,与前者相比,后者的教学质量差了一大截,对张培祥个人前途的影响也可想而知。
幸运的是,在市里一所高中执教的叔叔听说后,主动通过自己的人脉把张培祥从镇上的高中转到了自己执教的醴陵四中。比起张培祥最初考上的市重点,醴陵四中虽然有所不如,却比镇上高中的教学质量好太多了。
叔叔不但帮她完成转校,还帮她在学费上争取到了减免。可即便如此,读到高二的时候,张培祥的父母还是筹不出女儿的学费了。
当初10岁的张培祥愿意为了家里的困难主动辍学,现在年纪更大的她,自然更懂事,她没等父母开口,就收拾起行李,准备辍学去南方打工。
开学后,校方发现张培祥没来报名,便派人找到了张家,催促张培祥的父母让女儿去读书。了解到张家的情况后,校长更是亲自赶了过来,拍胸脯说以后张培祥的学费一概减免,让她放心地上学,不要再为钱的事发愁。
正是校长的出面相帮,让张培祥再一次返回了学校。两年后,她以株洲市文科状元的荣誉回报了校长,回报了母校醴陵四中。
入读北大本硕连读,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却不幸患病
高考填志愿时,张培祥选择的是北京大学法学院,跟众多高考学子一样,北大是张培祥一直以来的梦想。
比起高中,大学的花费更多,而且湖南距北京路途遥远,光是路费就得几百块,张家肯定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
幸好这一次,全村的人都赶过来给她捐款,大家你一块,我一块,瞬间凑出了几百块。父亲又把家里屯着的粮食卖了几百块,加上村民们的捐款,一共凑了1000块钱。拿着这1000元,张培祥踏上了去北京的路。
北大就读期间,张培祥依然像读初高中一般刻苦学习,而不是跟许多学生那样,进了大学就开始松懈。每次考试,她都能考出全系数一数二的好成绩,这也让她得到了老师们更多的关注。
因为成绩过于优秀,本科毕业后,张培祥取得了保研资格,继续留在母校北大攻读研究生。
读研期间,受导师曲三强的影响,张培祥对文学产生了兴趣。曲三强不但是法学领域的一位权威,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经常在各大刊物上发表作品。
在导师的影响下,张培祥开始写作,很快便展露出了不俗的文学天赋。渐渐地,她通过投稿获得了一些收入,张培祥把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留作自己的生活费,其余的大部分都寄回了家。
《卖米》一文引起轰动后,张培祥成了北大名人,也在网上被人熟知。除这篇文章外,《大话红楼》、《七种乐器》也是她的代表作,均有一定的影响力。
就在张培祥的人生蒸蒸日上之时,悲剧发生了。2003年5月的一天,张培祥突然发现胳膊上有一些红点点,不久后,她觉得胸闷无力,还发起了高烧。
当时正值非典肆虐,北京是重灾区,北大为了防疫,封锁了校区,张培祥一时间无法去医院检查身体,直到支撑不下去时,才被同学们送去了医院。
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她被告知得的是白血病——一种夺去无数年轻人生命的绝症!
身为北大才女的张培祥,看到检查报告的那一刻,她就已经对自己的命运了然于心了。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张培祥最终没能打败病魔,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
张培祥临死前的最后一个心愿,就是希望父母抱着她的骨灰盒坐飞机回老家,因为她的父母一把年纪了还没坐过飞机,她希望自己能够陪伴父母完成第一次的飞行之旅。
北京大学满足了张培祥的遗愿,在八宝山为她举办完葬礼后,学校方面出钱给张培祥的父母订了回湖南老家的机票,二老带着女儿的骨灰伤心地回到了醴陵。
张培祥无疑是位天才,她的人生历经坎坷,却一次又一次地挺了过来。可惜天妒英才,就在她即将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即将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时候,灾难降临在了她的身上,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
斯人已逝,作品却会永远流传。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也会不断地从张培祥的作品,从她的经历中去汲取力量,去实现我们自己人生的成功,这应该也是天堂的张培祥最愿意看到的吧。
发表评论